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时间:2013-12-12 08:21

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的实践与思考

常自然

 

【内容提要】

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本文分三个方面论述了建党90年来济源人民继承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情况:一是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打响豫西北红军游击战争的第一枪,开辟稳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二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兴办独有特色的五小工业,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三是以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抢抓机遇发展工业,科学规划提升品位,励精图治惠及民生,实现了由县到市,由县级市到省辖市的战略跨越。笔者认为,回顾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的实践过程,深入挖掘愚公儿女勇于革命、建设和跨越发展的历史动因,对于推进中原经济区战略,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济源山川秀丽,地灵人杰。北依雄伟太行,南临滔滔黄河,西距连绵王屋,东接华北平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革命老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济源人民在愚公移山精神鼓舞下,坚持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驱寇克敌,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改造河山,以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的进取精神跨越发展,谱写了一曲曲当代愚公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到来之际,认真回顾和挖掘济源老区人民革命、建设和跨越发展的历史动因,对于我们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济源人民驱寇克敌的制胜利器

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自古至今,广大愚公儿女血脉里充盈着向黑暗势力奋力抗争的顽强意志,在骨子里渗透着敢于直面千难万险的勇气。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这战火纷飞的近30年间,无数英勇的愚公儿女在党的旗帜引导下,自觉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不畏白色恐怖,奋起武装抗争;不畏凶残日寇,奋起救亡图存;不畏反动强敌,奋起自卫作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早在大革命时期,济源不少进步青年为追求光明,背井离乡寻求真理,学习传播马列主义,于1927年组建了济源第一个党的支部,1930年改建为特支,1931年成立了中共济源县委。1932年,在白色恐怖笼罩河南,各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的险恶形势下,中共济源县委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先后发动声震晋豫的黄背坪起义和沁济农民暴动,打响了豫西北红军游击战争的第一枪,开创了以原大寨为中心的红色游击区,建立了晋豫边苏维埃政府。19382月,济源县城沦陷,驻济日军四出扫荡,大肆推行“三光”政策。在各地被日伪封锁隔离的严酷环境中,济源人民除济源县委外,又先后组建了中共大河里区委、济源县南县委、济西工委等三个县级组织,开辟了“杜八联”、“砚仙联”、“大河里”及王屋山4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杜八联抗日自卫团”、“砚仙联抗日自卫团”、“大河里抗日自卫团”、“张连山游击队”、“沁河游击支队”、“济北游击队”、“济源县抗日武装大队”、“王屋县独立营”等多支抗日武装。为以王屋山为枢纽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56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作了《愚公移山》的报告,号召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把寓言故事升华为民族精神,使之成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强大动力。

1946年起,济源人民在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下,先后多次粉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疯狂进攻,平息了“红会”暴乱,消灭了地主“还乡团”,不但迅速巩固了民主政权,而且还广泛开展了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大生产运动。先后动员6万余名群众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挺进豫西;组织2000余名民兵、民工参加轮战,随军西征;派出3000余名子弟参加临汾战役和解放晋西南战役。19492月,济源县委又选调122名优秀干部南下福建霞浦、柘荣两县建政,直接支援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30年间,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济源全县有1.7万余名群众遭敌残杀,1800余名烈士献出生命,更有不少英雄儿女南征北战,血洒异乡。象大义凛然的党继新、慷慨赴难的薛子中、威武不屈的于思礼、视死如归的琚立勋,以及回民骄子袁良慧、巾帼英雄郑霞波、杀敌功臣杨廷桃等,这些革命先烈的身上,无不集中体现着济源人民的崇高气节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济源人民改造河山的力量源

