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难攻坚转井为天努力打造克井镇靓丽新城

来源:《新时期济源党史专题资料选编》
时间:2014-03-25 11:13

克难攻坚转井为天

努力打造克井镇靓丽新城

 

克井镇位于济源市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接壤,南与市区相连,全镇总面积220平方公里,辖50个行政村,6.8 万人,共有各级基层党组织94个,其中1个党委、9个党总支,84个党支部,2380名党员,是济源市工业大镇、经济重镇,也是我市规划的三个城市组团之一,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明镇”等荣誉,是全国重点镇、全国千强镇、河南省百强镇、河南省卫生镇、河南省村镇规划建设先进单位、济源市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

19815月克井人民公社革委会改为克井人民公社管委会。19831210日撤销克井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建立中共济源县克井乡委员会;撤销克井人民公社,建立克并乡人民政府;建立克井乡经济联合社。内设机构有:办公室、武装部、团委、妇联、经联社(设“一室三司”即办公室、工业公司、农业公司、商业公司)、纪检委、计生办。1991320 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克井乡,设立克井镇,实行镇管村体制,辖49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19993月,克井镇进行了“双减”工作,机关事业人员由过去170人减少到95人,机关事业缩编为8 大办公室,9个事业站所。机构设置分别为: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办公室、纪检办公室、宣教计生办公室、农业办公室、经贸办公室、政法办公室、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民政管理所、林技管理服务站、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水利站、农业机构管理服务站、文化广播电视站、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计划生育

宣传技术服务站。20011116日,原下冶乡虎尾河村、逢南村移民克井镇,归克井镇人民政府管辖,克井镇行政村变更为51 个,自然村变更为110个。20028月克井镇顺利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内设3 个办公室,下设4个服务中心,分别是: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经济工作办公室、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村镇建设发展中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200511月,克井镇进行了机构改革工作,所设机构分为行政和事业两大系列。其中行政系列分为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经济发展办公室;事业系列分为农业服务中心、科教文卫服务中心、村镇建设发展中心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200712月,小庄村划归为天坛办事处,克井镇行政村变更为50个,自然村变更为109个。

农业取得长足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束了我国长达十年的混乱,确立了我党工作着重点转移,是一次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30 年来,我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中共中央连年颁发的1 号文件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兴业富民强村的发展之路。在促进三农协调发展方面我们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以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 全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1991 年)。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变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十年动乱使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农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力发展滞后,截止1981 年,我社总收入仅633 万元,粮食总产量只有2143.5万公斤,棉花16.65 万公斤(单产31 公斤),油料23.3 万公斤,全社人均口粮206 公斤,现金人均收入120 元。工业产业方面,我镇虽有一定的基础,曾在全县名列榜首,但效益低下,从业人员极少,社员们仅靠挣工分分红,别无其他门路。农业的发展方向在哪,农民的出路在哪?《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改革开放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是解放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1978 年至1980 年,我社根据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按照政策,为在十年动乱中造成的五百八十六起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召雪,认真进行了“右派”改造摘帽工作,给五十七名地富分子摘掉帽子,先后为五百一十三个地富子弟改订了社员成份,处理了长期积压的大量信访案件,此项工作的开展,彻底消除了长期以来“极左”路线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同时为改革开放、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安徽省小岗村十八户农民联名签字要求下放土地的举措,震撼了神州大地,以联产承包形式为主的改革势如破竹在全面迅猛展开,“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一贯体制模式受到冲击。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改革“平均分配”,打破“铁饭碗”,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生产体制、生产资料、经营权、自主权、急待变更。其间存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和对立,交织着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矛盾。1980 年至1981 年,我镇在县市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乡实际,针对当前所存在的各种不同观点和模糊认识,利用各种会议,采取宣传、发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多次对全乡党员干部群体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逐步提高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的自觉性、积极性。全乡绝大部分村因地制宜地实行了小段分工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产到户到组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初步解决了过去生产队以“计工分分配”出工不出力、出力没效益的现状,全乡粮食总产增长,人心稳定。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相继而生,其主要表现在:(1)群众心有余悸,担心政策变:(2)季节性承包,属于短期行为,掠夺式生产;(3)土地贫脊不均,不愿进行改造;(4)人口自然增减,调整土地困难;(5)耕作、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便。

基于上述问题,党委、政府及时召开班子会,认真分析研究对策,学习中共中央连续下达的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1 号文件,对联产承包工作进行安排布置,召集组织村队干部到外地参观考察,大胆确定了承包期长期不变,时间不低于15 年,1982 年至1985 年三年内我乡48 个行政村338 个村民小组,全部实行了双层经营体制(统分结合)生产模式一农业大包干。其间为理顺财产关系,我们对全镇、组经济财务财产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理整顿,共完成队欠社员现金12.5万元,社员欠队32 万元,兑现拖欠粮食12万斤,清退依法欠款1.2万元,清退大型农机具160余万件,解决了大量遗留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我乡农业生产走向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以家庭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我们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我们重点在服务上作文章,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全方位为群众提供服务,宜分则分,宜统则统,区别分类,逐步实施,解决了各家各户想办不好办,想办办不好的难题。积极向群众宣传科学技术,举办林果、蔬菜、种植养殖培训班,鼓励扶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管理等服务。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大投入引来了大发展。改革开放10余年,全乡粮食总量由1981 2143.5 公斤得到1993 3010 万公斤;人均收入由1981 120 元猛增到1200 元;1994 年突破490 万公斤,受到国家农业部的表彰。1994 5 26日,省委书记李长春莅临我镇视察小麦生产,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作文章(1991 年——2001 )。1991年至2001年十年间,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十五大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大胆提出了“超十亿”工程,并积极组织实施,回顾十年工作,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1、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丰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思想又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发展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我们组织党员干部在以会代训学习宣传贯彻有关文件基础上,先后组织镇、村、组三级干部到山东、山西、河北、安徽及周边县市参观考察,邀请外地专家教授来本地作报告,开会讨论成深入实地现场进行养殖、种植技术培训。通过开展思想教训,参观考察、技术培训,极大调动了全镇人民群众发展市场经济的积极性,为农业开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了骨干,奠定了基础。

