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史教育 推动党风建设
加强党史教育 推动党风建设
聂天才 刘剑
摘要:“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1]党的作风是其意志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集中体现,直接引领者国家的政风民风,也直接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成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各级党组织加强作风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抓好党史教育,不断推动党风建设,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项紧迫课题。
关键词:党史教育;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
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而党的辉煌历史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伟大成就可以激励人,党的优良传统可以教育人,党的成功经验可以启迪人,党的历史教训可以警示人,就有了一个如何发挥党史教育的作用来推动党风建设的问题。
一、不断强化党风建设是济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
伟大的事业需要良好的党风,良好的党风推动伟大的事业。济源地方党组织86年的风雨历程,是一部为人民利益孜孜以求、奋斗不息的光辉历史;是一部带领济源儿女在困难和挫折中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光辉历史;是一部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时刻保持先进性,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光辉历史。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党继新、薛子中、于思礼等为代表的众多先烈,用忠诚和热血,托起了济源革命老区的辉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时期,以薛平华、崔廷军、曹永健等为代表的众多英模和无名英雄,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济源改天换地的创业篇章。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济源各级地方党组织组织团结带领广大愚公儿女扬帆弄潮、不懈拼搏,实现了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把一个偏居一隅的山区农业小县建成了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成为中原城市群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济源党组织86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是我们永葆革命生机的立身之本。良好的党风是集中民意的“直通桥”,可以使我们和人民群众走得更近贴得更紧,更多地了解和反映群众所思所愿;是凝聚民心的“强磁场”,让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步;是汇集民力的“聚合器”,把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聚成一团火,迸发出不断创新创造的无穷活力。这是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
济源党组织86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斗作风,是我们攻坚克难的制胜之钥。从中共济源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到声震晋豫的红军武装割据斗争;从第一支抗日自卫团的成立,到以王屋山为枢纽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从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逐鹿中原,到南下建政、开辟新区,革命先辈们身上那种敢于开拓、敢于亮剑的胆略和朝气,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济源党组织86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作风,是我们改造山河、执政兴济的传家之宝。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间,济源各级党组织和70万愚公儿女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引水破瓶颈,那种锲而不舍、发愤图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作风,是我们弥足珍贵的宝贵财富。
济源党组织86年的历史经验还告诉我们,敢为人先、永创一流的拼搏作风,是我们勇立潮头、跨越发展的动力之源。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地方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你群众打开山门谋发展,强工富市提品味,励精图治求跨越,会泽民生建和谐,这种谋大事、干大事、创大业的精气神,是我们持续求进、力争先行、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二、搞好党史教育是新时期推动党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政治灵魂和精神瑰宝,是先行者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治国兴国智慧;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读之可以使人明察兴替长眼力,令人警醒知镜鉴,催人奋斗进增豪情。是否珍惜这段历史,善不善于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衡量各级党员干部政治上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党员干部加强党史学习,不仅有利于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消除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而且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领导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领导干部那里被淡忘。而且党员职业构成、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以及干部队伍状况等也发生了变化。一大批年富力强、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党员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虽然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勇于开拓进取,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于党的历史知之不多,有的还没有认识到学习党的历史经验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党史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通过学习党史,重温党关于公仆的论述与腐败现象做坚决斗争的历程,深入理解革命“为了谁”,执政“为了谁”,改革开放“为了谁”等问题,才能使为人民服务的旗帜更加鲜艳,执政为民的宗旨更加鲜明,自身工作定位更加准确,思想防线筑得更加牢固;通过学习党的历史,熟悉党的创业历程,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演变过程,可以从中吸收养分,加强自我修养,切实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把握时代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切实抓好党史教育,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深刻思考我们怎样认真总结、科学对待、重视学习和善于运用党的历史,对推动党风建设乃至全局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加强党的革命史、发展史的教育。习近平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曾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90多年党的历史,是党自觉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经受各种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通过认真学习这段艰辛探索、破浪前进的历史,切实体会这段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的历史,深刻认识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历、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可激发党员干部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改革时期的创新精神;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自觉性,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增强党性修养、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二是加强党的宗旨意识教育。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就党的建设工作中理想信念方面指出,“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 [2]标志着我们党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强调了发展党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从新中国建立后的治山治水,稳定农业基础,发展地方工业,壮大区域经济,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打开山门谋发展,抢抓机遇上台阶,科学规划提品味,励精图治建和谐,成功实现由县到市、由县级市到省辖市的历史跨越,都源于济源地方党和人民那份“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回顾学习这段历史,对于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体现党员先进性,提升服务意识,强化公仆观念,摈弃现实虚浮的干扰大有裨益。
三是加强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的教育。党在历史上形成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性党风教育的良好教材,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廉洁从政、艰苦奋斗的精神之源。
要加强三大作风的学习。学习三大作风,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加强党性修养,促进党内生活健康发展。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使之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升面对问题时的意志、信心和勇气。
要加强革命精神的学习。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先后孕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建国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又形成了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共产党人的精神,是党史中的瑰宝,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也是每位党员通过学习筑起的精神壁垒。尤其,“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忍不拔、团结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是我们70万愚公儿女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济源的城市品格,也是奋力实现愚公梦的不竭动力源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愚公移山精神永远都不能丢,永远都要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四是创新形式载体,提高教育实效性。党史教育并不是一味的读书、看报学习理论,各级组织也需要创新形式,通过不同的载体,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积极开拓学习培训资源,扩充“动力源”。在组织环节上,可以安排参加党史、党建专题研讨班的学习,或者由各单位组织以党史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汇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在调研环节上,可以让党员干部分主题分赴革命老区、重灾区、改革特色区等地学习考察,不但要追忆足迹加强信念、立足当前勤勉干事,而且要了解国情问政于民、探究热点努力突破。
下大力用好“红色优势资源”,培壮“精气神”。其中,既要关注重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纪念活动,也要关注各级各类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作用发挥,还要关注红色歌曲、红色影视、红色书刊等红色精品的宣传发扬。要借助于这些“红色优势资源”激发人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崇敬之情,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艰辛,净化自己的心灵世界,鞭策自己在修养上不断升华。
加强宣传力度,提升“正能量”。党史教育渠道是多样化的,作为“党史教育的重要力量”,党史部门要通过加紧征研党史资料,打好党史宣传教育的基础;创新形式、拓展宣传教育渠道;多方联合,凝聚党史教育合力,在党史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