195710月,毛泽东主席在《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挥笔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子”的批语,再度为愚公移山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愚公移山精神的根本就在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愚公儿女的济源人民世代牢记着这一光荣传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困难异常的近30年间,勤劳的愚公儿女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牢牢把握农业这一经济基础,坚持不懈地开展规模宏大的水利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紧紧抓住工业这一经济支柱,义无反顾地兴办独有特色的五小工业,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建国初期,济源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山区小县,由于长期战乱,农业发展基础非常薄弱,生产条件十分艰苦,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面积仅占12%的平原地带时常因横贯山前、随雨於堵的蟒河频受涝灾,大部的山区群众更是种地靠天收,吃粮靠返销。为彻底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坚持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动员民众、集聚民力,先后上马了蟒河流域综合治理、引沁济蟒和高山水利化工程。从1953年冬到1956年的近4年间,济源人民赤膊上阵,自力更生,先后在山岭地区兴修小型水库130多座,修塄垒堰8万多条,整修梯田15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在平原及低洼地区打井1000多眼,开挖涝河240多条,修筑台田2.7万多亩,加上大量的塘、堰、坝、水窖、谷坊等小型工程,成功地综合整治了蟒河流域,使近千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得以控制和缓解,10万亩低洼易涝地根除了内涝,发展水浇地10万亩,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受到了时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何基沣与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获得国务院授予的“蟒河驯服,万民受益”锦旗一面和周恩来总理签署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吸引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9个参观团及前苏联、罗马尼亚等国际代表团前来考察学习。从1965年到1975年的10年间,愚公儿女背驼肩扛,锤打钎凿,累计投工1891.3万个、投资3483.3万元,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之间,劈山凿洞320处,跨跃沟河215条,处理塌坡陡崖90余处,挖填土石807.4万方,砌石和浇灌混凝土98.72万方,建成长约100余公里的总干渠和160余公里的29条干渠与支渠,胜利完成了引沁济蟒工程,解决了济源、孟县、吉利等县的15个乡镇、355个行政村、40余万亩耕地、41.6万人的用水问题,也从根本上打破了制约济源浅山丘陵地区工农业生产的用水瓶颈,使济源农业步入了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从1971年底至改革开放的8年间,县委、县政府乘胜追击,“主攻高山区”,“向高山水利化进军”。举全县之力,对横穿王屋山区的铁山河、东阳河、大店河等三条水系逐一进行开发治理,先后组织王屋山、鳌背山、天坛山等高山灌区的工程会战,修建了三座高山水库和总长100多公里的盘山渠道及其配套工程,使深山区20万亩耕地中的13.5万亩变成了水浇地。全县基本上达到了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的目标。到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已由1949年的6597万斤增至44072万斤,增长5.7倍。

与之同时,为了满足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机械、工具、炸药、肥料、建材等工业产品的需求,济源县委、县人委及时提出“以自有原料为主,以自身积累资金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综合性企业为主,以就地销售为主,以服务农业为主”的方针,开始双管齐下,“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支农业”,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白手起家,兴办了“小煤矿、小冶炼、小建材、小电厂、小化肥”等五小工业。到1957年底,全县工矿企业发展到48家,工业总产值达到953万元。19581月,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的杨蔚屏同志等到济源考察,总结肯定了济源自力更生兴办五小工业的“六为主”经验,《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相继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时任济源县委书记的赵世珉同志也因之列席了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以书面发言的形式汇报了济源探索地方工业化道路的成功经验。1958年后,济源工业经过 “全面跃进”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波折,又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六十年代末,县委、县政府依托五三一、一○六○、焦枝铁路等国家三线重点工程在济源相继开工的难得机遇,认真学习借鉴国家大型企业的现代工业理念,沟通焦作“480”电厂的高压电网,打破电力瓶颈,新建、扩建一批工矿企业,扩充了地方财源,促使济源地方工业的企业规模、产品档次、管理水平、经济效益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1971年,济源较大规模工矿企业已发展到59家,形成了“钢铁、能源、建材、化工、机械、轻工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使济源的五小工业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到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已由1949年的90万元增至21373万元,成为济源经济社会日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力引擎。

