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研究
济源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研究
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武装力量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去了依托。抗日战争中,济源是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及太岳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济源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武装,成立了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和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济源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是以革命武装为支柱、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政权建设为基础的伟大实践,将永远闪耀着伟大光芒。
一、坚强支柱——济源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济源抗日根据地开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8年2月济源沦陷到1939年的“十二月事变”前,这是济源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阶段;第二个阶段从“十二月事变”后到1944年6月第一次豫北战役前,这是济源根据地积聚力量、恢复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从1944年6月到1945年8月,这是济源抗日根据地的全面发展壮大阶段。但是,无论哪个阶段,都是以革命的武装力量作为坚强支柱,在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了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形成了人民战争的广阔战场。
(一)晋豫边游击支队对济源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开辟
1938年3月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致电党中央和北方局,提议建立晋豫边根据地。次日,毛泽东复电指出,“晋豫边甚为重要,望有计划地布置沁水、翼城、曲沃、垣曲、济源、博爱、晋城等地区之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在西北两面之行动。……” 根据中央指示,朱瑞于1938年3月在阳城召开会议,建立中共晋豫特委。4月,晋豫特委迁驻济源邵原北寨村,决定以济源为中心发展壮大抗日力量,开辟晋豫边根据地。
1938年4月28日,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后改称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简称唐支队)在济源邵原黄楝树誓师成立。唐支队成立后,积极配合友军和八路军开展晋豫边区武装斗争,连连获胜,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传令嘉奖。其中,在济源境内影响较大的战斗有:5月在邵原镇首次配合国民党38军17师打退了日军进攻,6月取得了大店河伏击战的胜利,9月在阳城、济源交界处迎头痛击西犯之日军。唐支队积极发动民众抗日,在济源境内先后成立了济源县第七区抗日区政府和第五抗日区政府。1939年2月,晋豫特委改称晋豫地委,标志着以山西阳城和河南济源为中心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在党的领导下,济源地方抗日武装迅速发展,1939年底发展到2000余人,推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快速形成。其中,1937年11月,杨伯笙、史向生建立了中共济源县委领导下的第一支群众武装——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并通过举办抗日骨干和保甲长抗日训练班,逐步控制了乡村政权,开辟了杜八联抗日革命“小苏区”。 1938年春,在晋豫边游击支队的领导下成立了砚仙联抗日游击队,开辟了砚仙联抗日游击区。1938年3月,大河里党支部领导成立了大河里抗日自卫总团,7月,沁阳中心县委及沁河游击队进驻尚庄,对沁济晋三县边区基层政权进行改造,建立了大河里抗日根据地。其他地方如大社、阳台、林山、下石板等也建立了抗日自卫团,这些抗日武装,有力推动了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形成,并成为坚持抗日斗争的重要力量。
(二)济源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
1939年“十二月事变”,使晋豫边抗日根据地遭到国民党中央军和阎锡山军队的严重摧残。“十二月事变”后,根据国共双方谈判协定,八路军撤离晋豫边区。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使济源抗日武装受到严重打击,除杜八联情况稍好外,各地抗日自卫团埋枪解体,抗日斗争受到严重挫折。
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后,晋豫区国民党部队大部分退回黄河以南,中条地区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均被日军占领。1942 年1月, 八路军太岳南进支队进入中条山区, 重新开辟晋豫根据地。南进支队所属部队以营为单位分散开展活动,打击敌伪,发展地方武装,建立政权,发展党组织。1942年4月,晋豫联防区在邵原张洼成立,肩负起抗击日伪,保卫根据地的重任。南进支队经过半年的浴血奋战,至1942年7月底,成立了包括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内的7个抗日民主县政府,重新开辟了南北百余里,东西300余里的广大地区,济源、王屋地区的游击根据地得到恢复。
