新世纪以来济源市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及安全饮水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时间:2016-10-11 10:17

 

新世纪以来济源市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及

安全饮水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济源市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其中山岭区占80%。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分布不均,十年九旱,广大山区更是水源缺乏,群众饮水十分困难,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到2000年,仅山岭区就有8万余人饮水困难,占全市总人口的12.5%。大旱之年,不少农户要到几里外甚至十几里外去挑水(拉水),有的地方甚至要高价买水吃,成为全省人畜吃水最困难的地区之一。

  新世纪以来,济源市把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及安全饮水作为重大民生课题和政治课题,不断探索实践,累计投资近3亿元,通过在山岭区建设大型集中供水工程,在平原地区实施大规模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包括山岭区8万余人在内共47万余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并且不断提升改造,使全市农村饮水状况日趋文明、安全,成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饮水解困,建设全省山区最大的集中饮水工程

  济源市的饮水解困工程,首先从山区开始。世纪之交,面对西部山区严峻的人畜用水困难现状,济源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逐渐最终形成共识:以20世纪70年代兴建的王屋山水库等大型水库为依托,充分发挥山区原有的分散供水工程的基础上,建立王屋山区大型集中供水工程,以网络化的供水形式,从根本上解决山区人畜吃水困难。王屋山区大型供水工程分为四大板块:一是王屋山供水工程,以王屋山水库为水源;二是邵原布袋沟供水工程,以布袋沟水库为水源;三是坡池、探马庄、原头等分散饮水工程;四是天坛山供水工程,以天坛山水库为源。四大板块供水工程,设计供水覆盖面积可达1000多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4万余人。从王屋山供水工程开始,济源市拉开王屋山区大型集中供水工程的序幕。到2008年底,四个板块全面完成。王屋山区大型集中供水工程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山区饮水工程,不仅使王屋山区结束了千百年来饮水困难的历史,生活用水由单一性、低标准、分散化走向了集中性、高标准、城市化,而且使平原部分地区饮水安全也得以实现,成为济源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历史的一块丰碑。

  (一)王屋山供水工程的实施

  王屋山供水工程规划工作从1999年10月开始,2000年7月完成。同年8月,通过市计委和有关部门审查。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特别是在水源的保证率、水费成本和群众负担能力、工程效益等方面认真论证,并邀请省水利、银行的专家对可行性报告进行评估,最后市四大班子举行联席会议,一致认为:修建山区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山区群众的吃水问题,是群众的基本生存要求,是为群众打造“生命工程”,也是党执政为民的“民心工程”,必须实施,而且必须实施好。

  王屋山供水工程是济源市解决山岭区人口饮水困难第一座大型集中供水工程。工程包括输水工程,净水工程和配水工程三大部分,概算投资2300万元,决算投资2688万元,共利用省以上资金735万元,市财政资金1450万元,镇村资金503万元。以总蓄水量690万立方米的王屋山水库为水源,利用原水库灌区渠道,在渠底埋设输水管道,把水引入水厂净化,然后送入千家万户。管网覆盖面积260平方公里,共翻越110座山头,跨越71道山沟,穿越37个隧洞,铺设主支管道132公里,入户管网1472公里。工程设计日供水量5500立方米,年供水200万立方米,可解决王屋、下冶、大峪3个乡镇74个行政村、50个企事业单位的5.6万人和6.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2000年5月,王屋山供水工程输水工程开工,2001年6月竣工通水。输水工程开工,这标志着王屋山供水工程启动。在工程建设中,克服了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由于水管全部铺设在王屋山水库总干渠的渠道底部,而总干渠又全部在崇山峻岭中,施工条件十分恶劣。面对坚石险峰、困难险阻,广大群众发扬坚忍不拔的愚公精神,硬是一锤锤、一錾錾开挖渠道,一次次、一根根用绳拉、手推、杠撬把钢管从沟底运上数百米的高山。汽车无法到达,工程技术人员就采取三步运输的方法,先由汽车将单根l2米长的钢管运送到靠近山岭的地方,再由电焊工将长管割成短管,用拖拉机将短管运到渠道旁边,然后再用特制的平板车运送到铺设处。管道焊接难度也很大,需要钻进直径40厘米的钢管里作业,检查管道焊缝也得钻进去抹上煤油进行测试。然而,工人们没有一丝怨言,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道工序,使80多公里长的总干、支干钢管一次焊接,一次试水,一次成功。工程建成后,广东、广西、海南、湖北、湖南、山西等省、自治区的16家报社慕名来采访,都为济源人民建造的宏大工程赞叹不绝,都被济源人民的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和成就所折服。

