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水利事业发展历程
济源市水利事业发展历程
1979 年以来,我市的水利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弘扬伟大的愚公移山精神,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为基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农田水利、饮水解困、水土保持治理、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工作,使全市水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一、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田水利建设从不断强化水利基础地位入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和济源市“愚公杯”竞赛活动为载体,以灌区改造、旱涝保收田建设、水利小区建设、节水灌溉等为重点,开展了大规模的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利保障。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山区的王屋山、天坛山、鳌背山三大水库灌区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完善提高和修复改造。1994 年—2000 年,先后完成对鳌背山水库总干渠、王屋山水库东、西干渠、天坛山水库东、西干渠砼衬砌硬化67 公里,对三教渡槽26 根高排架实施加固,对21 座、6.7 公里渡槽进行防渗漏处理,沿渠修建“长藤结瓜”蓄水池62 座,总蓄水量10 万立方米。在平原的河、井灌区,按照“渠道标准化、配套完善化、灌溉节水化、管理规范化”的标准,和“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田成方,渠成网,纵横交错;旱能浇,涝能排,功能齐全”的要求,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小区”建设,每个小区都有一、两千亩的规模,共建成水利小区47 个,面积达10 多万亩,灌溉条件明显提高。
截止2013 年,全市共拥有机电井2813 眼、配套2400 眼,修建硬化渠道3000余公里,铺设地埋管道1200 公里,小型水库21 座,塘坝213 处,建成万亩以上灌区6处,蓄水池362 处,水窑(窖)9518 座,提灌站565 座,全市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2.58 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7.44 千公顷,旱涝保收田面积17.52 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6.43 千公顷(其中:喷灌面积0.68 千公顷,微灌面积0.08 千公顷,管道输水2.65 千公顷,渠道防渗面积2.9 千公顷,其他节水面积0.12 千公顷),除涝面积7.92千公顷。济源市从1993 年始,共10 次取得了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金杯奖。
二、饮水解困工程成效显著
济源是全省人口饮水困难的重点市县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市共有饮水困难人口23.4 万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多年来,我市把饮水解困作为水利事业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1990 年以前,主要通过大量修建水窑、水窖、屋顶接水和露天水池等简易饮水工程来解决饮水困难,比如1985 年全县共修建水窑573 个,水池9 个,土石井2 眼,引山泉10 处,屋顶接水18 处,解决了6493 人和1557 头大牲畜饮水困难。1992—1996 年之间,我市利用国家“以工代赈”项目建成打深井、提水、引山泉等人畜饮水工程217 处,解决了8.6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由于人口增加,气候变化、水源变迁等原因,济源现有饮水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饮水困难人口常有反复。2000 年,济源市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的支持下,提出彻底解决山岭区人畜饮水困难的目标。从2001 年—2007 年,共投入资金5488 万元,在山区建成了王屋山、布袋沟、天坛山、大峪东山四大集中供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山区12 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在山区建设集中供水工程是个创举。水利建设者克服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在崇山峻岭间开山炸石、铺设管道,十分艰苦。王屋山供水工程供水面积达260 平方公里,共铺设总干、支干、入户管道1500 公里,翻越110 座山头,跨沟71 处,穿山洞37 个。15公里的主管道铺设,硬是在坚硬的渠底上一锤锤、一钻钻地开挖出管槽,然后用绳拉、手推、杠撬把一根根钢管从沟底运上数百米的高山。王屋山供水工程建设期间,省委书记陈奎元、省长李克强等亲临工地视察。2003年国家水利部授予济源市水利局“全国饮水解困先进集体”的称号。
平原地区饮水问题虽然解决,但由于工业、生活污水对地表水、地下水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群众饮用的浅层地表水多项指标不达标。据2004 年普查,全市有210 个行政村26.4 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2005 年—2008 年,我市实施了大规模的饮水安全工程,投入资金9436 万元,共建设饮水安全工程184 处,使26.4 万人用上了安全自来水。2008 年底,全市12 个镇办的480 个村47.44 万人全部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
三、水土保持治理收效明显
济源市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占88%。西部山区切割强烈,沟壑纵横,东南部黄土丘陵区土层深厚、疏松,水土流失面积达1515 平方公里,年均水土流失433 万吨。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市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常抓不懈,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市制定了户包小流域治理的七条规定,用政策调动广大群众治山治水积极性。1983年济源被列为全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特别是全国第四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召开后,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更加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983 年—1986 年,开展了五道洼、大教沟、高洪坡、南北桐等治理区以及下冶石板河流域、神仙沟流域等流域治理,治理面积达278.5 平方公里。1986年,济源县提出“济源要翻番,必须抓住山”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提高了开展水土保持治理的重要地位,成立山区办,代表县委、政府行使对山区工作的指导权。对山区小流域治理采用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各乡成立指挥部,组织群众实施大兵团作战,规模不断扩大,治理高潮不断。1990 年下冶开展坡池小流域治理,组织五个管理区3000 多劳力施工,乡党委书记崔丙亮带领33名机关干部搭帐蓬驻扎工地现场办公。当年10 月进入高潮,全市日出工达10 万人。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山区开发建设的突破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治理高潮。