在济源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张连山游击队(1941.7-1942.2)、济源县济北游击大队(1943.1-1943.4)、王屋县独立营(1943.2-1945.8)、济源县抗日武装大队(1943.5-1945.8)等抗日武装,积极开辟抗日根据地,到1945年8月济源县大队、王屋独立营及各区区干队已发展到千余人。为了统一领导各区、村的民兵武装,成立了济源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和王屋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作战体制。依靠这些力量,济源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日军的 “扫荡”和“蚕食”, 保卫了政权, 保护了群众,保卫了各项建设事业,坚持了敌后抗日。
从1938年2月到1945年8月的七年多的时间内,济源军民共对日伪作战上百次,配合八路军对敌作战数十次,毙、伤敌500余人,俘敌1500余人,无数优秀的愚公儿女积极投入敌后抗战,上千名党员骨干付出了生命,仅登记在册的抗日烈士就有363名。济源县大队成立后,于1943年6月到济北太行山一带开展活动,对日伪开展游击战争,从而逐渐恢复了抗日根据地,扩大了游击区。1944年,配合八路军解放了济邵公路以北大部分地区。1945年5月,县大队改称独立营,先后配合正规军消灭南岭伪军,攻克坡头,解放了县城。9月,独立营发展到300余人,改称济源独立团。1943年4月,王屋县独立营配合太岳第四军分区17团、18团,肃清了王屋地区的顽军,使王屋地区初步解放,建立了王屋山根据地。在王屋县委的领导下,抗日武装斗争不断深入,王屋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1945年3月,王屋县境内的日伪军全部肃清,为支援八路军开辟豫西做出了巨大贡献。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在对敌斗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从1941年到1942年5月,日伪军先后10余次扫荡杜八联地区,均被抗日自卫团以困扰、伏击等游击战术所击败。大河里抗日武装先后痛歼匪首李在兰,铲除恶霸贺福重,组织尚庄保卫战,护送朱总司令过沁河,配合主力歼灭李正德,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屡建功勋。
(三)豫北战役后济源抗日根据地的全面发展
1944 年 4 月, 日军向河南大举进攻, 国民党军丧师失地, 向南溃退。为了开辟豫北和豫西抗日根据地,中共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 6 月初在济源阎和村成立了中共豫北工作委员会,发动了第一次豫北战役。在济源、王屋两县抗日武装的配合下,经过4个月的战斗, 共消灭伪军 1200 余人, 解放了东起坡头镇, 西至垣曲城附近, 北起王屋山, 南至黄河的大片土地和 10 万以上人口,新建了济源、王屋两个县的 6 个区政权, 扩大了两县实际控制区,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1945 年 4 月,根据党中央“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部署,太岳军区发动了第二次豫北战役。经过一个月的战斗,攻克伪军据点 40 余处, 歼灭伪军 2800 人(其中伪军投城和反正1700 余人), 控制了除济、沁、孟三座县城及冶戌等日伪据点以外的广大乡村,打通了与豫西解放区的联系,使太岳区与太行区在道清路以南连成一片。此后,济源抗日根据地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二、坚强核心——济源党组织在抗日根据地建设中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创建发展抗日根据地的坚强核心。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济源党组织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实现了自身发展,成为济源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党对济源抗日根据地的领导, 首先体现在济源地方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不折不扣地服从上级党组织的决定和安排,使根据地的各项工作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引的道路前进。其次, 济源地方党组织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把上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 创造性地制定出切合济源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计划与办法。再次, 在于济源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思想建设、自身组织建设, 提高党的战斗力。
1937年8月,中共济源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是年11月,济源工委改建为济源县委,成为领导全县开展抗日救亡的中坚力量。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大河里、杜八联、王屋山三块游击区相继被敌人分割。为进一步加强敌后抗战的组织领导,在济源境内,除济源县委外,沁阳中心县委还先后建立了大河里区分委(1938.7—1939.12)、中共济源县南县委(1939.8—1939.12)、中共王屋直属区委(1939.8—1939.12),中共济源党组织得到全面恢复发展,党员由1936年的3个支部16人发展到1939年的17个支部240人。
