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培训主阵地创新发展铸辉煌——济源市委党校改革与发展之路
干部培训主阵地创新发展铸辉煌
——济源市委党校改革与发展之路
中共济源市委党校是中共济源市委直接领导下的干部培训机构。始建于1944年5 月,最初是在竹园沟村(今属思礼镇) 秘密成立的中共济源县委党员培训班,迁至马寨、灵山等地。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多次举办培训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949 年6月,济源县委党员培训班改称中共济源县委党校,为解放初期济源县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校受到了冲击,1967 年12 月被迫停办,直到1973 年5 月才重新恢复。从1976 年粉碎“四人帮”到1983 年正规化教育开始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校址多次变换,人员也变动频繁,但总体上党校员工队伍在不断扩大,人员素质也在不断提高。1984 年10 月党校成立新的领导班子。12 月3 日,党校首期“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哲学班正式开班。从此党校进入了正规化时期。1997 年济源市由省直管,同时市委调整了党校领导班子。之后,党校规范了内设科室,扩充了师资队伍,加大了教学科研改革力度,党校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7 年8 月加挂济源行政学院;2011年11 月加挂济源市社会主义学院;2013 年3月加挂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
纵观近三十多年党校的改革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拨乱反正,党校步入正规化教育之路(1978 年12 月—1984 年9 月);二、艰难前行,党校各项工作逐步理顺(1984 年10 月—1997 年6 月);三、建章立制,党校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1997年6 月—2009 年6 月);四、开拓创新,党校工作迈上新台阶(2009 年7 月—至今)。
一、拨乱反正,党校步入正规化教育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极为重视党校工作,相继发布了《全国党校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等文件,明确了党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校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和任务。
1983 年3 月,全国第二次党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同年10 月,河南省委召开了全省党校工作会议,济源县委按照两个会议提出的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从人、财、物等各方面有力促进党校教育正规化建设。
党校按照县委部署,积极消除“文革”影响,从思想上拨乱反正,恢复了正常的干部轮训工作。1980 年4 月,县委研究决定,从1980 年4月29 日至5 月25 日,分3期将全县党员骨干普训一遍。1981年7月底到8 月初,党校又开展了党员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工交、财贸、农业、公社、党政群各系统的正副职、副主任、公社副书记。培训内容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薛暮桥编写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以及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等党的重要文件。对统一全市广大干部的思想,深刻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增强党性,端正党风,都起了积极作用。
这一阶段,党校总体人数较少,面临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1977 年党校总人数为5 人。1983 年总人数为11 人。内设三个科室,分别是办公室、教研组和后勤组(后改为总务科)。尽管当时党校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但各项工作都在拨乱反正中走向正规,学校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职员工的素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艰难前行,党校各项工作逐步理顺
1984 年10 月,党校成立了新的领导班子,县委副书记原有升同志兼任校长。同年12 月,根据中央、河南省委、新乡地委的指示精神和安排部署,济源县委党校首期“在职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哲学培训班开班。培训班共三期,历时两年,共培训293 人。1985 年底,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干部培训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党校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连续举办了三期领导干部学习班。随后的几年还相继开办了在职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政治经济学培训班、副局级以上干部学习“两本书”读书班、科学社会主义培训班、副科级以上干部“两个纲要”学习班、学习邓小平理论骨干研讨班等主体班次。对于解放思想,加深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把干部的思想统一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面对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大潮,党校努力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面向基层,解放思想,大胆闯试,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同焦作市委党校联合开办了党校函授教育政治管理、经济管理中专班,同时还和兴华机械厂、中原特钢等单位联合开办了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大专班,扩展了党校的教育阵地,促进了党校的自身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1989 年开始,校党委围绕“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方针,采多种措施,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是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学员的不同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主要做法有:①教与学相结合。强调以学员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师生互动,教学相长。②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相结合。③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带领学员到本地一些先进企业、农村或外地参观学习,以开阔视野、了解现实。二是在教学要求和目的方面,注重培养学员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在教学中,不仅仅传播知识、理论,更注重能力培养,以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员培训过程中始终突出党性教育,坚持把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贯穿于党校教育的各项工作和全过程。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并认真抓好落实,各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迅速提高,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党校教学对象、范围越来越广,教学规模越来越大,培训档次逐渐提高。这一时期共举办主体班50 余期,培训4000 余人,共举办短期班近40期,培训约2200人,自学考试辅导班学员达930 人。
三、建章立制,党校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
自1997 年1 月1 日起,济源市实行省直管体制,从此济源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6 月,中共济源市委对党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之后,党校规范了内设科室,扩充了师资队伍,改善了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党校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为了全面贯彻落实1995 年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和《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 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党校“阵地”、“熔炉”作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全市党员和干部,全力推进济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7 年7 月18 日,市委下达《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党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要求,对党校的性质、办学指导思想、班次、学制和学历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做了进一步的明确。
