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山河的济源敌后抗战

来源:济源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时间:2025-09-03 10:0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恶极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愚公儿女坚持敌后抗战,全民奋起,浴血奋斗,共御外辱,以特有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血雨腥风中与强敌英勇奋战,用鲜血和泪水谱写了一曲威武雄壮的英雄篇章。

济源沦陷前后的抗战形势

济源北依太行,西琚王屋,南临黄河,东接华北平原,是南下豫西,北上晋陕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全面抗战爆发前,共有7个区、393个保、3909甲,人口31.7781万,土地67万余亩。这里农业兴盛,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文化繁荣。

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又兵分三路沿平绥、津浦、平汉铁路向华北进犯。由于制不如人,器不如人,华北战场失利,大片国土失陷。1938年2月21日,侵华日军第14师团酒井支队长驱直入,进逼济源。国民党济源县长杜光远闻风丧胆,弃城失地,携带家眷逃往垣曲,让全县父老落入日寇魔掌之中。2月底,日军全部推进到黄河北岸,与国民党守军隔河对峙。自此,济源进入敌后抗战阶段。

济源县城沦陷后,日军主力继续西犯,留下所属可西联队驻守济源,他们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制造了一幕幕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日军推行“三光”政策,在王虎村枪杀29人,在亚桥屠杀民众50人,在东西留村杀害民众200余人,在高庄、承留、孔庄、大社、碑子、西许等村屠杀民众1000余人,在城内及东西关屠杀500余人,在尚庄、中王等地杀民众千余人。为打通东西运输线,日军烧毁济源至邵原公路沿途10公里之内的房屋及粮食,一时间火光连天,数日不熄,共烧房2万余间,粮食8万余石。临退走时,将封门、王屋、邵原等地民众数千人填入井内致死,仅邵原在井中挖出的尸体竟达500余具;又令汉奸在李八庄、虎岭等百余村井内投毒,致使民众无水可饮,“致十室九空,情况之惨亘古未有。”

日军的野蛮暴行激起了中国军民的极大愤慨。撤至济源境内的国民党29军宋哲元部、14军李默庵部、38军17师赵寿山部及驻黄河南岸的91军496旅刘希桂部,在济源地方武装的配合下,相继发起了封门口阻击战、西阳河之战和济源县城攻坚战,先后6次收复济源县城,给侵华日军以大量杀伤。但是,在蒋介石消极抗战思想的指导下,这些富有民族正义感的国民党将士的浴血拼杀,终属杯水车薪,难以挽救大厦将倾的豫北危局。

1941年8月,侵济日军成立了伪济源县政府,进一步强化军事控制和经济掠夺,先后建立据点24处,修筑碉堡37个,炮楼560座。为扑灭济源军民的抗日烈焰,日伪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清剿和扫荡,制造了王虎、竹峪、交兑、石板河、邵原等一系列惨案,导致大量民众被屠杀,大量房屋被焚毁,大量物资被抢掠,大批文物古迹被毁坏。济源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濒临崩溃,秀美富庶的玉川大地满目疮痍,商贾云集的贸易集镇衰败萧条,人民生活境况变得更加悲惨。

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济源篇章

创建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豫北沦陷前,毛泽东和朱瑞同志,便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定在济源的王屋山区。1938年3月5日,朱瑞致电中央,建议开辟以王屋山为中心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收到电报,毛泽东高度重视,连续多次发出电报,指示朱瑞全力部署王屋山工作,创建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构建事关抗战全局的战略枢纽。

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朱瑞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山西阳城横河镇召开联席会议,宣布撤销晋冀鲁豫省工委,建立以聂真为书记的中共晋豫特委。1938年4月初,晋豫特委迁驻济源邵原北寨村,以济源为中心,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开辟晋豫边游击根据地。为培训抗日骨干,充实抗日武装力量,特委在北寨举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活动,吸引和集聚了周边县市的大批爱国青年。4月28日,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在邵原黄楝树村召开誓师大会,宣布正式成立,拉开了晋豫边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他们先后单独或配合友军,参与了西阳河之战、晋南会战、町店战役,后又转战曲沃、绛县、济源等地,连战皆捷,声威大震,很快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主力部队。

在晋豫边抗日武装的支持和帮助下,济源的抗日力量不断壮大。1938年5月,晋豫特委在邵原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济源县第七抗日区公所;9月,又在济源涧北成立了济源县第五抗日区公所。到1939年底,济源的党员已发展到283名,地方抗日武装也扩大到2000余人。

