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及地位作用

来源:济源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时间:2025-08-19 10:00

摘 要:创建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晋豫边是太岳、太行区的屏障,又是华北解放区通向陕甘宁和中原地区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创建了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晋豫区党委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托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团结民众,发展武装,浴血奋战,发挥了有力迟滞日军南下、支持战略反攻、培养和锻炼革命骨干的重要作用,在我党抗战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作用


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统一部署,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由朱瑞、唐天际、聂真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开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自1938年3月创建到1943年4月与太岳区合并共历时5年时间。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根据地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托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团结民众,发展武装,浴血奋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一、晋豫边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背景及过程

(一)根据地的创建背景

一是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晋豫边地区包括山西省的晋阳沁地区(晋城、阳城、沁水)、中条山地区(垣曲、夏县、平陆、翼城、绛县、闻喜、安邑、芮城、解县、永济、曲沃)以及河南省北部一部分(沁阳、济源、孟县)。它处于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地带,太行、王屋、中条、太岳等山在此交汇,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势险要,是南下豫西、北上晋陕的战略要道,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及抗战形势发展,这一地区逐步成为太岳、太行区的天然屏障,同时是华北地区连接中原内地的重要门户,也成为太行八路军总部通往陕甘宁边区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日趋凸显。

二是党中央、毛主席高度关注。1938年3月5日,朱瑞致电中央中央张闻天、毛泽东及中共北方局刘少奇、杨尚昆等,将晋豫边地理位置、斗争形势及建立根据地的部署作了汇报。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此非常重视,3月6日、3月24日,毛泽东两次电报指示建设工作。3月6日是给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同志的复电,电告朱瑞并朱德、彭德怀、吴芝圃、杨尚昆:“晋豫边甚重要,望有计划地布置沁水、翼城、曲沃、垣曲、济源、博爱、晋城地区之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在西北两面之行动。”3月24日,毛泽东再次电示朱瑞并致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唐天际,强调要以最快速度创建晋豫边区成为坚持抗战的巩固阵地。毛泽东的两次电报不仅为晋豫边根据地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同时大大促进了根据地的建设进度。

三是抗战形势发展进逼。为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7年9月,中共中央派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出任八路军第一战区司令部联络处主任,到国民党第一战区开展统战工作。11月,太原失守后,又派唐天际任联络处副主任。联络处驻新乡期间,朱瑞在焦作建立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下辖豫北、直南、鲁西三个特委。1938年2月间,日军相继侵占了长治、晋城等地,进入晋南、晋西地区。鉴于豫北新乡、焦作将被日军侵占的形势,朱瑞和唐天际与晋冀鲁豫省工委领导北上太行,转移到山西阳城横河镇。根据日军的进攻态势和王屋山的战略地位,朱瑞电告党中央,建议建立晋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迅即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复电支持。

(二)根据地的建设过程

一是成立组织,明确任务。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1938年3月上旬,朱瑞在横河镇下寺坪村举行联席会议,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负责人、唐天际和阳城县长李敏之等人参加。朱瑞代表中共北方局宣布撤销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和豫北、曲沃、河东三个特委,成立中共晋豫特委,聂真任书记。晋豫特委活动范围为黄河以北、临屯公路以南、同蒲路以东、高博公路以西地区,负责济源、沁阳、孟县、阳城、晋城、沁水、翼城、曲沃、芮城、虞乡、垣曲、运城、绛县、夏县、闻喜、平陆、安邑等17个县的工作。明确特委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整理与接受各地党的关系,恢复政权机关和群众工作。

