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渠的建设及启示
愚公渠也叫引沁济蟒渠,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济源、孟州人民以重整河山、改造家园的豪迈气概,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建设的一座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工程于1965年正式开工,数万引沁大军凭着改变家乡干旱缺水面貌的坚强决心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奋斗10年建成了可与林州红旗渠媲美的“人工天河”。这条“人工天河”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干、支、斗渠加起来长度近2000公里,灌溉面积达40余万亩,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2005年,在毛泽东著名文章《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之际,为铭记修建引沁济蟒渠的光辉历程,把愚公移山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济源市委、市政府把引沁济蟒渠济源段命名为愚公渠。
一、实施背景
济源地处河南省西北部豫晋交界之处,三面环山,地形地貌呈马蹄状U形结构,山岭区面积占88%。西北部山地土薄石厚,耕作层浅,保水性差;南部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山区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又缺少蓄水工程,地表水利用率很低。地下水位较深,开发难度大,缺水成为制约济源人民生活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历史上济源旱灾频繁。据史料记载,从1645年到1994年的350年间,济源及周边地区干旱、洪涝的年份超过300年,其中旱灾居多。1942年,济源“大旱,千里龟裂,蟒河、济水断流,济源人外出逃荒20万;兄弟自相食,中产以下多死绝”。水贵如油!水贵如血!虽然20世纪50年代济源人民驯服了蟒河,但是山区、丘陵地区的农田多为十年九旱“望天收”。1959年至1960年,济源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河溪断流,塘库干涸,部分地区人畜吃水困难,小麦亩产不足50公斤。旱魔的肆孽使得人民意识到必须解决沿山坡地的灌溉问题。
在干旱面前,济源县委、县政府一直在苦苦探究着解决办法。发源于山西境内的沁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在晋豫交界的太行峡谷紫柏滩进入济源,经沁阳等地在武陟注入黄河。由于大山阻隔,沁河水仅能浇灌济源少部分平原地区,而其他大部分地方只能望河兴叹。经过考察测量,发现蟒河、沁河虽然隔着几重大山,但两者最近点只相距1000多米,而且沁河河床远高于蟒河,将沁河水引入蟒河完全可以实现。北水南调,引沁济蟒逐渐成为当时济源人民的共识。1959年8月,济源县起草了《关于今冬明春水利建设方案》,决定修建引沁济蟒水利工程。但由于条件所限,1959年、1960年,工程两次上马,又两次被迫停工。1965年5月,济源再次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人畜吃水也极为困难。因干旱减产,济源由原来平均每年向国家售粮1300万公斤,一下子转为吃国家统销粮1025万公斤。这使济源县委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引沁济蟒工程事关百姓生存,必须立即上马,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问题。
1965年7月初,时任济源县委书记侯树堂召集县委一班人,围绕引沁济蟒工程又一次展开了认真细致研究,果断决定,抓紧勘测,准备开工。1965年7月召开的中共济源县第二次代表会议审议通过了引沁济蟒工程实施方案。至此,济源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引沁济蟒工程正式启动。
二、建设过程
引沁济蟒工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和一期工程扩容建设。
(一)一期工程。从渠首至蟒河口,全长30.5公里。时间从1965年12月到1966年7月。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经过前两次上马下马,济源县委县政府慎之又慎,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决定先集中施工,积累经验,然后以点带面,全力推进。规划一期工程按三个阶段实施,计划工期一年半。第一阶段集中修建峪铁洞进口以上渠段,达到练兵积累经验的目的。第二阶段主攻白道岭以下明渠,进行大兵团作战,集中力量突击施工。第三阶段修建剩余渠段和全线扫尾。