在晋豫边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时,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制造了“十二月事变”,晋豫边各县的抗日民主政权被摧毁,数百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惨遭杀害。为避免摩擦升级,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大局,根据朱德总司令与卫立煌谈判协议,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支队主动撤出晋豫边,编入一二九师新编第一旅。晋豫地委也率身份公开的地方党员、干部数千人转移到太行山南平顺县境内。所属各县党的组织转入地下,精干隐蔽,继续坚持敌后斗争。

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失利以后,国民党正规部队纷纷撤离,豫北、晋南形成真空地带。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下令重新开辟晋豫边地区。在半年的时间内,再度开辟了南北50公里、东西150公里,拥有2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1942年4月,为加强抗日武装斗争的统一领导,晋豫区党委在济源邵原镇张洼村成立了豫晋联防司令部。10月,晋豫区党委与太岳区党委合并为太岳区党委,济源划归太岳四地委领导。

济源、王屋两县大力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政权,发展地方武装,领导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反奸反霸斗争,并组织群众抗灾灭蝗,生产度荒,为两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44年6月至9月和1945年4月,太岳军区先后发动了两次豫北战役,横扫了王屋、济源境内的日伪据点,收复国土万余平方公里,不仅有力地扩大了太岳抗日根据地,而且为进军中原打开了通道。至此,毛泽东关于建立王屋山战略枢纽的计划终于胜利实现,在日后的战略反攻和逐鹿中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济源地方党组织的抗日斗争

一部抗战史,就是一部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历史。在土地革命时期,济源党组织5次组建,6次遭到破坏或被迫停止活动。1936年底,全县已没有县级统一的党组织,仅有3个支部,16名党员。为适应抗战需要,加强济源党组织建设。1937年8月,根据豫西工委的指示,从北平返回家乡的共产党员杨伯笙组建中共济源县工作委员会。当年11月,又在县城“和合涌”商店召开会议,将济源工委改建为中共济源县委,杨伯笙任书记,史向生任组织部长,于思礼任宣传部长。面对豫北即将沦陷的严峻形势,县委决定由杨伯笙、史向生二人返回家乡杜八联发动群众,筹建抗日武装,于思礼留在县城周边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回到家乡的杨、史二人以泰山庙十六完小为中心,着手发展党员,联络进步青年,公开成立了“抗日革命十人团”,又成立了“抗日农民救国会”、“抗日妇救会”、“抗日儿童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群众组织,举办抗日骨干和保甲长抗日训练班,逐步控制了乡村政权,建立了中共济源县委领导下的第一支群众武装—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开辟了杜八联抗日根据地。杜八联军民联防对敌,大力开展游击战,先后单独或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作战上百次,被誉为“攻不破的河防堡垒”,有力维护了黄河南北地下交通线的畅通,还为八路军主力成建制地输送了大批兵员和枪支。

县城沦陷后,日军占领了交通条件好的地区,全县被日伪分割。针对敌伪封锁隔离的斗争形势,为进一步加强敌后抗战的组织领导,除济源县委外,又先后组建了中共大河里区分委(1938年7月)、中共王屋直属区委(1939年8月)、中共济源县南县委(1939年8月)三个县级组织。还建立了大河里抗日根据地、杜八联抗日根据地,初步开辟了砚仙联游击区。

大河里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济源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早在1937年冬,大河里党支部就派李达九、贺思铭、任正凡等分别打入尚庄、贺坡、逯村等红枪会组织,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争取抗日力量。活跃在大河里一带的红枪会首领李式平,在共产党员路行健的影响下,积极投身抗日洪流,于1938年3月18日率领1000多人强攻驻沁阳县城日军,李式平及部下200余人为抗日捐躯。3月底,大河里党支部领导成立了2000余人的“大河里抗日自卫总团”,并与沁阳地下党组织共同建立了“济沁抗日联防委员会”。7月,沁阳中心县委书记王毅之率机关干部和“沁河游击队”进驻尚庄,后建立了李范吾任书记的大河里区分委,组建了贺坡、尚庄、留村、西窑头、逯村、西逯寨、任寨等7个党支部,组织沁河以北的12个行政村结成联防,先后痛歼匪首李在兰,铲除恶霸贺福重,组织尚庄保卫战,护送朱总司令过沁河,配合主力歼灭李正德,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