三、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是济源人民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为给改革开放注入新的动力,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再次重申了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意义,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也亲笔题写了“愚公移山、坚忍不拔、开拓进取、振兴中华”。在改革开放至今这竞相发展的30余年间,济源人民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充分发扬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打开山门谋发展,抢抓机遇上台阶,科学规划提品位,励精图治建和谐,成功地实现了由县到市,由县级市到省直辖市的跨越。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正处于“短缺经济”时代,济源县委、县政府果断打破就农业抓农业的框框,确立“以工业带动,尽快实现原始资本积累,加快城市基础建设,走以城带乡、全面发展的路子”,积极投资发展了一大批企业。1988年,济源撤县建市。进入九十年代后,全国宏观经济“趋冷”,各地都在求稳发展,不敢轻易上马项目。济源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先人一步,提出“全市工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改造为重点,以优化结构为核心,走跳跃式发展、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和深度加工增值的路子”,积极“跑、争、拼、抢”,全市先后完成工业基建和技改项目500多个,申报、争取国家基建和技改资金30多亿元,使一批市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华能沁北电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落户济源后,又提出“打开山门吸引外资,坚持‘两眼向外’,外引内联”的发展思路,大力推介济源,招商引资,实行高起点技术嫁接改造,先后兴办了三资企业77家,使全市工业水平迅速提高。1992年,济源被确定为河南省18个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在“十八罗汉闹中原”的全方位、多元化竞争中,济源市委、市政府勇立潮头,领先发展,制定了“开放促开发,科技促经济,工业促农业,平原带山区,城市带乡村”、“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大、中、小项目一齐上,一、二、三产业一齐上”的发展战略,围绕“创百亿、争百强”工程,坚持抓投入上规模,抓技改上水平,抓管理增效益,挖潜改造,提升技术,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全市逐步形成了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轻纺、食品、电子、机械、工艺、医药工业等十大工业体系。1994年,济源跨进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之后,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进行企业兼并重组,涌现出豫光金铅、河南济钢、金马焦化、豫源电力、恒通化工、济源煤业等十大产业集团。1997年,济源划归河南省直管,2003年被列入“中原城市群”。

进入新世纪,济源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学发展观,“工业出城,项目上山”,开发了虎岭、玉川、高新技术产业3个工业集聚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赛发展、赛环境、赛文化、赛创新“四赛”活动,使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到十一五末,济源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7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20家。其中,豫光金铅和济源钢铁以突破百亿的实力分别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均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豫光金铅、中原特钢相继成功上市,豫光配股成功发行。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近500倍;16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全部超千万元,其中4个镇超亿元,4个镇列入河南省百强乡镇。

坚持工、农两轮平衡驱动是愚公儿女始终不渝的发展之路,济源人民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同样体现在“三农”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繁荣。农业由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走向了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规模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比例已达到71.9%,形成了畜牧、蔬菜、薄皮核桃、烟叶、冬凌草五大产业,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省级以上7家、市级10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机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2005年,济源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城乡一体化作统揽”的基本指导思想,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三番以上,率先在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先后投入16亿元支持“三农”建设,实施“百村富民工程”,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125个行政村进入了全省新农村建设500强,率先在河南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组组通硬化路、村村通自来水和广播电视,率先在河南省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全覆盖,率先在河南省实现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后7次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红旗渠精神杯”。2010年,济源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78.96%,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从 “十八罗汉闹中原”、“创百亿、争百强”,到列入“中原城市群”,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立,济源的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1.78亿元,跃升为2010年的3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0.15亿元,跃升为2010年的22.22亿元。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2010年中国旅游品牌榜河南最具人气旅游城市等几十项全国性的荣誉称号。济源人民改革、创新、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愚公移山精神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长期以来,中央、省里各级领导对济源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视察济源工作时,提出“把济源建成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的要求,这是省委、省政府在致力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新形势下对济源寄予的厚望。济源人民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济源建成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的目标,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跨越发展势头,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就必须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于挖山”,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用思想的大解放绘就发展的新宏图;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自力挖山,集聚市内市外的前卫智慧和各种力量,以全民的大干劲开创发展的新局面;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不懈挖山,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必胜信念和坚强毅力,以坚定的大意志铸就发展的新辉煌;直面挑战,勇往直前,主动挖山,勇于劈开前进道路的簇簇荆棘和重重难关,以空前的大气魄书写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