  王屋山供水工程在建设中得到了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四大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带领全市机关干部首先捐款。从2001年11月到2002年1月,各单位干部职工为管网建设所捐助的资金达300万元。王屋、下冶、邵原3个乡镇的机关干部每人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省委省政府派驻愚公村的工作队队员的所在单位省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职工闻讯后也很快捐助5000元现金送到工地。已步入古稀之年的离退休老干部,尽管不少人疾病缠身、行动不便,借助自己对山区工作的熟悉,积极为工程建设献计献策。尤其是那些从领导岗位上退下的老同志,少的三次五次,多的十余次到工地看望施工人员,查看施工进度。当他们得知工程施工资金紧张时,就四处张罗,筹集资金。市委、市政府将这项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2001年3月,向80个村子派出了工作队;同年11月,又派出61名干部到61个村子解决自来水入户问题,两批驻村干部的总人数达400多人。这400多名干部分别来之全市近百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自来水入户官网入户管网工程开工后,这些单位不约而同的成了所驻村管网建设的后勤部,为工程建设送去了大量的水泥、水管、瓷砖等物资。广大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驻济部队官兵多次到供水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市委书记王铁一有空就上山,穿着一身迷彩服,从一个山洞钻进另一个山洞。有人数过,工程全程通过的80多个山洞他差不多都走过,所用的3000多根钢管他差不多都摸过,他总是握着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手说:“什么是‘三个代表’,你们现在做的就是‘三个代表’!群众说我们干的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用破天荒的气概办好这件破天荒的事情!”

  王屋山供水工程在建设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到王屋山供水工地视察,并亲笔题词:“高山供水为人民,世辈企盼今成真。”时任河南省省长李克强、副省长王明义等省领导先后多次到工地视察和指导工作。李克强省长对济源市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决心和行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要求高标准建好这项工程,为全省做出示范。省水利厅、财政厅等单位对工程建设都给予了大力援助。

  工程建设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对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高度重视,从2001年起批准实施了《河南省农村饮水困难解决方案》,提出了“三年饮水攻坚”计划。计划以中央国债资金使用为重点,集中把省级小农水、以工代赈、扶贫等资金作为配套资金,纳入项目建设管理;要求各地采取建水窖、引山泉、打井等多种办法,积极推进饮水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 为此,济源市提出彻底解决山岭区人畜饮水困难的目标,“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计划到2003年全面完成山区饮水解困任务,在全省打响了“饮水解困”攻坚第一战。为此,济源市专门成立了由市长王铁任组长,计划、财政、水利、民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饮水解困工作领导小组,水利局组成工程指挥部,抽调40余名领导和技术骨干,分别成立协调组、技术组和督导组,驻扎工地,全力服务工程建设。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4月26日,王屋山供水工程终于全线竣工通水。省长李克强发来了贺信,盛赞济源人民不畏艰难的愚公精神。省委副书记王全书、省政协主席林英海、副省长王明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长铎、省军区副政委胡庆海等领导出席了竣工典礼,并为王屋山供水工程揭碑。一个群众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我一生喊过许多次共产党万岁,但其中有三次是最由衷的,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翻身解放;第二次是分田到户,吃上了饱饭;第三次是王屋山区农村通水。”时任省长李克强到王屋山调研供水工程时,一位老农抱住他的腿,不住地边磕头边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给我们送来了水。”当时,李克强同志热泪盈眶。时任省委书记陈奎元、省长李成玉都说过,王屋山供水工程体现了济源市委的执政能力。

