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抗战历史的回顾与思考
济源抗战历史的回顾与思考
中共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捍卫自由独立的正义战争,是铲除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拯救人类文明的殊死较量。在这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和对手最凶残、牺牲最惨重的反侵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济源上下全民奋起,投入到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建立了抗日武装,成立了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和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展了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于激励全市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济源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济源抗战的基本特点
从1938年2月济源县城沦陷,到1945的8月太岳军区八路军部队收复济源县城,济源抗战坚持了7年多的时间。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经过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曲折道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取得了伟大胜利,并在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济源敌后抗战具体体现出了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坚强的人民抗日武装是济源抗战的支柱
济源抗战是以革命的武装力量作为坚强支柱,在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了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形成了人民战争的广阔战场。1938年4月,中共晋豫特委迁驻邵原北寨村,决定以济源为中心发展壮大抗日力量,开辟晋豫边根据地。1938年4月28日,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后改称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简称唐支队)在邵原黄楝树誓师成立。唐支队成立后,积极配合友军和八路军开展晋豫边区武装斗争,连连获胜,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传令嘉奖。其中,在济源境内影响较大的战斗有:5月在邵原镇首次配合国民党38军17师打退了日军进攻,6月取得了大店河伏击战的胜利,9月在阳城、济源交界处迎头痛击西犯之日军。唐支队积极发动民众抗日,先后成立了济源县第七抗日区公所和第五抗日区公所。1939年2月,晋豫特委改称晋豫地委,标志着以山西阳城和河南济源为中心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在党的领导下,济源地方抗日武装迅速发展,1939年底发展到2000余人,推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快速形成。其中,1937年11月,杨伯笙、史向生建立了中共济源县委领导下的第一支群众武装——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并通过举办抗日骨干和保甲长抗日训练班,逐步控制了乡村政权,开辟了杜八联抗日革命“小苏区”。 1938年春,在济源县委和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领导下成立了砚仙联抗日游击队,开辟了砚仙联抗日游击区。1938年3月,大河里党支部领导成立了大河里抗日自卫总团,7月,沁阳中心县委及沁河游击队进驻尚庄,对沁济晋三县边区基层政权进行改造,建立了大河里抗日根据地。其他地方如大社、阳台、林山、下石板等也建立了抗日自卫团,这些抗日武装,有力推动了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形成,并成为坚持抗日斗争的重要力量。
1939年“十二月事变”,使晋豫边抗日根据地遭到国民党中央军和阎锡山军队的严重摧残,济源抗战陷入低潮。1942 年1月, 八路军太岳南进支队进入中条山区, 重新开辟晋豫根据地。至1942年7月底,重新开辟了南北百余里,东西300余里的广大地区,成立了包括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内的7个抗日民主县政府,济源、王屋地区的游击根据地得到恢复。在济源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张连山游击队、济源县济北游击大队、王屋县独立营、济源县抗日武装大队等抗日武装,到1945年8月,济源县大队、王屋独立营及各区区干队已发展到千余人。为了统一领导各区、村的民兵武装,成立了济源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和王屋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在反“扫荡”、反摩擦斗争中,机动灵活地打击日本侵略者,有力促进了济源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从1938年2月到1945年8月的七年多的时间内,济源军民共对日伪作战上百次,配合八路军对敌作战数十次,毙、伤敌500余人,俘敌1500余人。
(二)党的正确领导是济源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济源党组织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实现了自身发展,成为济源抗战的中流砥柱。党对济源抗战的领导, 首先体现在济源地方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不折不扣地服从上级党组织的决定和安排,大力恢复、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培训抗日骨干,开展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放手发动群众,使各项工作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前进。其次, 济源地方党组织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把上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 创造性地制定出切合济源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计划与办法。再次, 在于济源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思想建设、自身组织建设, 提高了党的战斗力。
1937年8月,中共济源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是年11月,济源工委改建为济源县委,成为开展抗日救亡的领导力量。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大河里、杜八联、王屋山三块游击区相继被敌人分割。为进一步加强敌后抗战的组织领导,在济源境内,除济源县委外,还先后建立了中共大河里区分委、中共济源县南县委、中共王屋直属区委,中共济源党组织得到全面恢复发展。到1939年底,由1936年的3个支部16人发展到17个支部240人。
