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用好党史 助力脱贫攻坚
学好用好党史 助力脱贫攻坚
中共济源市委副书记 贾宏宇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已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就济源而言,济源市委提出了提前三年完成全面脱贫摘帽的任务,即到2017年底全面实现脱贫目标,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同全国一样,济源的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截止2015年底,济源建档贫困人口还有8007人。并且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基本得到解决,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在脱贫攻坚的冲刺中,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借鉴历史经验,运用历史智慧,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坚决做好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一、学习运用党的历史,增强脱贫攻坚的责任感、使命感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和领导人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探索,党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认识不断深化,并且措施也更加有力。我们要在深入学习党的历史中,理解党对共同富裕的深刻论述和伟大实践,增强脱贫攻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953年12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是第一次提出“共同富裕”概念的中央文件。正是“共同富裕”这一明白易懂的语言,让广大农民对社会主义有了朴素的理解并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引导他们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不仅如此,共同富裕的理念,也很快为广大工商界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所接受,鼓舞他们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共同富裕”的概念一开始就与中国社会主义的进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正是在对社会主义进程的反思中,共同富裕的理论得到了升华,共同富裕的实践开辟了新的途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同志在实践探索中把“共同富裕”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并开辟了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加强宏观调控,转移支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措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开辟共同富裕新道路。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国内外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方法措施,为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新的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提到了战略高度。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家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因此,要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肩负历史责任和地方脉搏问题的深度把握,是实现共富共赢、共享改革红利、大力改善民生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新要求,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规划了途径。
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
二、学习运用党的历史,坚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愚公移山精神被再度提起,并且成为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党的历史上,愚公移山精神闪耀着伟大的光芒。1945年6月11日,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发表了《愚公移山》的讲话,引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向全党发出了鼓舞人心的号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把愚公移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山东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挥笔写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号召全国民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治理山河,摆脱贫困,建设新中国。“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字就摘自这句批语,成为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战斗口号。这一时期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以及涌现于河南的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无一不是愚公移山精神的伟大实践。做为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和愚公精神的出发地,济源人民的血液里一直以来就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愚公精神。革命战争年代的河防堡垒杜八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蟒河治理、引沁济蟒工程(愚公渠)、高山水利化和山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及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全域城乡一体、四化同步,愚公移山精神激励愚公家乡的济源人民在各个时期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
学习运用党史,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就要学习党在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懈奋斗中,所进行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不断汲取愚公移山的精神力量,坚定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信心。
三、学习运用党的历史,不断丰富推进脱贫攻坚的智慧经验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史、创业史、奋斗史和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理政的艰辛探索、成功实践和深层规律,是弥足珍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瑰宝。在脱贫攻坚中学习运用党的历史,就要学习党的历史中形成的丰富经验智慧,特别是要学习、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推进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努力,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济源在扶贫开发方面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济源山区的经济基础依然十分薄弱,绝大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为了实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1985年1月,济源确定了“抓山区,促平原”的指导思想。同年 2月,制定《济源县山区脱贫致富三年规划》,打响了山区建设的攻坚战。次年 7月,济源在《济源县山区脱贫致富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济源山区建设五年规划》,将山区建设的攻坚战引向纵深。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落实帮扶措施等手段,1986年,山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山区群众有吃、有穿、有铺、有盖、有零钱花的“五有”目标基本实现,部分农户开始向富裕户迈进。通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到1989年,济源山区不仅有效改变了贫困的面貌,而且还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人才。此后,济源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地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项目,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以及进行思想教育、技术培训等手段,坚持扶贫开发,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为在中原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学习这段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少走弯路,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五个一批”“四个精准”等扶贫措施真正落实,确保到2017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四、学习运用党的历史,强化脱贫攻坚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写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战胜艰难困苦、夺取胜利的强大动力。
党在济源的历史,充满了拼搏进取的精神力量。20世纪五十年代,济源人民实施了受到国务院和国家水土保持委员会高度赞誉的蟒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济源人民建成引沁济蟒工程和高山水利化工程,改善了济源的水利条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济源人民治山治水、发展城乡经济的伟大创举,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济源人民发扬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不断谱写新的华章的伟大历程,都是拼搏进取的时代壮歌。其中,水洪池村十年修一路的拼搏精神感人至深。水洪池位于河南和山西交界的太行山上,海拔1400多米,是济源地理位置最偏、海拔最高的村庄。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的人们出门就爬山,运输靠扁担。由于没有通往山下的路,村里90%的人一辈子没有见过山外的世界。受够大山阻隔之苦的水洪池人向大山发出了挑战。从1985年到1995年,他们凭着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挖山不止,用10年的时间修通了一条长13.5公里、宽4米的出山公路,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0年来,水洪池人10年修一路的事迹在济源市乃至全省广为传播。在党的历史中,像水洪池村的例子还很多,他们的拼搏精神,始终激励着济源人民不断奋力加快前进的步伐。
习近平同志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我们要更加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我们要学习运用党的历史中敢于拼搏精神和鲜活例子,激发、教育群众保持和弘扬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大力发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战胜脱贫攻坚中的各种挑战和艰难险阻,同时使自己也得到教育和升华。
五、学习运用党的历史,增强脱贫攻坚中勇于担当的气魄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敢于担责,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特质。共产党人就义无反顾地把抵御列强欺凌、解放劳苦大众、复兴中华民族的重担扛在了肩上。他们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拳拳赤子之心,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智慧、力量,甚至生命。党在济源的历史上,也不乏勇于担当的事例:党继新慷慨就义,薛子中血染玄台,于思礼气贯长虹……他们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这样的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法宝,也是党赢得群众依赖和支持的强大基石。
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冲锋冲刺、决战决胜的总攻令已经下达。政策制定好了,要让群众更大、更多、更快、更好地受益受惠,关键要靠各级各部门强有力执行,关键要靠具体执行政策同志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去落实。2015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我们要像党的历史上无数优秀共产党人那样积极履责担当,发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状态,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干部要坚决地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科学的脱贫规划和机制,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新形态扶贫工作模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要加强督察问责,该表扬的表扬,该问责的绝不手软,确保坚决打赢这场“终极决战”,确保全市如期脱贫,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原载《河南党史》第4期、《新济源》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