20 世纪90 年代后,我市水土保持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认真贯彻综合治理、科学治理的方针,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水利建设和水保治理相结合,水保治理和水保生态修复相结合,立足水保生态治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步实现水保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黄河上中游水保重点治理工程、太行山重点治理工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水保治理项目、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项目、淤地坝建设的机遇,先后完成了山口骨干坝、白马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王屋山水保生态建设示范区、砚瓦河小流域坝系、水保生态修复工程等。
2001 年,对24条流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成生态修复面积485平方公里。
2001 年~2002年完成了山口骨干坝工程,总投资388.8 万元,可蓄水100 万立米,灌溉2500余亩的效益,解决山口村2000人饮水困难。
2001 年~2005 年完成白马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91 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722.7 公顷,水土保持林1430.1 公顷,经济林424.8 公顷,封禁治理213.4 公顷,小型水保工程1370 处。总投资1171.49 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40 万元,地方匹配463.93 万元,群众自筹567.56万元。
2004~2006 年,完成全国第一批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王屋山水保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示范区总面积206.4km2,涉及王屋、下冶、大峪三个乡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4km2。
2004~2008 年,实施砚瓦河小流域坝系工程,共建设淤地坝46 座,其中骨干坝6座,中型淤地坝12座,小型淤地坝28 座,总投资1528万元。
2013 年始开展了清洛河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涉及大峪、王屋两镇,计划建淤地坝18 座,其中骨干坝8 座、中型淤地坝6 座、小型淤地坝4 座,总投资2399 万元。目前工程正在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投入各类水保治理资金6.82 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0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1%;年土壤侵蚀量由原来的433 万吨减少到140 万吨,土壤侵蚀量减少67.6%;林草覆盖率由25.3%上升到87%;坡耕地整治13.54 万亩,治理度达到90%,大于25°的坡耕地全部实施了退耕还林,陡坡开荒得到全面禁止,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7%以上。2003 年8 月我市被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十百千’工程建设示范市”;2012 年,济源市积极参与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并一举获得成功,成为全国第四个、河南省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
四、水政水资源管理稳步推进
济源市水资源总量为3.5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28 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加强水资源管理,对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1995 年我市成立水政监察大队,2001 年成立水政监察支队,有专职水政监察人员74 人,经过培训,持证上岗。队伍建立后,水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以查处非法取水、无证取水为重点,维护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以查处侵占、破坏水工程为重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保护;以打击非法采砂、开展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为重点,保障了河湖使用功能和防洪安全。不断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2007 年,我市以市政府文件印发了《济源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济源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济源市雨水中水利用管理规定》,为济源市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推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提高全民水法制意识,我市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水法规宣传活动。每年都要采取领导发表电视讲话、撰写署名文章、制作播放专题宣传片、举办水法规知识竞赛、制作活动版面、上街咨询、下乡巡回宣传等多种形式,组织搞好“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宣传周”等重要宣传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水法规知识,推进依法治水。已圆满完成了四个五年普法任务,正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工作。
