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济源市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市委党史研究室
革命遗址包括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陵园、纪念设施等,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实物见证,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0号)指出,要“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切实保护重要党史遗址和革命烈士纪念设施”和“统筹党史纪念场馆建设”,为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指明了方向。近段时间以来,市委党史研究室集中力量对全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
一、革命遗址基本情况
济源是革命老区。早在1924年,济源就有了党的活动。1927年,济源成立了中共第一个基层组织。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济源开展学运、农运,领导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黄背坪起义和沁济暴动。抗日战争时期,济源一度成为晋豫边根据地的中心,并且成为太岳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太岳部队南下中原、战略进攻的前进基地和可靠后方,为全国解放做出了极大贡献。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济源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这些革命遗址,不仅是党的历史丰碑闪光的基石,也是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
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共有重要的革命遗址39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3处,分别是中共济源县委济渎庙办公旧址、中共济源特支延庆寺舍利塔重建旧址、中共济源县委大明寺重建旧址、沁济暴动原大寨旧址、豫晋联防区张洼办公旧址、中共济源县委泰山庙办公旧址、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水洪池办公旧址、中共王屋县委崔家庄办公旧址、中共王屋县委邵原村办公旧址、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黄背角办公旧址、八路军灵山兵站旧址、陈谢大军渡河指挥部逢北村旧址、沁阳中心县委尚庄办公旧址。
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纪念地12处,分别是黄背坪起义旧址、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誓师旧址、八路军北寨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旧址、皮徐支队河清口渡河遗址、于思礼烈士牺牲纪念地、孔庆华烈士牺牲地、陈谢大军关阳渡河处遗址、陈谢大军长泉渡河处遗址、平息红枪会暴乱陆家岭战场遗址、刘廷芳烈士牺牲地、34壮士黄河南滩岛殉难处、卫庚章烈士牺牲地。
著名烈士墓地(园)6处,分别是党继新烈士墓、薛子中烈士墓、于思礼烈士墓、贺思铭烈士墓、西留养革命烈士墓群、荆王革命烈士墓群。
纪念设施8处,分别是包括中共韩彦特支纪念碑廊、玄台殿惨案遗址、晋豫边革命纪念馆、杜八革命联纪馆、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济源干部南下福建纪念碑、济源市烈士陵园、陈谢大军渡河公园。
二、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情况
长期以来,济源在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审定和公布了一批革命遗址,明确了保护利用的责任,如中共济源县委旧址所在地济渎庙等;二是建设了一批重要的纪念设施,如长江支队南下纪念碑、陈谢大军渡河公园等;三是挖掘整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编纂出版了一批书刊,如《济源革命遗址纵览》等。使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革命文物、史料和遗址得以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在革命传统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状况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7处革命遗址开辟为旅游景点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3处,分别为中共济源县委旧址所在地、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济渎庙,中共济源特支重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延庆寺舍利塔,中共济源县委重建旧址、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大明寺。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分别是济源市烈士陵园、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杜八联革命纪念馆、晋豫边革命纪念馆等。其中,晋豫边革命纪念馆2008年建成投用以来,不断强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了教育宣传作用,201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三批党史教育基地。这些单位机构健全,管理规范,保护利用状况较好。
(二)18处革命遗址设立了明确的纪念标识。主要有思礼镇、庚章村、廷芳村、庆华村等以烈士命名的村镇,荆王烈士墓群,西留养烈士墓群,贺思铭烈士墓,党继新、薛子中、于思礼三位著名的烈士墓等6处;还有长江支队南下纪念碑、中共韩彦特支纪念碑亭、陈谢大军渡河公园等。这些遗址均由各级政府命名树碑或由村镇、民间筹资建设,成为人们怀念历史、追忆先烈的重要场所。
(三)7处遗址有待认定、命名。主要有豫晋联防办张洼村旧址、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水洪池村办公旧址、邵原黄楝树村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誓师旧址、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黄背角前坡办公旧址、王屋县委邵原村办公旧址,以及平息红枪会暴乱战场遗址等。这些遗址尚存,因无正式命名,保护利用状况堪忧。若不尽早加强保护,随着乡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自然因素的破坏,则会留下历史的遗憾。