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济源党组织完全转入地下。1940年6月,晋豫区党委在济源建立了三地委,先后恢复了济源县委、济西工委(1942年8月改建为中共王屋县委)和县南工委,积极恢复地方党组织,渡过了极其困难的时期。之后,中共济源(王屋)县委组成人员虽几经调整,但始终坚持发展党的组织及其领导下的地方军事、政权和群团组织。1941年7月,成立了济源县委直接领导的张连山游击队,1942年7月成立了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5月成立了济源县抗日武装大队。1943年2月先后成立了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王屋县独立营。1944年,建立了济源县工农青妇联合抗日救国委员会和王屋县工农青妇联合抗日救国委员会。全县武装力量和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机动灵活对日伪作战,消耗敌人有生力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敌后抗战,使中共济源党组织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从1937年的12个支部120名党员发展到1945年的10个区委58个支部733名党员,并造就了一批领导骨干和群众中坚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根据地建设是济源抗战的坚强基石
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在济源境内建立了2个县级政权和10个区级政权,村级政权也得到了全面改造,推进了根据地建设,形成了保存、发展自己和消灭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使抗日武装有了充足的兵源和可靠的后方,为敌后游击战争的长期坚持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1942年7月以前,济源抗日根据地内还没有建立由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的、自上而下的抗日民主政权,仅是建立了区、村政权,开展抗日工作,推行进步法令。1942年1月,中共晋豫区党委重新开辟晋豫根据地。随着中共晋豫区党委在中条、王屋山区的工作逐渐巩固发展,1942年7月在晋城县的西土河建立了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2月王屋县委在阳城柏朵岭成立了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6月—9月和1945年4月,太岳军区先后发动了两次豫北战役,横扫了王屋、济源境内的日伪据点,不仅有力地扩大了抗日根据地,而且为进军中原打开了通道。到1944年冬,济源县(含王屋县)共建立了10个抗日区政府,村级政权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第二次豫北战役之后,上级又从老根据地抽调了一批坚强的党员干部到济源工作,大大加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领导。县区村抗日政权的配套完善,使根据地建设更加卓有成效,为新中国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抗日根据地, 实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建立了民主的由共产党人和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合作的政府,调动了全民抗战的积极性,为对日大反攻创造了条件。根据地开展了反奸反霸、反贪污、改造村政权运动,先后处决了一批汉奸、恶霸分子,稳定了社会秩序。在经济上坚持了自力更生的方针, 认真执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 废除苛捐杂税, 并组织群众抗灾灭蝗,努力恢复发展生产, 普遍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抗日根据地励精图治, 政治修明, 经济向上, 人民团结, 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济源抗战的历史贡献
济源人民的八年浴血奋战,为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
(一)济源抗战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战略反攻。作为太岳区的前进基地和战略反攻的重要枢纽,济源、王屋两县曾先后动员组织民兵和船工,胜利护送了皮定钧、徐子荣等领导的6支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支队,以及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南下支队南渡黄河天险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及华南抗日根据地,为战略反攻做了准备。
(二)济源抗战保障了南下北上地下交通线的畅通。在日伪军事封锁、割裂的困难局面下,中共济源地下党组织牢牢控制了杜八联、砚仙联境内的黄河渡口,设立了虎岭、灵山地下交通站和灵山兵站,在大社建立了秘密据点,先后护送接转100余位领导干部、著民主人士和知名的国际友人,为八路军转运物资数十批,使济源成为北上晋陕,南下中原的重要通道。1940年5月,朱德总司令亲往洛阳谈判,路过济源,曾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出太行》诗篇:“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三)济源抗战为八路军主力输送了大量的兵员和装备。八年间,在济源地方党组织的宣传发动下,无数优秀的愚公儿女参军参战,浴血疆场,上千名党员骨干付出了生命,仅登记在册的抗日烈士就有363名。仅济源地方武装成建制地参加八路军的就先后有5批、1200余人(枪),从济源这片热土上诞生了14军41师123团、空军44师130团和60军180师540团三支功勋卓著的革命军队。
三、弘扬抗战精神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不但准确阐释了抗战历史的内涵,揭示了抗战胜利的原因,而且完整地体现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我们传承抗战血脉、继承抗战传统的要义所在。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我们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历史内涵,领悟激荡其间的意志气魄,激扬精神斗志,激发奋进力量,致力推进济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弘扬抗战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抗战是血与火铸就的壮丽史诗,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体现的是对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责任。全体中国人对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责任在抗战时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各阶层的利益在抗日问题上找到了契合点。它唤醒了民族自觉,形成了全民族共御外敌的铜墙铁壁,矗立起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今天,我们在推进济源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同样需要找到能够动员汇聚全市人民的责任担当点和利益契合点。实现“两个率先”,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济源就是这个点。根据省委“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的战略谋划,济源确定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中原经济区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济源”的总目标,确定了“发展求特色、建设出精品、创新当尖兵”的总要求,以及“完善一个载体、构建四个体系、夯实五大基础、强化六个保障”的发展总方略,这是济源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更加出彩伟大征程中的定位和保障。