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制、节约、保护和治理等问题,2007年,市水利局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课题组经过三年的努力工作,共同完成了《济源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济源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专项报告》、《济源市水资源保护专项报告》、《济源市水资源配制专项报告》、《济源市水资源配制专项报告》、《济源市水资源调查评价专项报告》、《济源市节约用水专项报告》的编制工作,并通过省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及验收。在省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水资源保护工作扎实开展,先后完成《济源市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和《济源市三湖水资源治理规划》。以上规划的编制完成,为我市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水资源的科学配制、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的技术依据。2012 年,按照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标准,我市完成了《济源市地下水开采使用管理办法》、《济源市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济源市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暂行管理办法》、《济源市水平衡测试暂行管理办法》、《济源市水功能区排污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济源市水权转换管理暂行办法》、《济源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规定》等水资源管理方面的7 项制度,通过发挥制度的约束调节作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创建工作。2006 年我市被确定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后,不断加大水政水资源管理。严格水行政执法,规范行政审批,开展城市规划区内自备井封闭工作,严格地下水管理和水费征收;扎实开展节水型工农业、节水型城市的创建,有效落实水资源管理“三项制度”。截止2011年,累计投入15 亿元,高标准建设一批水源、节水、生态修复、雨水集蓄利用及污水处理等工程,有效提高了全市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全市万元GDP 用水量降低到71.35 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4 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6%,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7%,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2012 年7 月18 日,我市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五、骨干工程建设力度加大
为有效解决我市水资源紧缺问题,增强水利事业发展后劲,我市立足实际,超前谋划,规划上马了一批骨干水利工程。
河口村水库是省政府在我市实施的重点水利项目。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沁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在我市克井镇和五龙口镇交界处,是控制沁河洪水、径流的关键工程,也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控制流域面积9223 平方公里,占沁河流域面积的68.2%。工程规模为大(Ⅱ)型,最大坝高122.5 米,总库容3.17 亿立方米,工程总投资27.76亿元,于2007 年12 月开工,计划2015 年竣工验收。工程建成后可为项目区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1.27亿方的水资源,灌溉用水1.03亿方。目前,大坝主体工程正在紧张实施。
蟒河口水库位于北蟒河出山口,距济源市区15 公里,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94 平方公里,占北蟒河全流域面积的56%。是一座集防洪、城市供水、发展水产养殖及旅游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大坝设计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77.6米,坝顶宽6 米,坝顶长度220.5 米,大坝采用50 年一遇设计,500 年一遇校核。水库总库容1094 万方,其中防洪库容322 万方,兴利库容834 万方,死库容71 万方。工程概算总投资2.4 亿元。工程于2007 年开工,2011 年9 月成功蓄水。目前正在进行扫尾工程和防渗处理。工程投入运行后,可极大提高城市防洪标准,有效减轻平原区洪涝灾害;可新增灌溉面积0.13 万亩,每年向济源市工业企业供水493万方,有效缓解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压力;每年可提供生态用水321 万方,定期向市区河道内补水,对地下水进行有效回补,改善生态环境。
小浪底北岸灌区是国家千亿粮食增产计划的重点项目,涉及济源、沁阳、孟州三市,灌区东西宽约41.0 公里,南北宽约21.0 公里,规划总控制面积618.14 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57.8 万亩,其中济源市7.6 万亩,属于大(Ⅱ)型灌区。为早日建成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并发挥效益,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的支持,于2011 年4 月先期开工了小浪底北岸灌区济源市境内工程,包括总干渠、一干渠和渠首段三段工程建设,总长24.7 公里,估算总投资5.18 亿元,规划建设期3年。建成后,将对保障我市农业生产、工业供水、城市景观、生态供水起到积极作用。为加强对小浪底济源灌区工程建设的领导,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小浪底北岸(济源)灌区工程筹建处”。目前6 个标段全面开工,各施工企业正在按照时间节点,科学组织施工。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占总投资的30%。
利用几大骨干工程的支撑,我市在北边能够充分利用沁河水和蟒河水;在南边可以重点开发黄河水;在西部山区,通过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山区群众饮水、以流域治理和坝系建设大力开展水保生态环境改善;在中心城区,配合城市水系建设,积极开展东湖、三湖、河道治理等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城市水景观。我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将得到有效改观,将形成水资源有效补充、合理利用的新格局。
(济源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