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三十年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沧桑巨变三十年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济源市以增强商业活力,搞活流通为中心环节,以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在流通领域展开了全面的改革。l979 年4 月起提高了粮食、棉花、油料等18 种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82 年6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这是商业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工业品批发、零售不再受城乡割据的限制,城乡消费品市场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活跃局面;l985 年取消了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八五”时期又进一步放开了包括日用工业品、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在内的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实现了市场调节。流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商品供应日渐丰富,买方市场逐步形成,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凭票限量供应、排队购物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市场面貌焕然一新。2012 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4.0 亿元,是1978 年的7520 倍,年均增长30.0%。
经过三十年的沧桑巨变,济源消费品市场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从封闭到开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增加
1978 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6321 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济源进入了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时代。随着商品市场的放开,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得到了初步地改善,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稳步增长,到1988 年撤县建市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1.9 亿元,是1978 年的3 倍,年均增长11.0%。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又掀开了新的一页。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济源消费品市场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高潮。
1990 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 亿元,到了1999 年猛增到17.4 亿元,十年间增长了近8 倍,年平均增长23.2%。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相继召开,在党中央的正确方针指导下,济源经济建设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13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推进,消费品市场空前繁荣,几乎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4.0亿元,比2000 年增加了77.8 亿元,增长了5.8 倍多,12 年间平均增幅达15.8%。
二、从滞后到同步,城乡消费品市场共同繁荣
1988 年,全市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7 亿元,与1978 年相比增长2.6 倍,增幅低于同时期城市增幅73 个百分点。据调查,1978 年全市每百户农村居民年末拥有自行车20辆、缝纫机30 台、手表6.8 只。到了1988 年,全市每百户农村居民年末拥有黑白电视机18.4 台、洗衣机0.6 台、电风扇20.9 台。而此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全自动洗衣机已经步入了城镇居民的家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减免农业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行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自2005 年以来,济源市又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双百市场工程等工作,并将其作为开拓农村市场,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保障农村消费安全和改善消费环境的重要措施来抓,随着一系列惠农、利农措施的逐步到位,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到2012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48 元,比2004 年增长237%。农民的生活质量开始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过渡,农村消费品市场前进的步伐明显加快,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2 年,全市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 亿元,比2011 年增长15.9%,与同时期城市增幅仅相差0.7个百分点。另据调查,2012年全市每百户农村居民年末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空调器分别为130 台、93台和68 台,全市农村居民拥有移动电话30 余万部,电脑近1000台,生活用汽车每千户达到300辆。城乡消费差距已经明显缩小。
三、从单一到多元,多种经营方式竞相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百货大楼、供销系统的国有、集体百货商场陆续凭借各自特色分得一块“蛋糕”,稳稳占据了济源消费品市场的大半江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慢,1978 年,全市商户仅有31 家,从业人员33 人。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流通领域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各类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个体商户发展迅速,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国有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消费品市场成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最早和发展最快的领域。2001 年10月,丹尼斯百货入驻我市,是当时济源最大的一家私营零售企业,它以灵活的机制、“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良好的购物环境和出奇制胜的公关营销术,成为济源商界的最大主角。济源丹尼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济源当时的商业格局,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模式,还对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的改变,甚至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12 年,全市个体、私营商业网点已达1.1 万个,从业人员达3.2 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了80%,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全市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从百货商店到连锁超市,新型业态异军突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型业态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一批大型连锁超市、专业市场脱颖而出,不仅激活了市场,而且也提升了全市商贸业的档次,为繁荣济源经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商业网点遍及全市,极大地满足了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信、购物广场、恒泰建材城、神龙花卉市场、中原国际商贸城、国际时代广场、建业新天地步行街、凯旋城步行街等一大批专业商场和商业网点相继投入使用;在百货商场上规模、上档次的同时,超级商场、专卖店、便利店等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化商业形式在我市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12 年底,我市建筑面积2000 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达到18家,年销售额在500 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达到38 家,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据调查,截至2012 年末,全市拥有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法人单位380 家,连锁门店600 个,从业人员4000 余人,当年实现零售总额26.0 亿元,比2011 年增长22.3%,远远快于同一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