(四)7处遗址已经损毁。如因小浪底水利工程建设而淹没的陈谢兵团关阳渡河遗址、长泉渡河遗址,陈谢兵团渡河指挥部逢石旧址,坡头镇南滩岛34勇士黄河殉难处;再如因城镇建设而损毁的五龙口尚庄沁阳中心县委办公旧址、邵原北寨干训班旧址、王屋县委崔家庄办公旧址等,这些遗址已经损毁,难以恢复。
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状况,与重视和投入程度相关。在城市、镇区以及旅游文化景区的遗址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如济渎庙、大明寺等。又如坡头镇,近年来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加强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和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建设,今年又实施了杜八联革命纪念馆扩建项目,新馆今年12月隆重开馆,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乡村,那些规格不高或经没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遗址,则难以得到重视,或因缺乏经费支持而陷入无人管理和荒废破坏的境地。如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黄背角前坡办公旧址、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水洪池村办公旧址等。同时,遗址所有权属不一,管理多头,也影响了遗址的保护利用。调查显示,济源遗址的权属,包括各级政府所有,集体所有,企业及个人所有等形式。有的属市级政府部门,如济渎庙。有的属镇级政府,如杜八联革命纪念馆、晋豫边革命纪念馆。有的属行政村和社区,如留庄民兵营纪念馆。一些遗址权属个人,则无法干预阻止对遗址的拆迁和改建,如王屋县委崔家庄办公旧址等。革命遗址在管理上普遍存在部门各管一块的现象,如宣传部门只管审定、民政部门只管烈士纪念、文物部门只管文物保护、旅游部门只管旅游开发、党史部门只管史实普查。权属多元,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责任不清,势必会增加管理和保护的难度。
三、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虽然我市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足,重申报、轻保护;二是管理体制不顺,保护管理不到位;三是资金短缺,保护工作无法开展;四是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开发利用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五是文物征集不全面,场馆展示缺乏厚重感。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遗址保护开发意识
革命遗址遗迹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广泛开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保护利用革命遗址的自觉性和紧迫性。要通过革命遗址的的开发和利用,在干部群众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人们了解历史,珍惜历史,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培育革命精神。要突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开发与保护革命遗址。
(二)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
要制订《济源革命遗址保护办法》,相关部门编制革命文物保护规划。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市级应成立包括宣传、党史、文物、国土、民政、旅游、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政府的保护主体责任。加强革命遗址的认定、命名工作,设立标志标识。推进继续加大党史教育基地申报力度,提升济源红色文化影响力。市、镇要明确相关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管理,将革命遗址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切实解决好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和管理经费。
(三)推进保护性开发,变红色资源为红色资本
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保护方式,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开发,是小农意识。革命遗址是惟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通过保护来开发。我们要把是否有利于红色发展这个理念贯穿到对革命遗址开发保护的全过程,落实到开发保护的每一个环节。要着力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文化资本转变,以革命遗址的保护性开发为基础,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红色文化品牌,推动济源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把革命遗址保护开发与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及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更具吸引力,以此推动济源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比如,利用原杜八联地区的革命遗址,做大做强沿黄红色游线路;将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水洪池办公旧址保护开发与水洪池休闲度假村开发结合起来,把八路军晋豫边黄楝树游击队誓师旧址的开发保护与小沟背的旅游结合起来等等。
在实施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要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对于属于个人或企业的遗址,可采取买的方式,从私人手中买过来,然后加以重建、修缮,把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出来。对于虽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的革命遗址,可采取建的方式,在革命遗址所在地或者其他相关地方,修建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让后世的子孙了解这段历史。对于革命遗址中的革命文物,在无法取得较好保护时,可采取收集的方式,把它们集中起来,征集到相关陈列馆,加强对当地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