砚仙联抗日游击区是在济源县委宣传部长于思礼和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司令员唐天际领导下开辟的。1938年春,砚仙联抗日自卫团成立,依托良好的地形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炸毁日军在韩西岭、任庄岭、瓦房庄、栗园岭等地修筑的四个碉堡;迫使日军放弃了从大店通往大峪的乡村公路。1940年6月,他们联合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击溃驻砚仙联的伪“八一团”二营,正式编为砚仙联抗日游击大队。次年配合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在下寺坪、雪岭山一带发起对日作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装备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威震西南山区的一支地方武装。1944年8月,砚仙联抗日游击大队胜利完成配合八路军主力开展的第一次豫北战役任务后,王宗海率部246人(枪)正式编入太岳军区独立第二支队,先后参加了济孟、沁阳、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著名战役,功勋卓著。

与此同时,济源其他各地的抗日武装也伴随着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而逐步壮大。克井镇大社村以党支部书记张连山为核心,组建了大社抗日自卫团;在王屋直属区委书记翟良超的领导下,阳台宫、林山等地的抗日自卫团也相继成立;下冶的石板河也在共产党员焦敬一的领导下,在1941年春建立了一支70余人(枪)的自卫武装。还有谭庄、灵山等地亦先后建立了活跃在敌占区的小型抗日武装。1942年7月,1943年2月,济源、王屋两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相继建立了济源县大队和王屋县独立营。这些地方武装的建立,为夺取敌后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4年6月至9月,济源、王屋两县的地方武装配合八路军主力,在三个月内,一举横扫了西、南山区的日伪据点,歼灭日伪军1200余人,建立了济源、王屋两县的六个区公所,解放了1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1945年4月,济源地方武装再度配合太岳军区主力,发起了第二次豫北战役,连续攻克敌伪据点40余处,歼敌2000余名,收复了除县城以外的全部地区。

1945年8月24日,太岳四分区司令员陈康率17团等主力部队2000余人与路过济源的中央警备一旅、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等部1000余人,在济源、王屋两县独立营,济源一、二、六区区干队的配合下,准备对龟缩县城、负隅顽抗的伪县长李惠部发起攻击。慑于我军的强大声威,李部26日夜从东城门狼狈逃窜。27日晨,我军不费一枪一弹,胜利收复济源县城,济源人民终于迎来了敌后抗战的最后胜利。

壮烈千秋的历史贡献

八年侵济,日军罪行罄竹难书,济源、王屋两县共损失人口126946人,人民损失财产669.6万元(1937年法币)以上。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饱经忧患和磨难的中国人民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中华民族也从此由衰败和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其中,济源人民的浴血奋战也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

一是有力支援了战略反攻。作为太岳区的前进基地和战略反攻的重要枢纽,济源、王屋两县先后动员组织民兵和船工,胜利护送了皮定钧、徐子荣等领导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韩钧、刘聚奎率领的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豫西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张才千率领的豫西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刘子久、郭庆祥率领的豫西抗日游击第五支队,刘昌毅、张力雄率领的豫西抗日游击第六支队,以及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南下支队南渡黄河天险,参与战略反攻。

二是保障了南下北上的地下交通线的畅通。在日伪军事封锁、割裂的困难局面下,中共济源地下党组织牢牢控制了杜八联、砚仙联境内的黄河渡口,设立了虎岭、灵山地下交通站和灵山兵站,在大社建立了秘密据点,先后护送接转100余位领导干部、著名民主人士和知名的国际友人,为八路军转运物资数十批,使济源成为北上晋陕,南下中原的重要通道。1940年5月,朱德总司令亲往洛阳谈判,路过济源,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出太行》诗篇:“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三是为八路军主力输送了大量的兵员和装备。八年间,在济源地方党组织的宣传发动下,无数优秀的愚公儿女参军参战,浴血疆场,涌现出薛子中、于思礼、贺思铭等登记在册的抗日烈士363名。仅济源地方武装成建制地参加八路军的就先后有5批、1200余人(枪),从济源这片热土上诞生了14军41师122团、空军44师130团和60军180师540团三支功勋卓著的英雄团队。

济源的抗战历程,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中不可磨灭的篇章。从日军铁蹄踏入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愚公儿女便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抗日长城。中共济源地方组织始终站在斗争最前沿,引领着抗日武装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在晋豫边大地上播撒下革命的火种。

济源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崇山峻岭间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不仅保卫了家园,更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大局。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保障,彰显了济源在晋豫边抗日根据地中的战略地位。

如今,硝烟散尽,但那段烽火岁月中凝聚的爱国情怀、斗争精神与军民情谊,早已融入济源的血脉。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济源抗战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成功,更是民族精神的胜利。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锚定“愚公移山谱写新篇、两高四着力做示范”的总体奋斗目标,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努力在“两高四着力”上走在前、作示范,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济源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