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光辉历史 谱写发展新篇

来源:
时间:2016-07-08 11:53

 

铭记光辉历史 谱写发展新篇

中共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95年来,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紧紧依靠和团结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鉴往知来,回顾党的光辉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对于牢记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济源是革命老区,是共产党在豫北建立组织、开展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24年,这里就有了党的活动。1927年6月济源第一个党组织诞生。从此,围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济源党组织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启革命发展新篇章,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一、党在济源的历史,是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建设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历史

  济源的党组织诞生于大革命期间。她一经诞生,就领导济源人民以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前仆后继、浴血奋斗,为推翻反动统治,取得翻身和解放而不懈奋斗。

  1927年6月,党组织面对豫北地区国共合作尚未破裂的特殊环境,联合社会进步力量,组成国民党济源县临时党部,组织群众开展革命运动,直到1927年8月停止活动。1928年4月,中共济源特支成立后,组织群众深入开展学运和农运,成立了“济源反帝大同盟”“济源县红色互济会”,农民协会组织也迅速发展起来,会员达到2000余人。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由县城到农村开展了轰轰烈地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1931年秋,中共济源特支改建为济源县委。为配合鄂豫皖苏区红军的反围剿斗争,按照中共河南省委“济源党要武装自己进行游击战争”的指示,先后于1932年4月、9月组织领导了黄背坪起义和沁济武装暴动,组建了晋豫边红军游击队,开辟了以原大寨为中心、方圆百里的红色游击区,一度成立了晋豫边苏维埃政府。之后,济源党组织几次遭到破坏,但英勇的共产党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步伐更加坚定。抗日战争时期,济源党组织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先后开辟了杜八联、大河里、王屋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和砚仙联抗日游击区,济源成为晋豫边抗日根据地以及太岳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谱写了坚持敌后抗战的不朽篇章。从1938年2月到1945年8月,在党的领导下,济源军民对日伪作战上百次,八路军对敌作战数十次,毙伤敌500余人,俘敌1500余人。作为太岳区的前进基地和战略反攻的重要枢纽,济源抗战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战略反攻,保障了南下北上地下交通线的畅通,并为八路军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的兵员和装备,仅济源地方武装成建制地参加八路军的就先后有5批、1200余人(枪)。解放战争中,在党的领导下,济源人民加强解放区政权建设和武装建设,全面开展清匪反霸、减租减息与土地改革和大生产运动,成为太岳部队南下中原、战略进攻的前进基地和可靠后方。不仅胜利完成了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天险、逐鹿中原的战略进攻,而且组织了大批民兵野战团、民工团随军远征。1949年2月,又选调122名干部骨干随长江支队挺进闽南,开辟新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济源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不懈奋斗,付出了巨大牺牲。有包括党继新、薛子中、于思礼三位县委书记在内的1700多名骨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500多位外籍干部和战士在济源的土地上光荣牺牲,有1.2万名优秀愚公儿女参加了党领导的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1.78万群众惨死在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民工、民兵支前数百次,仅1947年支援陈谢大军渡河南下即出动6.45万人,出工日198万余个,涌现出272名支前模范功臣。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党的英雄儿女,以血与火的搏击,开辟了济源新天地,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新时代。济源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的卓越贡献,赢得了巨大荣誉。1946年至1951年,先后受到太岳区和太岳四分区及中共平原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和嘉奖。1949年10月1日,薛平华和崔廷均代表济源老区人民出席开国大典,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51年9月,中共中央派出老区慰问团,对济源人民进行了亲切慰问,并赠发毛泽东对老区人民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党领导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的伟大业绩,历史将永远铭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改变济源贫穷落后的面貌,党领导济源人民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探索。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济源人民牢牢把握水利这一农业命脉,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治水兴农,同时坚持不懈地探索地方工业发展道路,上演了一幕幕改天换地的历史壮剧。20世纪50年代,济源县委因势利导,组织动员全县人民,从绿化荒山、水土保持入手,广泛开展了“百库、千井、万窖,十万(亩)梯田十万(亩)林”的蟒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使近千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得以控制和缓解,全县粮食总产量从1952年的48685吨猛增到1956年的98125吨。受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和国家水土保持委员会的高度赞誉。周恩来总理也于1958年12月签发了颁给济源“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济源人民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建设了可与红旗渠相媲美的人工天河——引沁济蟒渠。在王屋山区实施了高山水利化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济源工农业发展的水利瓶颈。与之同时,济源县委还依托丰富的矿藏资源,大力发展“小冶炼、小煤矿、小化肥、小电厂、小建材”等五小工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地方工业发展之路。20世纪70年代后,紧紧抓住“531”“1060”等国家三线工程建设的机遇,建设了高压电网,打破了制约地方工业发展的电力瓶颈。并借鉴现代工业理念,进一步丰富了“五小”工业产品,形成了钢铁、能源、建材、化工、机械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济源人民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大力发扬“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勇于改革、创新创造,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上世纪80年代,济源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加快山区开发和建设,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1988年在全省第一批撤县设市。上世纪90年代,济源紧紧抓住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的机遇,发展城乡经济,加快城市建设,率先在全省实行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全面提升了济源的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1997年升格为省辖市。进入新世纪以来,济源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及时把握产业调整和区域竞争的新趋势,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突出产业和城市“两个转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众多的“济源模式”“济源速度”“济源现象”。