二是发展武装,开展斗争。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建立根据地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一个抗日的武装队伍,并使用这个队伍去战胜敌人,发动民众。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一切问题都无从谈起。为此,中共晋豫特委成立后便开始建立地方武装。为尽快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晋豫特委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以联络处为基础,以少数红军干部为核心,成立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司令部,唐天际任司令员。4月初,中共晋豫特委机关和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司令部进驻王屋山区邵原一带,以济源为中心,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4月28日,在济源县黄楝树村召开抗日誓师大会,宣告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正式成立。游击队成立后,吸纳地方进步青年,收编国军散兵游勇,经过短期训练即参加抗日斗争,在济源、阳城、孟县边沿地区抵抗日军西进,参加了王屋山伏击战、晋南会战、町店战斗,连战皆捷,声威大震,队伍很快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开辟晋豫边的主力部队。其中,在济源境内影响较大的战斗有:5月在邵原镇首次配合国民党38军17师打退了日军进攻,6月取得了大店河伏击战的胜利,9月在阳城、济源交界处迎头痛击西犯日军。唐支队积极发动民众抗日,在济源境内先后成立了济源县第七区抗日区政府和第五抗日区政府。1939年2月,晋豫特委改称晋豫地委,标志着以山西阳城和河南济源为中心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三是建立抗日政权,发展壮大党组织。随着中共晋豫特委和晋豫边游击队的建立,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起来。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适度减租反霸,按照“三三制”原则,大力开展改造和恢复政权工作,使基层抗日政权组织日臻巩固。另一方面,积极整理与接收地方党组织,扩充党员力量,到1939年1月,全区党支部发展到360多个,党员人数达6000余名,占全区总人数的2‰。2月,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晋豫特委改称晋豫地委。

在党的领导下,济源地方党组织也逐步发展。1937年8月,中共济源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1月,济源工委改建为济源县委,成为领导全县开展抗日救亡的中坚力量。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大河里、杜八联、王屋山三块游击区被敌人分割。为进一步加强敌后抗战的组织领导,在济源境内,除济源县委外,沁阳中心县委还先后成立了大河里区分委(1938.7-1939.12)、中共济源县南县委(1939.8-1939.12)、中共王屋直属区委(1939.8-1939.12),中共济源党组织得到恢复发展,党员由1936年的3个支部16人发展到1939年的17个支部240人。

(三)根据地的曲折发展

一是反共事变陷低谷。正当晋豫边区初建抗日根据地,掀起抗日高潮的时候,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山西军阀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致使晋豫边各县的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救亡团体被破坏,数百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惨遭杀害。为避免摩擦升级,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大局,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支队主动撤出晋豫边,编入一二九师新编第一旅。晋豫地委也率领地方党员、干部数千人转移到太行山南平顺县境内,晋豫边区党的工作由此采取精干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转入秘密工作时期。

这一时期,1940年1月,中共晋豫地委改为中共晋豫区党委,聂真任书记。4月,晋豫区党委和太南区党委在平顺县合并为中共晋豫区党委,聂真任书记。合并后的晋豫区党委积极恢复与所属各地委中断的联络。至1941年1月,中共晋豫区党委先后建立了六个地委。其中,一地委辖林县、安阳、辉县、获嘉;二地委辖修武、博爱、武陟、陵川、晋东;三地委辖济源、孟县、沁阳、温县、阳(城)南。

二是抓住时机重开辟。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失利以后,国民党正规部队败退撤离,豫北、晋南形成真空地带。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抽调太岳区十七团、十八团、决死一纵队五十七团和晋豫区党委机关干部,共2600多人,组成南进支队,在司令员王新亭、政委聂真率领下,重新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1942年2月,晋豫区党委机关、南进支队直属队到达阳城县横河镇。部队分散到各地发动群众,发展地方武装,建立抗日政权,发展党组织。为加强对抗日武装斗争的统一领导,1942年4月,晋豫区党委在邵原镇张凹村成立豫晋边区人民抗日联防区,刘忠任司令员,聂真任政委,下辖十七团、十八团、五十七团及三个军分区;同时,在阳城县横河镇成立豫晋边区人民抗日联合办事处。中共晋豫区党委也建立了三个公开地委、三个秘密地委。到7月底,先后建立了7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开辟了南北百余里、东西300余里的广大地区,把岳南、岳北和中条山区连接起来,为尔后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及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三是精兵简政合太岳。在抗日根据地极端困难的时期,武装部队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较大开支与根据地经济实力薄弱形成严重矛盾。为克服这一矛盾,中共中央采取了李鼎铭先生的建议,决定实行“精兵简政”。毛泽东明确指出:“精兵简政要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强调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为落实这一政策,1942年10月,党中央将晋豫区、太岳区合并为统一的太岳区。1943年4月,两区合并工作完成,中共太岳区党委由薄一波任书记,聂真任副书记。晋豫联防区合并于太岳军区。

