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艺文

来源:《济源日报》2014年7月1日
时间:2014-10-13 16:54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93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愚公儿女用忠诚和热血不断谱写济源革命、建设和发展新篇章。在不通历史时期,济源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艺文。这些红色艺文,贴近群众,内容通俗,充满哲理,饱含激情,富于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济源人民革命斗争及建设的伟大实践,已成为激励全市人民不断前进的一种精神力量。在“七一”到来之际,为回顾党的光辉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继承革命精神,鼓舞全市人民续写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新辉煌,市委党史研究室广泛搜集、整理济源红色艺文16篇,现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贫民歌
农民受苦实可怜,
三百六十天,
没有一时闲。
既没吃,又没穿,
军阀们还派捐。
一次又一次,永远出不完,
一次又一次,揭皮又当当,
一家号饥寒,
想起这种穷苦的日子好心酸。
谁能救我们,只能靠自己。
豪绅官吏们,尽是坏东西,
农民想过活,只有团结起。
打军阀,除豪吏,
大家才能有吃穿。

  注:1930年中共济源特支重建后,为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开展农民运动而编写的一首歌谣。


赞红军
共产党好心肠,
杀贪官减粮饷,
拿起枪来北山上。
杀大户来分钱粮,
原大寨上扎营盘,
匪徒恶霸一扫光。

注:这是1932年秋原大寨起义前后流传于济源西北一带的民谣。


祝捷诗两首
唐天际

抗日救国保家乡,不顾流血与断肠。
顺风抚动黄河水,好像愚公移山岗。

王屋山前作战场,莫嫌军中少刀枪,
今日刀兵满天下,来朝红旗遮太阳。

注:19389月,晋豫边游击队配合国民党友军十七军在邵原西茶房一带阻击并歼日军300余人,游击队司令唐天际在庆功会上的祝捷诗。


颂唐支队
中条展红旗,难忘唐天际。
井冈老战士,长征逾万里。
奉命别延安,挥戈显雄威。
开辟晋豫边,建立根据地。
抗日麻雀战,两枪打一对。
坚持三原则,敌进我就退。
重兵来扫荡,空来又空去。
损兵又折将,敌酋干着急。
八路好名声,群众记心里。
可悲顽固派,抗战无诚意。
到处搞摩擦,反共很积极。
十二月事变①,兄弟阋墙里。
忠良遭惨害,血洒抗日地。
亲痛仇者快,御敌可趁机。
形势何危急,群情怒忿起。
感谢唐司令,命令如山移。
出击顽固军,歼俘很彻底。
军民齐欢呼,顽军泄了气。
有拉又有打,谈判订协议。
大家讲团结,抗战出大力。
令誉载青史,英雄唐支队。

注:作者胡晓琴,时任中共阳城县委书记,建国后任山西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3912月,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国民党阎锡山部派晋绥部队进攻我山西新军的事件。


赞沁支队
有了沁支队,不怕日本鬼。
有了沁支队,不怕土顽匪。
有了沁支队,生活得安稳。
威武沁支队,名震大河里。

注:1942年夏秋时节,我八路军沁河游击支队在济源城东辛庄一带(今五龙口镇)多次打退对我大河里根据地进犯的日伪匪军后,当地百姓中流传的一首民谣。


雪国仇
 东瀛强暴掠中州,故国沦陷腊二九①。
灾民避难隐深林,顽伍惜命山谷游。
幢幢庐舍化灰烬,具具尸体荒野丢。
义愤填膺怒目竖,戎身八路雪国仇。

注:作者翟良超,济源邵原镇人,曾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①腊二九,指1938年农历腊月二十九。


抗日儿歌
早打铁,晚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打把大刀送姐夫,
姐姐拿剪裁军衣,
姐夫拿刀杀日军。

注:选自当时太岳区的小学教材。


十二月抗战歌谣
正月里,正月正,日本鬼子出了兵,占了我东三省;
二月里,龙抬头,日本鬼子动了手,进攻我西河口;
三月里,三月三,日本想占黄河边,用飞机丢炸弹;
四月里,麦梢黄,日本炸毁土城墙,占了我兵工厂;
五月里,五端阳,老蒋命令张学良,不叫他把日抗;
六月里,热难当,日寇烧杀又掠抢,老百姓遭灾殃;
七月里,七月七,民众纷纷揭竿起,抗击那来犯敌;
八月里,月儿圆,山西有个阎锡山,组织民打太原;
九月里,九重阳,日本鬼子大扫荡,攻占了我洛阳;
十月里,树叶黄,济西人民把日抗,打了个漂亮仗;
十一月,天气寒,人民抗日快一年,盼望那太平年;
十二月,整一年,全国人民总动员,小日本快玩完。

注:原济源市人大副秘书长李菊月同志收录。


黄河之歌
王 震
祖国黄河长,长江我故乡;
北伐又南征,奋斗求解放。

注:19441226日,王震司令员率南下支队在毛田渡口奇渡黄河冰桥后吟颂的一首诗。


嘉奖“葫芦队”
手拨河水脚踩浪,腰系葫芦肩荷枪。
纵横驰聘黄河上,惊涛骇浪任飞翔。

注:19478月,陈谢大军为表彰和感谢济源人民支援大军渡黄河,赠送了一批钱款枪支,同时还向邵原小交沟民兵、坡头留庄民兵等发了奖旗。这首诗就题在当时颁发给留庄葫芦队锦旗上。

赞引沁
引沁工程,修建不易。
扩建改建,配套成龙。
建渠英雄,大智大勇。
功勋卓著,名扬千秋。
数载奋战,血汗铸成。
高风亮节,为民造福。
艰难创业,不忘前驱。
管好用好,继立新功。

注:摘自1998年《引沁灌区志》。作者张君仁,济源克井镇原昌村人,曾任济源县长,时任新乡地区水利局局长,后任新乡地委副书记,专署常务副专员。


引沁渠
引沁紫柏往南行,
折西虎岭又向东。
凿透
崖二百里,
干旱丘陵得年丰。

注:作者李传清,时任济源县副县长,引沁指挥部副指挥长。



手牵沁龙舞山中
当代愚公逞英雄,
翻山越岭扎军营。
急令山河让开道,
手牵沁龙舞山中。
  注:作者张善德,克井镇原昌村人,后任焦作市引沁河口水电站工会主席。

决 心
吓魂崖,入云霄,
雕难歇翅猴嫌高。
上往下看头发懵,
下往上看帽子掉。
抡大锤,用绳吊。
开山炸石放火烧。
愚公儿女不怕死,
引出沁水把地浇。

注:作者王夫行,原济源县文化馆干部,时任《引沁战报》主编。


新愚公
战天斗地缚苍龙,
济源人民显神通。
劈山凿洞引沁水,
尽是公社新愚公。

注:摘自1966319日《引沁战报》第29期,作者善顺。



女石工
姑娘学了“老三篇”,巧手能绣新河山。
钻当针,锤当线,孔山青石当布片。
铁锤声声伴新歌,钢钎尖头出图案。
打出料石平又方,百孔渡槽垒砌完。
滚滚沁水凌空走,浇灌公社万亩田。

注:摘自1966930日《引沁战报》第61期,作者李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