  在实现人民富裕的道路上,济源的经济总量实现了几次大的跨越。从1949年—1970年的21年时间,国民生产总值由1628万元跨上了亿元台阶;从1971年到1999年,经济总量由1.0523亿元跨上50亿元台阶,达到53.5亿元;从2000年到2004年的5年时间,跨上了100亿元的台阶;到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一举突破300亿元。201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将近5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6532元、14469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居全省第2位。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党在济源的历史,是锐意进取、砥砺奋进,矢志创新实践,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党组织把上级精神和济源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道路,领导济源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的创新实践,形成了最为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济源市(县)党组织共举行了11次党代会。每次党代会,都体现了对前进经验的总结和前进道路的探索。其中,改革开放以来举行的8次党代会,尤其展现了不断探索前进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举行的2次党代会,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济源对改革开放和城市化道路进行的探索。1981年12月举行的第四次党代会,是改革开放后济源举行的第一次党代会,会议在总结了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后指出,要“明确奋斗目标,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号召全县人民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再一次吹响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号角。1987年4月召开的第五次党代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时指出,“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搞活有机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是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加强党的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不断好转,是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根本保证;发扬愚公移山,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实现经济翻番、治穷致富的传家宝。我们要牢记这些基本经验,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光大。”提出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奋力拼搏前进,为实现七五计划,加快翻番步伐,实现经济腾飞,建设繁荣兴旺文明富庶的新济源而奋斗”的目标,把“加快发展”作为实现济源经济腾飞的抓手和要求。

  20世纪90年代召开的3次党代会,对济源加快由农业型向城市化转型和实现超常规发展、跳跃式前进以及如何积聚力量、加快崛起进行了探索。1990年4月的第六次党代会后,按照建设工业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结合济源实际,市委摒弃“农业优势观”,加快从农业型向城市化转型进程,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工业特别是市属工业上,以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1993年4月,第七次党代会根据济源经济社会的快速推进态势以及特有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全国、全省发展形势,紧紧抓住小浪底水利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省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等诸多机遇,确定了“创百亿、争百强”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把全市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发展的目标上来,实现了全市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快速发展,有效提升了济源地位和形象。1998年5月,第八次党代会根据济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交织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障碍造成困难的情况,把八届市委的任期分为两个阶段,并确定工作任务:20世纪最后两年半时间为第一阶段,重点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面完成“九五”计划;进入21世纪后的两年半时间为第二阶段,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加快发展进程,确保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更大的突破。从而使济源能够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为实现新一轮崛起跨越奠定基础。

  新世纪以来,济源召开的3次党代会,对济源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如何展现更大作为做了不懈探索和努力。2003年3月,第九次党代会根据党的十六大后的形势和变化,确定了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成为济源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全市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行动纲领,对济源当时及以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006年12月,根据济源被列为中原城市群、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及诸多国家和市重点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的现状,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技兴市、文化立市、三产富市”五大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济源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经过不断地探索完善,在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被确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济源”,体现了济源探索和发展的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2011年8月,第十一次党代会紧紧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重大机遇,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的目标,推动了济源充分发挥体制优势、精神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2016年1月,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了济源“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吹响了全力加快建设“五个济源”的冲刺号角。激励全市上下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认真贯彻“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建设活力济源、实力济源、美丽济源、好客济源、幸福济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正确理论的指引下,党组织带领济源人民不断前进,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解决困扰的水利问题,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后实施了蟒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引沁济蟒工程以及高山水利化工程,在21世纪初又实施了王屋山供水工程、天坛山供水工程等人畜饮水工程,在2008年底率先在全省全面实现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使制约全市发展的水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党领导人民大力发展了工业经济。1956年3月,县委设立了工业部,着手解决地方工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到1957年底,全县地方工业发展到48家,形成了以小煤矿、小冶炼、小电业、小建材、小化肥为主要特色的地方工业体系,为全县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5月,中共济源县委书记赵世珉列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济源工业是怎么发展的》书面发言。20世纪90年代,济源组建了10大企业集团,并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日渐增强。其中,济钢集团成为全国钢铁企业中第一个实施产权改革的市属国有企业,省政府把济钢改制经验作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在全省推广。新世纪以来,济源把产业集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工业转型,带动城市转型。建设了总规划面积34.56平方公里的三个产业集聚区,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引进培育了富士康济源科技园、力帆新能源汽车、西安交大济源科技园、伊利液态奶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项目,加快了集聚融合、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