为了加强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1965年9月7日,济源县成立以县委书记侯树堂任指挥长的引沁工程指挥部,县委副书记王振邦、副县长李传清、县粮食局长侯守善等为副组长,常驻前线工地,专职领导工程建设,并从县直有关单位抽调79名干部充实队伍。为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966年3月,成立了以王振邦为书记,李传清、侯守善为副书记,由13人组成的中共引沁工程指挥部委员会,并相应建立了党支部、党小组和各级共青团组织。
为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指挥部一方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山区细致测量,科学规划,制定出最优施工方案;另一方面,组织克井公社13个大队770余名民工,修通简易公路,在沁河上架起14座便桥,做好民工食宿及施工准备工作。1965年11月22日,工程指挥部在克井公社东滩举行誓师大会,揭开了修建引沁济蟒工程的序幕。6000余名从济源8个公社挑选的精干民工组成建设大军,浩浩荡荡挺进太行山,12月10日,引沁济蟒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施工组织实行军事化管理,6000民工建立65个连队,196个排,553个班,以班为施工单位。施工技术方面,指挥部抽出16名技术干部,分别常住各营,协助施工。
总干渠一期工程地处崇山峻岭之间,是整个工程中最艰巨的地段,一侧是悬崖峭壁,一侧是沁河峡谷,很多地带人迹罕至,地势险恶,交通不便,施工条件极其恶劣,工程每进展一步,都要遇到许多困难和艰险。民工们常诵“老三篇”,常温愚公精神,以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实际行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施工。
渠首是整个工程的咽喉,事关总干渠能否顺利通水。由于施工地位于界山脚下的紫柏滩,上工必须翻越界山才能到达工地,每天上工时,每个人都要负重五六十斤重的物料,沿着新开的小路,手脚并用地攀爬到工地。建闸所需的总重达25万公斤的水泥、白灰、机械设备和凿洞凿出的5000多立方米石渣,全部靠民工蚂蚁搬家式的肩扛手抬完成。一期工程中最险的是唬魂潭。有碑文记载其“上依绝壁,下临深渊,行其上者如飞鸟游空”。共产党员王正丰带领25名民工,腰系大绳,飞崖走险绕山头、跨深沟,在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出了一条人行小道。施工过程中,组织党团骨干、基干民兵突击队。他们自豪地说:“一天三次上下工,大路就是一条绳,手攀大绳走绝壁,脚踩险石建奇功。”这就是当时场景的真实写照。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愚公想人所不敢想,干人所不敢干,最终感动“上帝”创造了奇迹。济源人民用了仅仅6个月时间,便完成了总干渠一期建设任务,创造了“三年规划、半年完工”的奇迹。在1966年7月12日举行的一期工程竣工通水典礼上,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候补书记、河南省副省长王维群讲:“这是河南人民向自然开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多快好省地发展水利事业的又一面鲜艳‘红旗’”。
(二)二期工程。时间从1966年8月到1969年6月,由济孟两县共同承建。渠道由济源县蟒河口西侧起,到孟县槐树口止,设计长度90.2公里,实际完成总干渠建设长度82.77公里。具体施工以济源承留公社黑宅沟为界,上段(40.15公里)由济源县承建;下段(42.62公里)由孟县承建。
二期工程全部位于浅山或丘陵区,沟壑纵横,地质条件恶劣,塌方滑坡时有发生,加上辅助工程、交叉工程多,技术要求不低于一期工程。但济孟两县人民在困难面前众志成城,团结协作,充分借鉴一期工程积累的经验,信心满怀地推进项目施工。
济源承建的工程建筑物较多,一段工程就有大小桥闸33处,其中难度较大的渡槽4个。尤其是东方红渡槽高50.5米,横跨在南北两岸高约100米的陡坡上,渡槽下为虎岭河,宽约250米,属于间歇性河流,汛期山洪猛涨猛落,平时河水常干涸。1966年12月1日寒冬腊月,渡槽开工。当时荒野河谷,滴水成冰,施工困难重重。抽水机不够用,民工们就破冰下水,用脸盆刮水。浇筑桥墩基础时,气温在-10℃,民工们就在桥墩旁生起炉火,发动工地食堂供应热水,用热水搅拌混凝土。经过广大干部民工以及技术人员的艰苦不懈努力,仅用10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预计2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在下段工程中,孟县人民也付出了血的代价。1968年10月,一度停工的王庄洞复工。由于停工时间长,洞中发生两处塌方,不断有泥石下落。原槐树公社副社长王茂林亲自带队施工,给民工壮胆。10月9日,顶部突然漏水增大,更大的塌方随即发生。正在洞中施工的民工汤嗣高躲避不及,直接被埋,连尸体都没找到。后来汤嗣高的伯父汤新修也在工地献出了生命。由于王庄洞恶劣的地质条件,孟县先后有6位民工在施工中伤亡。
苦尽甘来,济孟两县人民经过3年的紧张施工,共凿洞34座,修建较大渡槽5座,筑土坝19座,修建桥、涵、闸235座,终于在1969年6月完成了引沁济蟒二期工程的修建。