当前,济源正处于过坎爬坡、转型攻坚的负重发展期,同时又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全力建设现代化的提质提升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再加把劲,就会迎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新局面;如果稍有懈怠,就会“一篙松劲退千寻”。这就需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住一处使,汇聚万众一心、共推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要主动适应“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站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深化改革、创造优势、转型发展作为核心任务来抓,突出产业和城市“两个转型”,用好改革创新和开放招商两个动力,坚持民生和生态两个优先,持续优化软硬“两个环境”,以超前的工作思路和一流的工作业绩,创造出更多的“济源经验”、“济源模式”、“济源现象”。
(二)弘扬抗战精神,坚持高度负责、勇于担当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面对重重困难和生与死的考验,在党的领导下,无数优秀愚公儿女义无反顾,无惧牺牲,一路前行,体现了高度地责任担当。高度负责、敢于担当,体现和考量了党员干部的党性觉悟、胸襟气魄。与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相比,今天我们在产业转型、结构调整中遇到的任何困难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新常态下推进经济转型,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一方面,经济调整对济源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冲击很大,普遍面临市场需求下降、生产成本上升、资金周转紧张等问题,企业承受着较大的生产经营压力,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陷入限产或停产。同时,济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较小,部分新产品市场培育尚不成熟;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动力转换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济源产业升级压力加大。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换挡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一些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极易引发就业压力、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越是形势复杂,越不可懈怠松劲,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发展信心,始终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勇挑重担。我们要对照“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以岗位为阵地、把责任当使命,忠诚履职、勤勉尽责,高标准、严要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发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实现自身价值。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自觉拉高标杆、提升标准,主动向全省、全国的先进水平看齐,逢先必争、逢优必创,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弘扬抗战精神,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抗战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济源人民愈挫愈奋,不断开辟巩固发展敌后根据地,为战略反攻和逐鹿中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辟一个根据地,就能巩固发展,革故鼎新,使之成为抗战的基地和社会发展示范“新区”,展现出坚定的路线方针执行力、高度的组织纪律约束力、务实的政策策略把握力和卓越的开拓发展创造力。党在抗战期间走向了成熟,成为一个具有高度领导能力、实践能力和深厚群众基础的政党,不但能想清楚事情,而且能干成事情,是抗战精神的模范践行者。
弘扬抗战精神,我们要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我们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年初以来,按照市委“拼在基层、建功立业,干在实处、贴紧民心,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工作要求,在全市上下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当前,我们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全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在实干中破解难题、抢抓机遇,实现突破。要坚持把握规律、实事求是,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践,联系实际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深入细致推动工作落实,做到工作上重实际、出实招、求实效;要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用改革的思维和方式破解当前突出难题、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要着眼当前和长远,统筹全局和重点,区分轻重和缓急,一项一项地干、一件一件地抓,将市委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确保实效。能不能真抓实干,关键还在于是否有一支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全面过硬的干部队伍。要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把从严从实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中,不断凝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以饱满的热情和有力的举措推动济源在跨越发展的征程上提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