  党领导济源人民一张蓝图、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勇于改革,推进全域城乡一体化,打造了著名的发展品牌。回顾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奠定基础、反哺农村、机制创新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到2006年,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个阶段是2007年到2010年,济源坚持以城乡一体化统揽全局,围绕“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思路,工业化、城镇化有效带动了农业农村发展进程,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至今,致力于从制度层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特别是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与实践,济源的城乡一体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2014年被确定为全省唯一在全域范围内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在消除贫困的道路上,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不懈探索。在历届党委艰苦努力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针对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情况,开展了大规模的山区建设。1985年1月制定了《济源县山区脱贫致富三年规划》(下称三年规划),打响了山区建设的攻坚战。次年 7月,在《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济源山区建设五年规划》,将山区建设的攻坚战引向纵深。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落实帮扶措施等手段,1986年,山区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有吃、有穿、有铺、有盖、有零钱花的“五有”目标基本实现,部分农户开始向富裕户迈进。到1989年,不仅有效改变了济源山区的贫困面貌,而且还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人才。此后,济源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地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项目,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以及进行思想教育、技术培训等手段,坚持扶贫开发,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为在中原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党在济源发展中的理论探索和生动实践,必将载入史册,成为激励全市人民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三、党在济源的历史,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矢志强基固本,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历史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指出,党的历史是“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各种风险和挑战、发展壮大的历史”。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自身建设的历史。从风雨如磐的民主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济源党组织始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经受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了不断发展壮大。

  济源党组织的发展与时代同步,被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1927年6月,党继新、史德秀根据河南省委指示,在县城文庙内建立了第一个中共济源支部,当时有7名党员。虽然在1927年8月就停止了活动,但这些革命的种子却成了燎原的星火。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期。济源的党组织也经受了严重挫折和考验,多次遭到破坏或停止活动,但愈挫愈奋,保持着不断壮大的趋势。济源党组织在最壮大的1932年有8个支部、57名党员,在革命低潮时的1933年仅有1名党员。到1936年底,有支部3个、党员16人。抗日战争时期,济源党组织经历了恢复、隐蔽和发展壮大三个时期。1937年8月,中共济源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同年11月改建为中共济源县委。针对敌伪封锁隔离的斗争形势,在保留济源县委的同时,又先后建立了中共济源县南县委、王屋直属区委和中共大河里区分委三个县级组织,进一步加强了敌后抗战的组织领导。1940年1月“土岭事件”后停止活动。1940年6月,中共济源地委(后称晋豫三地委)建立后,相继恢复(组建)了济源县委、济西工委(1942年8月改建为王屋县委)和县南县委等党组织。到1945年,济源县(含王屋县)委下辖10个区委、58个支部,733名党员。1948年9月,县委在深入开展土地改革中公开建党,接收大批在土改、支前中涌现的先进分子入党,壮大了组织力量,到1949年底,全县有基层支部200个,党员3619人。研究民主革命时期济源党员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党员总数从2名发展到10名,用了5年的时间;从10名到100名用了7年时间;1946年,全县党员达到1727人,党员总数首次超过1000名。党员总数从100名到超过1000名用了9年时间。这时,距济源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已将近20年。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民主革命时期党事业所经受的艰难困苦和巨大考验。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员数量得到不断提升,党的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从1949年到1955年,济源先后召开了5次党员代表会议,从1956年到2011年,先后举行了11次党代会,期间不断建立健全党的民主生活制度,加强党的建设。1955年,全县有县委1个,总支46个,支部242个,党员5266人,首次超过5000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党建设受到冲击,党的组织生活无法走上正轨,但党组织仍然保持发展势头。1971年,全县党员总数达到12657人,超过10000人。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事业发展,党员队伍和党组织建设也进入了快速良性发展时期。1992年、2004年、2012年全市党员总数分别超过20000人、30000人、40000人。2015年底,全市共有89个党委,11个党工委,170个党总支,1797个党支部,党员44402人。全市广大党员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各条战线上奋力拼搏,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五个济源”的强大力量。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济源党组织以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为重点,加强自身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早在1948年10月,济源即开展了大规模的自身建设活动。针对部分党员阶级觉悟不高、基层组织不纯、党员成分复杂等问题,按照上级部署,济源县委于1948年10月组织开展了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和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三查三整”运动。通过半年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素质、纯洁了党员队伍、壮大了党基层组织、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1956年5月,中共济源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济源县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共济源县监察委员会,党的建设走上了正规。在全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内,党的建设虽然遭受挫折,犯了反右扩大化等错误,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济源党的建设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但由此取得的经验教训,已成为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财富。

  新时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济源党组织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县委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上来,清除左的思想影响,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逐步建设和健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1981年12月,中共济源县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济源县第四届委员会和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逐步恢复了政权、地方军事、统一战线中的党组、党委,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建立了正常的组织生活制度。济源党组织不断强化反腐败机制建设,培育清廉党风政风。1988年,济源首次提出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党风好坏的一个重要内容,使党风廉政建设与市委中心工作统一起来。在不断完善制度的同时,济源相继开展了1985年整党、“三讲”教育、创先争优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系列工作。党的十八大以后,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2014年,济源市委紧紧围绕“学习焦裕禄、争当新愚公,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主题,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全市党员干部思想上经受了洗礼,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群众观念进一步增强;“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严肃和规范,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使全体党员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和法治观念,改进了不足问题,提升了思想境界,提高了工作效能。2016年以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努力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全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凝聚合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人民的梦想期待、前进路上的困难挑战,在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济源各级党组织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加强自身建设,继续探索发展新路,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力推进“五个济源”建设,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