  (二)布袋沟供水工程的实施

  2002年4月26日,在王屋山供水工程举行通水典礼当天,投资1700万元的布袋沟供水工程随即拉开了建设序幕。这是一项以布袋沟水库为水源,通过水厂净化处理后向受益区群众供水的大型山区集中供水工程。供水面积160平方公里,解决了济源市邵原镇43个行政村、3.5万人、1.8万头大小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设计最大引水流量每秒0.06立方米,日供水3500立方米,年供水量128万立方米。该工程分水源工程(布袋沟水库大坝加高)、输水工程(15公里总干管工程)、净水工程(每小时水处理能力200立方米水厂)和配水工程(入村入户支管网)四大部分。

  2003年5月,布袋沟供水工程竣工。加上之前实施的王屋山供水工程、分散供水工程,使12万山区群众用上了自来水,济源市在全省率先一年实现彻底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目标。2003年9月28日,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明义,省人大副主任李长铎,省政协副主席陈义初,省水利厅厅长张海钦等出席了庆典仪式。省政府秘书长杜冠章宣读了省政府贺信,省水利厅副厅长王铁牛宣读了水利部贺电。

  工程建成后,由于布袋沟水库库容较小,调节能力较差,以致水源紧张,满足不了邵原镇人畜生活用水。为此,又实施了鳌背山水库与布袋沟供水工程并网工程。鳌背山水库位于布袋沟水库的上游约3公里处,来水丰富。黄背角水库与布袋沟供水工程并网后,利用两座水库联合调节,通过管道使鳌背山水库的水与原供水管网进行连接,为布袋沟供水工程提供可靠的水源。工程总投资176.5万元,投资来源为财政拨款。2007年11月开工,2008年 1 月竣工。

  (三)分散饮水工程的实施

  分散式饮水工程投资1100万元,2002年12月完成。主要解决除王屋山、布袋沟供水工程以外范围的人口饮水困难。采取引水、打井、提水等多种形式,建各类饮水工程394处,解决9个乡镇、3.1万人的饮水困难。其中,下冶乡坡池供水工程、探马庄供水工程和原头供水工程,是以黄河水为水源,采取提水方式集中解决下冶、大峪两乡镇沿黄区7600人的饮水问题,是分散饮水工程中规模较大、投资较多,效果也最好的工程。

  (四)天坛山供水工程的实施

  天坛山供水工程是济源市在全省率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供水工程总投资4340万元,设计日最大供水量8000立方米,2008年3月动工,2008年12月竣工通水。不仅解决了大峪、王屋、承留3个乡镇的32个行政村34700人的吃水困难,并向中原特殊钢厂、金利、富士康等企业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天坛山供水工程以天坛山水库为水源,通过输水管道将水引到水厂经过净水机净化、消毒处理后,由四条干管送到各供水区。整个工程分总干管输水工程、水厂净水工程、配水工程三大部分。输水工程采用DN800钢管沿天坛山灌区总干渠铺设,总干管长12530米,整个施工穿山而行,难度巨大。其余一干管长9900米,二干管长8150米,三干管长4820米,四干管长5400米,水综合处理厂位于王屋镇石匣村天坛山水库总干渠石匣渡槽进口处,采用五台一体化全自动净水机进行处理,经处理水质达标进入蓄水池,再由四条供水管道穿山越岭,将水安全送至缺水的山区群众家中。

  (五)王屋山区供水工程引发的文化现象

  王屋山区大型供水工程,是济源市西部山区最重要的水源工程和命脉工程,受益人口14万余人,涉及王屋、邵原、下冶、大峪和承留5个镇,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万余亩,并供应中原特钢、金利公司和富士康等企业用水,为济源市西部山区群众的饮水安全和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同时,王屋山区供水工程的兴建,也引发了种种文化现象。