由于精兵简政政策的实施和太岳、晋豫两区合并工作的完成,太岳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得到扩大,机构设置更加适应当时的战争环境,不仅在粉碎日军“扫荡”时行动轻捷,办事效率也随之提高。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太岳军区按照八路军总部命令,集中优势兵力,先后发动了两次豫北战役,横扫了济源、王屋境内的日伪据点,歼灭日伪军7000余名,解放了济源、沁阳、孟县三座县城,收复区域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90余万,不仅有力地扩大了太岳抗日根据地,而且为进军中原打开了通道。至此,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建立王屋山战略枢纽的计划终于胜利实现,在日后的战略反攻和逐鹿中原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一)抗日战争中有力迟滞了日军西进南下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条山成为中日两国军队争夺的战略要地之一。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一个月占领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其首要目的是控制同蒲铁路南段,夺取中条地区,继而西进关中西北,南取中原,侵占全中国。为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将华北敌后战场的一枚棋子放在晋豫边地区,建立根据地,开辟广阔的敌后战场。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晋豫边地区广大军民英勇顽强、不懈奋斗,创造出了一块欣欣向荣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有效牵制了日军多次图谋越过中条山,西进关中和南下中原的狂妄计划,起到了保卫太岳、太行乃至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作用。根据地军民依托险要的地势,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阻止了日军西进南下的图谋。1943年晋豫区与太岳区合并以后,晋豫边地区成为太岳区西南的铜墙铁壁。

从1938年2月到1945年8月的七年多时间里,辖区济源军民对日伪作战上百次,配合八路军对敌作战数十次,毙、伤敌500余人,俘敌1500余人,无数优秀的愚公儿女积极投入对敌后抗战,上千名党员骨干付出了生命,仅登记在册的抗日烈士就有363名。成建制地参加八路军的就先后有5批、1200余人(枪),从济源这片热土上诞生了14军41师123团、空军44师130团和60军180师540团三支功勋卓著的革命军队。

(二)解放战争中积极支持了战略进攻

解放战争中,晋豫边成为太岳部队乃至晋冀鲁豫部队出击外线、逐鹿中原的重要战略后方。晋豫边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人民群众参军参战,踊跃支前,无数优秀儿女加入人民解放军,出动百万野战民兵和几十万民工,跟随主力部队东走太行,征战上党;西出晋南,攻打运城;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北上临汾、晋中、吕梁,转战同蒲沿线;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逐鹿中原;曾先后抽调上万名干部南下北上,随军接管新区。晋豫边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解放战争中,作为太岳区前进基地和战略反攻重要枢纽的济源、王屋两县曾先后动员组织民兵和船工,胜利护送了皮定均、徐子荣等领导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韩钧、刘聚奎率领的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等多支部队南渡黄河天险,参与战略反攻。先后组织5批6400余名民兵、民工踊跃参战支前;有4批7000余名优秀青年参加解放军;还选派122名优秀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新区;除了人力支持,还有物力支持,仅妇女做军鞋就有3.63万双,织支前土布46万余丈,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培养锻炼了一大批革命骨干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培训抗日骨干,开辟地方工作,党中央在延安举办了抗日军政大学,并要求抗日前方及根据地举办干部培训班。毛主席在给朱瑞同志的第二份电报中即提到“办一两个较大的学校训练政治、军事、群众团体及政府干部、党员训练班。”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在任第一战区司令部联络处主任时,即在联络处新乡驻地举办军政训练班,1937年12月由辉县移至晋城,改成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先后培养1000多名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4月,晋豫边特委先后在济源北寨和阳城吉德举办了干部训练班和晋豫边军政干校。其中在济源北寨村举办的“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吸引周边县的大批青年踊跃前往。“上山找八路、参加干训班”成了一股抗日的滚滚洪流,北寨村成了豫晋“小延安”,仅济源就有40余人参加。晋豫边军政干校先后训练了500多名抗日骨干。学员们不仅学革命理论、抗战形势、共产党的主张,还开展抗日宣传,发展先进组织。后由于形势吃紧,干训班举办时间不长便提前结束。晋豫边特委在北寨干训班和阳城吉德干训班挑选30多名优秀学员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继续深造,其余学员部分返回地方领导抗日工作,另一部分参加了晋豫边游击队,很快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在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党组织的熏陶影响下,从这块革命的热土上走出了一大批省军级干部,为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根本前提