校党委及时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意见》精神,认真查找问题、制定措施,切实推进党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1998 年3 月,学校出台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暂行办法》,详细规定了聘任的范围、对象、聘任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聘任考核办法和受聘人员责任。该文件的出台为学校严格聘任管理、科学合理地配置、使用专业技术人才,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积极性,还出台了《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优质课评奖办法》和《优秀教师评选办法》。为了鼓励广大教师接受高学历知识再教育,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还出台了《教师进修培训的有关规定》。
从1999 年元月开始,学校逐步修订、完善了《教师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和《教学质量评估实施办法》,规定教务科每年年终都要对每位教师的岗位职责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每次主体班上课或函授班开新课前,任课教师都要选一章(节)试讲,由学校组织教师统一评定,符合上课条件的方可登台讲课。
科研工作以教学、科研、咨询一体化为原则,树立科研成果的精品战略,坚持科研本土化不动摇,以市情研究为重点,把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和党校教学服务作为科研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科学选定调研课题。党校每年都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确定调研课题,保证调研工作具有针对性。二是领导带头,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在重点调研课题活动中,校领导亲自带队调研,组织教师集中调研,及时解决调研中存在的问题,力求拿出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三是创办校刊《党校园地》。将深入基层调研形成的市情研究报告直接呈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开辟了党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渠道,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批示,请有关部门推广或参考。四是建立调研基地。校党委经与有关县(市)和局委协商,在全市选了10 个不同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党校调研基地,还专门为基地举行了挂牌仪式,要求调研人员每年至少到基地调研两次,参与基地的发展规划的制定等工作,切实发挥调研基地的作用。五是每年召开一次不同主题的理论研讨会。就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理论研讨。六是编写《学习资料》,办好《济源发展论坛》。根据市委的部署,党校每年将“新文件、新政策、新规划、新知识、新市情”等“五新”知识及时编辑成《学习资料》,供全市公务员学习;将党校主办的校刊《党校园地》更名为《济源发展论坛》,宣传重点、关注热点、报道亮点,在学术界和济源干部队伍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开拓创新,党校工作迈上新台阶
为彻底改变原来党校场所狭小、设施落后的面貌,满足大规模、全方位、高规格培训党员干部队伍的需要,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市委党校新校。2009年6月党校搬入现在的新校区。新党校占地61.6 亩,建筑面积20148 平方米。新校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党校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使几代党校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为我市的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在这一阶段,党校全体教职员工不断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建立专家咨询库。聘请中组部全国干部学院教务部、培训部负责人,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的专家,对我们的课程进行评定。二是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一方面连续招聘了近20 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加入到教师队伍,大大提升了党校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外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家宏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李康宁教授、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周文顺教授、省委党校副校长梁周敏等17 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客座教授。三是强化培训。首先是专题培训。每年举办一期为期三天的全校教职工培训班,由省委党校教授、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市级老领导进行授课,培养教职工改革创新意识,开阔视野,增长才识。其次是外派研修。先后选派20 余名教师到省委党校、深圳市委党校、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江西干部学院、临沂市委党校等地研修交流,亲身感受干部教育培训先进理念。再次是上挂锻炼和下基层锻炼。选派年轻教师轮流到市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学习锻炼,让他们了解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从而增强授课的针对性。选派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到镇(街道)蹲点调研三个月,了民情、知民意、解民忧。通过一系列的培训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提高党校的办学质量。
在创新教学方式上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的教学形式。积极开展情景模拟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嘉宾访谈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全面实行新课试讲制度,竞争上课,择优上课,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行教学质量的评估,每节课都让学员对教师的授课进行测评,规定凡优秀率达不到80%的,下学年不再安排到主体班上课。
在科研方面,除了高标准完成市级领导交予的调研课题之外,还主动将深入基层调研形成的市情研究报告以《领导参阅》的形式直接呈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开辟了党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渠道,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批示,请有关部门推广或参考,并充分肯定市委党校这一做法。近几年共完成市级以上课题结项29 项,其中省社科规划课题1 项,省社科联课题10 项,省委党校课题18 项。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理论文章163余篇,其中由党校教师撰写的《济源市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在中组部《党建研究》发表。四年来全校共获得市级以上奖励40 余项。出版了论文集《理论与实践》、《济源“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愚公移山———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专著等。
在对外培训方面,学校除了完成市内干部的各项培训任务之外,还相继承办了渤海油田(河北)处级干部培训班、安徽淮南市、淮北市中青年和宣传干部培训班、豫陕两省司法督查干部培训班、河南省新任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河南省电力系统优秀管理团队培训班、河南省畜牧、药监、林业系统干部培训班、新疆建设兵团十三师干部培训班等。
回眸呈现千重锦,展望履新百尺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济源市委党校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推动学风校风建设,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管理服务,党校教育教学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面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市委党校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认真把握党校教育规律,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真正把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为我市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济源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