  新闻热。工程从开始到竣工,一直引起国家和省内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01年11月27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对王屋山供水工程进行了报道;2002年2月27日,新华社记者以《打造生命工程》为题,对王屋山供水工程进行了报道,同时以《愚公移水》为题,用组照的形式,对王屋山供水工程进行了报道;2002年4月27日,《人民日报》以《昔日愚公移山今朝愚公引水——王屋山人喝上自来水》为题报道了工程竣工通水的盛况。据统计,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经济日报》《中国水利报》《农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5家中央新闻单位和《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大河报》《河南科技报》等多家省内新闻单位都先后以重要篇幅或在黄金时段对王屋山供水工程进行了报道。

  楹联热。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们言志言情的喜庆形式之一。王屋山供水工程竣工那天,家家户户贴楹联。这些楹联,有表达喜庆心情的,如“乐哈哈庆通水,喜洋洋跟党走”“盼了一年又一年,今日终于遂心愿”;有歌颂党恩的,如“小院流水哗哗响,心中感谢共产党”“水声笑声声声醉人,党心民心心心相印”;有歌颂“三个代表”的,如“实践‘三个代表’,打造‘生命工程”“情注山区引甘霖,倾心为民谋富路”;有歌颂人民公仆的,如“闻百姓用水难书记落泪,引清泉进家园万民欢腾”;有歌颂愚公精神的,如“老愚公移山,新愚公移水”。这是王屋山区百姓发自肺腑的心声,值得载入史册,也是济源市委、市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实践“三个代表”的见证。

  改名树碑作纪念。海拔641米的横岭山下,居住着下冶乡石槽、坡池、陶山、南岩头和前凹5个行政村的5900多口人。这里山高缺水,群众生活异常困难,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曾投资50万元打了3眼300米深的机井,却没打出一滴水。正当他们失望的时候,市政府在黄河岸边的横岭山上建了提灌站,建成了坡池引黄提水工程,将小浪底水库的黄河水从山下提到山上。祖祖辈辈饱尝无水之苦的乡亲们,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什大事,一致要求把横岭山改为“公仆山”,并在山顶树碑纪念。

  二、圆梦行动,实施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饮水解困”之后,部分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又凸现出来。由于济源自身的地质因素和工业、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对地表水、地下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群众饮用的浅层地表水多项指标不达标。水质差、多疾病是这些地区群众的心病,饮水不安全在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2004年,市水利局和防疫站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全市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现状进行调查评估。调查显示,全市有210个行政村26万名群众饮水水质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要求,56%的人口还在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和严重污染的地表水。当年,济源市在梨林、五龙口和亚桥三个镇的5个村试点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年底使7000名群众饮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试点效果非常明显,群众自发敲锣打鼓给水利局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市委书记段喜中当即指示,水利部门要加大力度,让农民群众早日喝上安全水、放心水。随后,市委、市政府迅速召开联席会议,把饮水安全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专题研究部署。2005年初,济源市委、市政府郑重承诺:2005年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8年底前全部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并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

  2007年初,刚刚履新不久的市长赵素萍代表市政府再次强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惠民之举,一定要集中力量把这件事情办好,确保在2008年底全市人民都能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给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主管副市长孔祥智多次听取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汇报,协调各部门工作,做出其体部署。为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市水利局在综合考虑资金协调、施工难度、群众积极性等因素后,确定了“分块实施,四管齐下”的工程建设模式,预算工程总投资1.59亿元,其中市财政投资7040万元。

  所谓分块实施,四管齐下,就是组织四个部分的工程同时施工建设:一是国家计划内项目工程。主要是通过打深井,配套水泵、变频,架设自来水管网的方式解决,每年以不低于解决40个村的速度进行推进。 2005—2008年,济源全市共投入资金9436万元,建设了饮水工程184处,解决了184个行政村23.5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大峪东山供水工程。就是延伸王屋山供水工程东四支向大峪镇东部山区供水的一项集中供水工程。工程总投资1202万元,于2006年底完成,解决了大峪镇12个行政村1.1万人的饮水问题。三是天坛山供水工程。这项工程是济源市继王屋山供水工程、布袋沟供水工程、大峪东山供水工程之后的又一个大型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承留、大峪、王屋3镇31个行政村3.47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四是“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根据普查结果,除饮水安全工程和天坛山供水工程外,济源市还有26个行政村的1.6万人未能用上自来水。为使这部分群众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济源市投资900万元,于2008年全面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