“十二月事变”后,济源的顽固派大肆搜捕共产党人,疯狂进行反共活动。根据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济源党组织完全转入地下,县委领导成员都以社会职业(如经商、教学等)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40年6月,晋豫区党委在济源建立了三地委,先后恢复了济源县委、济西工委(1942年8月改建为中共王屋县委)和县南工委,进行恢复地方党组织工作,渡过了极其困难的时期。之后,中共济源(王屋)县委组成人员虽几经调整,但始终坚持发展党的组织及其领导下的地方军事、政权和群团组织。1941年7月,成立了济源县委直接领导的张连山游击队,1942年7月成立了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5月成立了济源县抗日武装大队。1943年2月成立了王屋县独立营和3个抗日区公所。1944年,先后建立了济源县工农青妇联合抗日救国委员会和王屋县工农青妇联合抗日救国委员会。全县武装力量和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机动灵活对日伪作战,消耗敌人有生力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开辟发展抗日根据地,使中共济源党组织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从从1937年的12个支部120名党员发展到1945年的10个区委58个支部733名党员,并造就了一批领导骨干和群众中坚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坚强基石——济源抗日根据地中的政权建设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是根据据地建设的重要方面,关系到根据地能否生存的根本问题。“国民党顽固派极力反对我们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而我们则必须建立这种政权,并已经可能在各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内建立这种政权”。 抗日根据地建设中,济源境内建立了2个县级政权和10个区级政权,村级政权也得到了全
面改造,成为根据地全面发展的坚强基石。
(一)济源抗日政权建设的有益尝试
1942年7月以前,济源抗日根据地内还没有建立由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的、自上而下的抗日民主政权,仅是建立了区、村政权,开展抗日工作,推行进步法令。1938年5月,中共晋豫特委以抗日救国会的名义召开群众大会,成立济源县第七区抗日区公所,推举抗日救国会主席刘景明出任抗日区长。9月,晋豫边游击队政治部到济北沿山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在济源涧北村建立济源第五区公所,由成向天任抗日区长。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两个区公所均停止了活动。1942年3月,沁河游击队配合八路军18团解放了沁河以东、晋博路以西的广大地区,在姚河成立了济源第四抗日区公所;随后沁河游击队又配合17团在济西北打击伪军,消灭了了卫同玉部200余人,在勋掌建立了济源第五抗日区公所。这些抗日区公所的建设,进行了济源抗日政权建设的有益尝试。
(二)根据地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重新开辟晋豫根据地后,随着中共晋豫区党委在中条、王屋山区的工作逐渐巩固发展,1942年7月在晋城县的西土河建立了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初建时,仅设民政科。根据有关组织条例和实际斗争需要,先后增设了财粮科、文教科、司法科、交通站、公安局、经济局、金融科,职能部门逐步健全,改变了过去那种“有工作无部门”各行其是或无章可循的局面。到1944年冬,济源县共建立了7个抗日区政府,村级政权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第二次豫北战役之后,上级又从老根据地抽调了一批坚强的党员干部到济源工作,大大加强了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与此同时,王屋县的政权建设也全面加强。1943年2月,王屋县委在阳城县柏朵岭、桃树洼一带召开会议,成立了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后迁驻邵原黄北角、北寨、崔家庄、邵原等地。县政府下设民政科、财粮科、公安局、建设科、文教科、司法科和交通站,先后建立了3个抗日区政府。县区村抗日政权的配套完善,使根据地建设更加卓有成效,为新中国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敌后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 有着推动全国民主化的重大的模范作用”。在抗日根据地, 实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建立了民主的由共产党人和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合作的政府,调动了全民抗战的积极性,为对日大反攻创造了条件。根据地开展了反奸反霸、反贪污、改造村政权运动,先后处决了一批汉奸、恶霸分子,稳定了社会秩序。在经济上坚持了自力更生的方针, 认真执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 废除苛捐杂税, 努力恢复发展生产, 普遍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拥政爱民,拥军优抗,根据地正确地处理军政、军民关系。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孙渊明在竹园沟帮助穷苦农民拉耧种秋,在当时新开辟区传为佳话。济源县农会干部帮助群众拉犁开垦荒地,还带领群众修了一条从麻姑庙到李八庄的水渠,受到了群众的赞扬。1944年,济源、王屋两县开展了整风学习和机关大生产运动,县区各单位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手拿枪,一手耕田”,提高了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减轻了群众负担。抗日根据地励精图治, 政治修明, 经济向上, 人民团结, 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