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开辟和建设根据地的核心领导力量。从根据地初创时期毛主席的两份电报指示,到随着形势不断发展,根据地党组织的不断更名变化,无不体现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梳理一下根据地党组织的名称,1938年3月成立之初是中共晋豫特委,1939年1月更名为中共晋豫地委,1940年1月改为中共晋豫区党委,1940年3月后合并为中共晋豫太南区党委,1941年7月改建为中共晋豫区党委,1942年10月合并成为中共太岳区党委,在异常艰难的形势下,根据地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勇往直前。

根据地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党的组织、壮大党员队伍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共晋豫特委成立之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积极整顿和接收各地党组织,大力发展党员。根据地开创之初仅有党员700余名,到1939年,所属各县全部建立了中共县委,党员发展到7000余名。1943年4月,中共晋豫区与太岳区合并时,全区共有党员10032人,党的基层组织进一步健全。同时,经过全党整风运动,有效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提高了凝聚力、战斗力。在晋豫区党委和各县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打退了蒋介石、阎锡山发动的反共高潮,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在艰苦严峻的形势下屹立不倒,并不断发展壮大,使晋豫区日后成为太岳区坚强有力的组成部分。

由此启示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更好地凝聚起团结奋斗合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二)坚持统一战线、调动一切力量是重要法宝

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最大限度汇聚起抗战合力。1939年以前,通过“牺盟会”这种特有组织吸引团结各党各界力量,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十二月事变”后,晋豫边开展了艰难曲折的反投降、反分裂、反倒退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和“打击孙楚,中立中央军”的政策,打击极端反动的顽固派,团结争取中间势力,粉碎了阎锡山的反共阴谋。此后,通过国共两党划界驻防谈判等措施,稳定了山西抗战局势。在地方政权建设方面,推行我党倡导的“三三制”原则,吸收开明地主和士绅参加各级抗日政权组织,一批开明士绅为抗战出钱出粮,操心出力。团结抗日、共赴国难成为晋豫边根据地各阶层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统一行动的最大公约数,为抗日战争汇聚起蓬勃力量。

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实践充分证明,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是党领导人民克敌制胜、取得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坚持和巩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汇聚一切积极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发扬光大。

(三)坚持武装部队、开展游击战争是有效手段

发展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是共产党开展抗日战争的一条重要经验。毛泽东曾指出:“和建立根据地不能分离的第二个条件,就是使用武装部队并配合民众去战胜敌人。”晋豫边根据地积极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发展武装力量,坚持敌后抗战,以人民武装反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巩固了根据地建设,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1938年晋豫边根据地创建之初,就成立以唐天际任司令员的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游击队吸纳济源地方武装杜八联抗日自卫团、砚仙联抗日自卫团200人(枪),成建制的加入。晋豫边其他十几个县也积极动员青年参加“唐支队”,沁阳中心县委先后七批选送200多人参加游击队,不长时间这支队伍就发展到2000多人。随后,成立了晋豫边游击纵队、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在党的领导下,晋豫边各县纷纷发展抗日武装组织,县游击大队、区干队和民兵组织迅速建立起来,逐步发展壮大,与主力部队密切配合,开展游击战争,成为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中流砥柱。

晋豫边抗战历史说明:“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新时代,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四)坚持以民为本、紧紧依靠人民是坚强后盾

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多次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晋豫边根据地党组织紧紧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实行合理负担,开展减租减息,发展粮食生产,改善群众生活,激发了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空前热情。到1942年底,辖区共减去租粮10.5万公斤,抽回押地1.05万亩,房屋229间,地主退回土地3561亩,解决土地纠纷2131件;建立村农会组织55个,吸收会员4285人。各县普遍成立了抗日救国会、“青救会”“农救会”“妇救会”等群众抗日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发动组织群众的过程就是为日伪顽固势力编织天罗地网的过程。晋豫边根据地的抗日斗争证明:人民是胜利之本。放手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是晋豫边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经验。

由此启示我们,“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只要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厚植人民底气,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挑战,开辟美好未来,“中国号”巨轮就能在亿万人民的齐心协力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