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研究
新时期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研究
张新武
摘 要:起源于济源民间传说的愚公移山故事,经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宣扬,升华为一种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了重要的思想、学术和时代价值。作为愚公家乡的济源人民,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务实重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随着时代变迁,愚公移山精神会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内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多年来,在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下,济源人民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重干,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愚公移山精神都是我们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为加快推进济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愚公移山精神的产生
愚公移山原本是个寓言故事,最早记录于《列子·汤问》一书。主要讲述的是,济源西北部的太行、王屋山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为了挣脱穷山僻壤,为子孙后代创造幸福,愚公老人不畏艰难,以手中的锄头挑战紧锁着山村的重峦叠嶂,立志以世代人的顽强打通两座大山。其执着、顽强的信念,最终感动上帝,搬走了太行、王屋二山的故事[①]。
愚公移山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的特定历史时代。这则寓言故事经过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的论述,逐渐被人们熟知。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闭幕词,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把愚公移山精神概括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②],赋予了这个寓言故事以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从此,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一)坚定理想、坚韧不拔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灵魂。愚公虽然年迈,但他并未打算安度晚年享清福,而是亲自率领子孙叩石垦壤,立志移走两座大山。他那坚定的信念鼓舞了大家的斗志,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增添了他们的干劲。面对智叟的冷言讥讽“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不改初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并且“虽我之死”,表明了要率领子孙挖山不止,干到生命最后一息。这充分说明他具有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
(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愚公移山精神的核心。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万丈。北山的居民并非愚公一家,别人没有移山的念头,唯独愚公想到了。正说明愚公不安于现状,有开拓创新精神,敢想别人之未想,敢为别人之不为。自古以来,山区总是贫穷落后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愚公正是为了打破大山的封锁,与外界交往便利,才下决心移山的。其根本动机也是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图富强。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蛮干,也没有步于幻想,而是进行了科学分析:将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这些都说明了愚公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基石。愚公要移山,但是生产力十分落后,只有锄头、箩筐等原始工具,况且要把土石担到千里之外的“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见当时生产条件多么艰苦,工程多么艰巨。虽然条件艰苦恶劣,但是愚公身先士卒、不等不靠,坚持不懈苦干、实干,并且影响大家一起同心同德,努力奋斗。这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写照。
(四)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愚公移山精神的根本。移山是愚公的自觉行动,其目的是为人们开通走向山外的坦途,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移山是一项浩大工程,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愚公深知这一点,所以召集大家商议,共谋大计。这是民主与集中统一的体现,也是大家能够团结一致、共创大业的前提。假如愚公不去动员家人及群众一道挖山,仅凭个人是不能“毁山之一毛”的。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愚公移山靠的是大家的力量。
三、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的实践
济源是愚公的故乡,愚公移山精神是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长期以来,济源人民在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下,以大无畏的气魄,战天斗地、奋力拼搏,在各个历史时期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革命战争时期,无数愚公儿女以无比忠诚和满腔热血,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打响豫西北红军游击战争的第一枪,开辟稳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愚公儿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新生政权,治山治水,兴工兴商,改善生存环境,振兴地方经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蟒河小流域治理”、60年代“五小工业”(小火电、小水泥、小煤炭、小机械、小耐火材料)闻名全国,60-70年代“引沁济蟒”工程名扬中外,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以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打开山门谋发展,抢抓机遇上台阶,科学规划提品位,励精图治建和谐,成功实现了由县到市,由县级市到省直辖市的历史跨越。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等一系列荣誉。济源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一部开拓创新、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探索史、创业史、奋斗史。这都很好地诠释了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的愚公移山精神,并为愚公移山精神赋予了“开放包容、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开拓创新”[③]的新内涵。愚公移山精神已成为济源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工作法宝,渗透到济源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成为济源突出的形象标志和重要的政治优势[④]。
四、新时期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意义
当今时代,人们的思想活动更加深刻复杂,价值判断、道德追求、目标认同更加多样多变,迫切需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迫切需要用伟大精神凝聚前进力量。在这个时期,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济源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是新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心理特征、个性风格、文化传统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经过长期的积累、吸纳、融合和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动地体现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创造新生活的坚强决心和执著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团结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各项事业不断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愚公移山精神的实质也是抓发展。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更是一个地方走向兴旺发达的根本。济源近些年来的发展实践,特别是80年代的山区建设、90年代的工业振兴、新世纪以来的城乡一体化,都源于坚持不懈的创业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愚公移山为的就是打通走向外界的山门,使子孙后代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愚公移山精神的实质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紧密相连、内在统一的。我们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坚持发展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求先行、持续转变求先行、持续特色求先行、持续惠民求先行,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层次,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现实需要。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省委、省政府把济源列入了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板块和“洛三济焦”经济隆起带,要求济源进一步彰显特色、创新创造,为全省的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创造经验、提供借鉴。我市结合实际,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争当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奋斗目标。这既是美好的发展前景,更是艰苦的奋斗历程,更需要用伟大的精神来激励、来推动。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对于调动全市人民投身富民强市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促进我们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坚持艰苦奋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凝心聚力,朝着既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新时期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思考
当前,河南正处于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持续求进、力求先行,加快推进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伟大进程。
(一)要充分发扬解放思想、开放包容精神,不断增强发展活力。解放思想无止境,开放合作天地宽。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总开关,勇于打破陈规陋习,敢于先行先试,善于创新创造,着力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制度、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不断完善科学发展的评价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添内生动力。要深入实施干部培训工程,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持续举办“月末大讲堂”,坚持推行“四化一考”制度(即学习全员化、学习组织化、学习常态化、学习价值化,以考促学),促进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提升能力素质,为济源创新发展提供干部保障。要进一步强化“大开放”理念,跳出济源看济源,把济源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的发展大格局中去谋划和思考,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交流,推进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多元化的合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吸聚各类资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大动力。
(二)要充分发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精神,不断推进目标落实。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非朝夕之功,必须坚持咬定目标不动摇,持之以恒抓落实。要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持续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推进措施,以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推动落实,一件事一件事抓出成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务实重干,求实求效,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为人民谋利益、解忧难的事情,“挖山不止”,把各项工作干实、干好、干了,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宏伟目标的实现。
(三)要充分发扬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精神,不断开创新的局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济源已经具备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向更高水平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充满艰辛和挑战的伟大事业,前进的道路上将会有不少需要挖掉的“大山”、需要开辟的“通道”。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抓住为民谋利这一根本不动摇,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畏艰难、敢想敢干、勇往直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善于破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种难题,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险阻,以空前的大气魄书写发展的新篇章,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续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