  为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济源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市委书记段喜中、市长赵素萍等领导多次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市政府把建设目标层层分解,制定台账,加强督导,定期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在工程建设中,广大群众也热情高涨,他们在大力配合搞好服务的同时,还积极主动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在大峪东山供水工程建设中,大峪镇广大机关干部包村包段,自发捐款资助工程建设。“百村富民”工程的包村单位也自觉把饮水安全工程作为民心工程,积极帮助所包村出主意、想办法,解决难题,并组织本单位机关干部职工到饮水安全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级促一级、一级带一级、全民参与、高潮迭起的工程建设局面,有效保障了项目的按期完成。

  2008年底,全市47.44万人都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全市累计建成了王屋山、布袋沟、天坛山、大峪东山、梨林集中供水工程五大规模供水工程和225处单村工程,同时对95处早年建设的单村饮水工程进行了更新改造,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8%以上。以上项目总投资2.46亿元,人均投资548元。其中利用省以上资0.66亿元,市财政投入资金1.2亿元,受益群众自筹资金0.6亿元。

  根据《济源市“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十二五”期间,分2012年和2013年两个年度,济源市对涉及9个镇68个村、45所学校、5个林场,总计76178人饮水安全问题的饮水工程进行了提升改造,彻底解决了济源市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农村群众49181万人、国营林场职工1843万人、师生25154人。主要采用王屋山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布袋沟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天坛山供水工程管网延伸,部分林场和学校打井工程。工程概算总投资3306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1983万元,省财政专项资金661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355万元,群众自筹307万元。

  三、济源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新世纪以来,济源市对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以人为本,用破天荒的精神办破天荒的事

  农村饮水困难是千百年来困扰、制约济源特别是山区发展的重大瓶颈。一般年份,山区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为饮水奔波,取水往返路程多在3公里以上,若遇特大干旱,河道断流,泉水干涸,不少群众要往返10余公里取水,或高价买水。更有居住偏僻的村组,因缺水造成学生停课、企业停产,农户寄养牲畜、举家投亲逃“水荒”。改革开放后,济源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不断探索,采取各种措施,修建水库、建设塘堰坝、打土井、引山泉、家户建设水窑水窖等。但是济源历史上十年九旱,再加上气候变化、水源变迁等原因,广大山区群众饮水困难问题一直没有彻底得到解决。面对这种状况,济源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措施、最大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坚决把群众吃水问题解决好,让群众都能吃上干净水。

  2000年,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王屋山供水工程,以解决山区世代吃水难的问题。作为济源20年来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当时也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暂缓论,认为投入太大,财政负担不了,等济源财政收入高了再搞;另一种是搬迁论,认为可以一年搬迁一部分群众,最终全部搬迁出山区。针对这些意见,济源市委、市政府当即统一了认识,即:缺水直接危及山区人民生存,供水工程不是一般的工程,而是“生存工程”、“生命工程”、“发展工程”,不能简单地算经济账,要用“破天荒精神干破天荒的大事”。由王屋山供水工程开始,济源市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惠民生、顺民意、遂民愿的民心工程来重视,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来主抓,连续5年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首来安排,做到领导有机构、组织有队伍、财政有预算、工作有台账、考核有奖惩。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水利、发改、财政、卫生、环保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市水利局、各镇(街道)成立了具体的工程指挥部,负责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农村饮水工作的奖补和工作经费;市委市政府督查局、纪委效能监察室协调联动,全程督导,跟踪问效;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目标细化为工作台账,进行市镇村捆绑考核,形成了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拓宽渠道,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在实施农村饮水困难的过程中,济源市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多方筹措资金近3亿元,确保农村饮水困难资金保障。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济源市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工程建设之初和建设期间,国家水利部、省政府和省水利厅、发改委、财政厅等的领导多次深入济源调研指导工作,累计为拨付专项资金9500余万元。二是强化市、镇资金配套,每年初以财政预算方式确定下来,优先支付。2001年以来,市、镇财政累计投入饮水解困、饮水安全资金1.2亿元。对饮水安全项目工程,市财政对每个项目村投入10万元,用于水源井开凿和水泵、变频设备安装;对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市财政除负责水源工程和主体管网建设外,对项目村人均给予60元的补助。三是积极开辟渠道投资投劳。采取政策拉动、奖补带动、民资联动、投劳辅动等多种方式,调动群众投资投劳、建设饮水工程的积极性,群众累计自筹近8000余万元,有效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三)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保证工程秩序