五、从分散到规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市仅有寥寥几家小型分散、自发形成的路边农贸市场。那时,对于济源市民来说,排队购物是家常便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济源城乡市场快速发展,商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城乡为依托,大中小型相结合,综合与专业相配套,批发与零售兼备的大市场、大流通的市场格局。商品交易市场由传统单一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向多门类、综合性、专业化的商品市场转变。截止2012 年底,我市初步形成了建材专业市场、服装专业市场、家电专业市场、汽车专业市场、煤炭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专业市场等几大类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壮大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全市商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从短缺到丰富,买方市场逐步形成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流通渠道单一,商品供不应求,不少重要商品实行有计划的凭票证限量供应,当时中央确定的凭票、凭证供应的商品共有25 个品类。在商品匮乏的阴影下,只要一传出“涨价”的风声,各大商店立刻就会涌起抢购狂潮,彩电、冰箱、电风扇,不问好坏,一扫而空,连粮食和洗衣粉,都成袋成箱往家搬。这种计划经济年代因商品短缺造成的特殊现象一直持续到80 年代末期。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消费品市场供应日渐丰富。到1998年,全市除粮食、棉花、烟草、食盐等少数消费品实行国家定购、国家委托收购、国有公司专营外,其余消费品全部放开,已经没有短缺和紧俏商品,商品供应进入供大于求时期。市场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标志着由消费者占主导地位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满柜台,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近年来,消费者在购物消费方面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IT 商品,方便居民出行的汽车,用于改善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的住房装饰商品、家用电器等商品大量增加,消费者选择空间加大,使市场商品供求结构更趋合理。
七、从温饱到小康,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改革开放30 年来,居民消费经历了三次升级:第一次是上世纪80 年代初,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为代表的百元级商品;第二次是从8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初以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新三件”为代表的千元级商品;第三次从上世纪末开始到现在是以汽车、住房、电脑等为主导的万元、几十万元级高档消费。近两年来,以汽车、住宅、信息通讯、旅游、金银珠宝等为代表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一)汽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十五”以来,济源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商家一系列汽车降价促销手段的推出激活了济源车市,汽车销售异常活跃,汽车消费成为新热点。那些小排量、节能环保型的轿车尤其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常常出现有价无货、提前预订的现象。据调查,2012 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与1997 年相比增长了170.6 倍,年平均增长40.9%,成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增长幅度最快的商品。
(二)住房热销带动相关商品需求快速增长。随着居民收入增加,购买住房、改善居住条件,成为很多居民生活的重要目标,住宅消费成了日益升温的消费热点。2012 年,全市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面积82.4 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77.2 万平方米;商品房实际销售额达到26.8 亿元,比1995 年增长75.2 倍,年平均增长28.9%。其中住宅销售额达到24.6 亿元,比1995 年增长87.9 倍,年平均增长30.1%。住房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中相关商品销售升温,2012 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建筑及装潢类、家用电器类和家具类商品实现零售额分别比1997 年增长68.2 倍、21.3 倍和36.8倍。
(三)以手机为代表的通讯器材销售大幅增长。通讯费用的下调,手机新款的不断推出,使手机消费成为2000 年以来又一大消费热点。由于移动电话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款式、品种、功能不断增多,率先购买移动电话的消费群体已进入手机更新换代的新一轮消费周期,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市场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的人均占有率迅速增长。据统计,2012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比1997 年增长99.1 倍。2012 年末,全市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移动电话238 部,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移动电话215 部,手机已由奢侈品成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
(四)享受型热点商品消费增长明显。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一些高档名牌服装、鞋帽、品牌化妆品、金银珠宝等商品成为居民消费追求。据对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分类商品零售额统计,2012 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比1997 年增长80.2%,烟酒类商品实现零售额比1997 年增长76.5%,日用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比1997 年增长73.1%、金银珠宝类商品实现零售额比1997 年增长260.9%。
八、从58 天到115 天,假日消费显露生机
90 年代初期,我国公休假较少,六天工作日和寥寥无几的假期使人们很难抽出时间购物消费。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1995 年,国家开始实行5天工作日,以后几年里在5 天工作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法定节假日天数,黄金周应运而生。到2012 年,国家法定假期由1978 年的58 天延长到115 天。
法定假期的增多,既为居民外出旅游、购物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也提供了扩大消费的时机。每逢节假日、黄金周,商家都会抢抓节日商机,以文化、情感、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吸引城乡居民集中消费,加之人们在传统节日自发的喜庆消费及旅游休闲消费等,使节假日、黄金周所在的1、2、5、10 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幅都明显高于其他月份。
九、从“吃饭难”到“吃特色”,餐饮业最具活力
城乡商品市场的日渐繁荣有力地推动和带动了餐饮市场的活跃。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温饱尚未解决,除了吃大食堂外,很少有人会下馆子,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80 年代中期。1978 年,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5 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1.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济源餐饮业的发展进入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模式连锁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的新阶段。特别是进入90 年代以来,全市餐饮业迅猛发展,实现零售额增幅每年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幅连续十多年位居各行业之首。2012 年,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达17.5 亿元。餐饮业作为一个充满竞争的行业,近年来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有、集体资本在这一行业的投资越来越少,而个体、私营股份制企业以及国外资本等非公有投资不断扩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消费需求由单一餐饮消费向餐饮娱乐消费转变,由温饱消费向特色餐饮消费转变,星级宾馆由1996 年的1 家发展到现在10 家,宾馆床位由不足一千张发展到四千余张,推动了住宿和餐饮业的蓬勃发展。2012 年我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86925 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19.9%,比1978 年增长1495 倍,年均增长24.0%。从最初的“吃饭难”到如今的“吃特色”,济源餐饮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走过了跨越性的30 年。
回顾过去,成就斐然;展望未来,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任重而道远。随着济源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济源的消费品市场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济源市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