(三)三期工程。也叫引沁济蟒一期工程扩建。时间从1970年11月到1975年12月。主要是对蟒河口以上水渠进行扩容改造。原因是总干渠一期工程由济源单独建设,设计流量为8—10立方米每秒,二期延伸至孟县后,灌溉面积由15万亩扩展为40万亩,原设计流量不能满足需求。在新乡地委的组织下,1970年11月29日,成立扩建指挥部,济孟两县按照受益分担的原则,济源承担60%,孟县承担40%,工期5年时间。施工过程中,指挥部对参加施工中的济孟两县实行“大包干”的办法,包工到县,分工到社,任务到队,责任到组,定额到人。各县对所属施工单位强调“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人员不限,谁完成谁下山”。广大民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粮款不足自己筹,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工具自己造,缺少木料自己带。5年中,共完成总干渠扩建长度24.45公里,新凿隧洞5座,计长3155米,扩老洞12座,计长2170米,修建各类桥、闸、涵等建筑物86座。明渠由3—4米宽扩至3.4—8米,隧洞由2-2.5米宽扩至3.4-5米,引水能力由8立方米每秒增至23立方米每秒,控制灌溉面积达40万亩。
据《引沁灌区志》记载,从1965年至1975年十年间,济孟两县人民累计劈山凿洞320处,跨越沟河215处,修建桥、涵、闸403座,凿隧洞66座,总长13.44公里,建土坝19座,计长2018米,建较大渡槽8座,计长1611米,处理塌坡、陡崖90多处,开挖土石807.4万立方米,完成砌体混凝土89.72万立方米。累计为工地生产水泥6140吨,加工炸药942吨,烧制白灰6.11万吨,编制抬筐数十万个,修造工具20余万件,酬兑粮食860万公斤,捐献木料、工具、铁件等不计其数。十年间先后投工1891.3万个,先后有62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9名民工至伤致残。共完成投资3483.3万元,其中上级拨款1077.4万元。引沁济蟒工程形成的137.57公里的总干渠及配套形成的200多条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纵横交错,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利保障。
三、取得成效
引沁济蟒工程引来一渠幸福水,惠及济源市、焦作市孟州及洛阳市原吉利区的20多个乡镇(街道)、355个行政村(居)、50余万人口生产生活用水,彻底改变了沿线群众“种粮靠天收、吃水贵如油”的被动局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缓解了群众用水困难。引沁灌区属山岭区,开灌前缺水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愚公渠的建成通水,灌区粮食产量由开灌前1969年的亩产171.1公斤,增长到1994年的422.4公斤,累计增产粮食20.46亿公斤,按1994年价格计算,灌溉净收益为11.35亿元,是工程总投入的4.6倍。昔日望天收,如今变成了旱涝保收田;过去荒山秃岭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山上树成林,园内果飘香,遍地禾苗绿,满坡牛羊壮。水利事业的发展,带动了灌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世代贫苦的山区群众告别了干旱、贫苦与落后,早早过上全面小康生活,灌区人民亲切地称愚公渠为幸福渠、命脉渠、丰收渠。至今,这些水利工程在全市工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改善了沿线环境条件。愚公渠的修建,不但解决了辖区的干旱缺水问题,而且使该地区的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小气候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引沁灌区,风景秀丽,自然风光迷人。修建的愚公渠,似巨龙横卧太行、王屋山腰和北邙岭脊,顺渠而下,有渠首引水枢纽、百米盘玉瀑布、峡谷天河、河口水电站、蟒河口水利枢纽、愚公渡槽、东方红渡槽等20余处别具特色的风景点。干、支、斗、农渠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水库水池星罗棋布,宛如珍珠。引沁渠畔山清水秀,成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三)践行和发扬了愚公移山精神。愚公渠的成功修建,是济孟两县人民大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生动写照。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资金严重短缺、自然条件异常恶劣的客观情况下,济源县委一班人以超人胆识和担当魄力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修渠引水,重新安排河山。“老愚公一家老小能移山,咱愚公后人为啥不能治水!”“就是一天打两寸,也要劈开太行山,引出沁水来!”1965年11月22日,引沁济蟒工程誓师大会后,来自8个公社的6000余名建设大军,带着“老三篇”,肩扛行李和工具,徒步百余里挺进太行山建设工地。没有专家,没有材料,没有机械设备,有的只是钢铁般的意志和用愚公移山精神武装起来的头脑,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之路。在征服唬魂潭、贯通英武洞及建设东方红渡槽等工地上,越是艰难险阻、越是困难多,越是学习老愚公移山精神。“石头是铁人是钢,引不出沁河水不还乡”“血汗本是生命油,为了修渠当水流”,建设者们凭一个坚定信念、一腔热血,鏖战10个春秋,硬是在太行山腰凿出一条“人工天河”!这种克服艰难困苦建设的过程,进一步践行和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成为新时期践行愚公移山精神的一座丰碑,为后人学习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提供了精神样本。