  根据山区、岭区、平原和城市周边村的不同地势和水源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不同的模式,建设饮水工程。在山区,主要利用水库水源,通过建设王屋山、布袋沟、天坛山、大峪东山四大山区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在平原和丘岭区,主要利用打深水井的方式解决;在城市周边,利用城市自来水工程解决;对居住分散的个别自然村主要利用引山泉的方式加以解决。在实施顺序上,济源市坚持三步走战略:优先解决深山区和丘岭区严重缺水人口的饮水问题,其次解决平原区水质不达标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最后对老、旧工程进行改造提升,解决水量不达标和供水保证率不达标问题。“三步走”战略的实施,分层压茬,梯次推进,使济源农村饮水解困及安全用水工程有序推进。

  (四)规范建设,强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饮水工程建设,质量是保证,效益是关键。长期以来,济源市不断强化饮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在工程建设方面,一是规范建设程序。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和资金审计制“五项制度”,把好施工资质审查、材料设备购置等关口。对集中供水工程全部实行招投标,由市水利局直接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水利局负责水源井工程、水泵、变频设备采购,乡镇或行政村负责管网工程建设,主要设备采购实行招投标;厉行施工企业资质备案准人制度,不符合施工条件的一律不得进入工地,选定符合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监理。二是加强技术指导。每个工程点都安排专门技术小组,专项负责督导检查,为工程建设提供优质可靠的技术服务。三是严格资金管理。对农村饮水工程资金设立专账专户管理,严格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公示制度和跟踪审计制度。

  (五)创新机制,完善措施,保证工程效益

  建管结合,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工程运行管理上,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建立组织和制度。一是公司化管理模式。加强水管单位体制改革,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集中供水工程成立了供水管理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二是供水站进行管理模式。王屋山、布袋沟、天坛山三大供水工程,均位于山区,公益性较强,成立了3个供水站进行管理,供水站为差供事业单位,系水利局二级机构。三是组建用水协会管理模式。对小型跨村饮水工程,采取用水协会管理的模式。协会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协会章程,有运行管理制度、水费征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奖惩制度等。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安全率达到100%,集中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供水安全率为100%。

  为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后期管理工作,济源成立了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总站和水质检测中心,抽调4名同志专职负责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工作,并投资60万元对办公场所进行改造,建成了水质化验室、采购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化验设备,配备了工程维护专用车辆,基本具备了开展工作的条件。为确保农村饮水工程得到及时维护,济源出台了《济源市农村饮水工程维护积累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200万元的资金,专项用于农村饮水工程维护。为规范农村饮水工程维护工作,济源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了机井、水泵、变频、管道等专业维护单位,并与设计、造价单位签订了常年服务协议。截至2014年6月,市、镇两级已筹集维护积累金900余万元,并投入460余万元,对49个行政村100处饮水安全工程进行了维护,保障了8.6万余人的饮水安全,为推进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从2001年到2013年,济源市在全市持续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的攻坚战,初步实现了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目标,把济源农村饮水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个目标的实现,在于济源市委、市政府的为民情怀,把此作为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生命工程去推动、去落实;在于济源市顺势而动,紧紧抓住国家、省解决群众饮水问题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了“三年饮水攻坚”计划和农村饮水安全政策,把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以大投入促进大建设、大发展;在于济源人民发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团结一心,上下合力,不畏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困难的斗争精神。历史将永远铭记这段的光辉历史,济源人民也将不断书写新的光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