四、深刻启示
以史鉴今、启示未来。回顾总结愚公渠及引沁济蟒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巨大成就,深刻启示我们,无论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只要坚持党的坚强领导、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党的伟大精神,就会汇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一)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是根本。面对肆孽旱魔,济源县委一般人苦苦探寻解决之方,考察测量、制定方案、做出决策,无一不凝结着济源县委一班人的心血和汗水。工程历经上马、下马三次反复,但解决群众用水困难根本问题的决心始终未变。正式开工之初,便成立工程指挥部党委,并相应健全党支部、党小组,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工程建设全过程。施工过程中,越是艰险,共产党员越在前,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这一重大工程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胜利完成的根本原因所在。新长征路上,相信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关键。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愚公渠建设过程中,县委一班人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调动起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听说要上山修渠,各公社青壮劳力踊跃报名参加,短短半个月就收到决心书、请战书一万余份。他们自带口粮、自带工具、自带“毛选”,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伟大事业中。工地上,除钢材、雷管等必须购买的物资外,其余大部分工具和石灰、水泥等物资均由民工自备或自制完成,甚至建成了77个石灰窑、2个日产4吨的炸药厂和2个产量分别为15吨、20吨的水泥厂,极大地保障了物资供应。可以说,“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是愚公渠的灵魂!愚公渠胜利建成的经验告诉我们,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代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更加自觉地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三)发扬党的伟大精神是保证。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攻坚克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法宝。从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发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两座“大山”的伟大号召,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批语,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到习近平总书记“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发展的伟大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济源是愚公的家乡,愚公移山精神深深融入济源人的血脉。引沁济蟒工程虽几经曲折,但济源人民矢志不移,立下愚公移水志,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劈开太行、王屋,引来甘泉水。新时代新征程,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论述,继续大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奏响“愚公移山、强盛中国”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