2、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市场变化。继国家统购统销改为合同订购,实行议销议购后,为使农民按市场规律安排生产,党委、政府根据本乡实际,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把全镇分为四大板块,科学组织发展经济,初步形成了以中、东、西部为基础的经济区和以发展林、牧、特种种植经济带,如沿山畜牧业经济板块,大社、河口、东许、青多、四个万头养猪场。茶店千头养牛小区,圪针庄、中社养免小区,小郭富、闫和、勋二后沟河养殖小区等16个规划小区带动290余养殖户,经济种植板块以特色经济为主,如百亩金银花,千亩山萸株、红芋、烟草、杂粮3000 亩,百亩红、黑葡萄,千亩苹果、优质李种植基地,全镇经济作物面积达到23230 亩,与此调整节构同时,个体工商企业和餐饮服务、运输业等第三产业也相应得到发展。截止1987年,全镇个体工商户发展至1260 家,民营企业27家,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达90920 万元。

3、加大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十年来我们坚持“谁投资谁受益”以奖代补的原则,除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外,镇每年拿出150 余万元用于奖补,仅10 年来,新修复硬化道路166436米,提灌站新建5 座,打井配套36 眼,解决了4 个村人畜吃水问题,按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资金250 万元,用于青多、贾庄、塘石、佃头、新庄、大郭富六村万亩农田综合开发工程。

4、以创建小康村工作统揽农村工作,改善村容村貌,为群众提供宜居生活环境。1992 1996 年四年间建成小康村33 个,其中大社、柿槟被评行焦作“山阳小康村”、“明星小康村”,1999年柿槟村被中央授予“创建精神文明村先进村”荣誉称号。村级企业发展24 家,投资2 亿元,新修路34 条,计28 公里,新建学校12所,各项经济指标都达到大幅度提升。全镇交通实现柏油路村村通,边远山村郭庄1994 年通电,实现电力全镇通。创建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环境作为突破口,新农村新房率达到86%。

(三)以提高效益为目标袁强力抓好产业基地建设(2002年——2012 年)。2002年,我镇继1983 年人民公社改乡,于1991 5 月撤乡建镇后,本着“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要求,圆满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机关内设三个办公室,下设四个服务中心,分别是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农业、文化、村镇建设、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机构随职能转变,极大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10年来,“三办四中心”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百村富民”工程,“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在农业产业规模效益上做文章,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全镇呈现出以经济联合作社引领、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养殖场,基地加股份种植不断显现,并发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十年间我们突出做了几项工作。

1、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克井地处浅山区,沿山愚公渠、煤矿采空区。多年来,一直制约和影响着农田水利基本建的发展,土地塌陷引发的水毁工程时常发生。克井镇是全市工业强镇、经济大镇,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均高于全市其他乡镇。2002 年至2010 年全市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愚公杯”竞赛活动,10 年间评比克井8次获奖,分别是金杯奖四个,银杯奖三个,铜杯奖一个。

2、开展“百村富民”活动以及实施“3+1”工程方面。根据市委市政府“五化”、“四通”、“五有”的建设要求,我镇以城乡一体化为契机,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比学赶帮超创建活动,经过长达五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到2007 年止,先有柿槟、克井等18 个村率先实现目标。共完成村内道路硬化65 万平米,粉刷美化墙体54万平米,新增设路灯680 盏,村内绿化林木11.5万株,收到了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的效果,提升了新农村城市化的品位,与此同时,也带动了“3+1”工程的全面落实。

3、开发种植基地方面。一是2002 年至2005 年三年间,完成了涉及南樊、中樊、王才庄、大郭富等八个村的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456 万元,打机井19 眼,新修渠6586.9 米,新铺地埋管道15861.3 米,4800 亩农田实现节水灌溉,修整农田路40 条,1963 公里,新植生态林19450 株。二是在西部区城,围绕西部高效农业示范区,重点做大做强冬凌草、薄皮核桃温室大棚,花卉苗木,畜牧养殖五大产业,其中发展规模圈套的有以枣庙、金水为主的基地3950 亩,以枣庙、古泉、水运为基地的薄皮核桃3500 亩,达到200 亩以上的村还有南庄、白涧、圪针庄等14 个村,温室大棚南樊200 座,金水200 座。三是开发养殖产业基地。奶牛,全市奶_牛养殖第一村虎尾河存栏奶牛1200 头,标准最高、效益最好,勋掌永兴牧业奶牛发展有限公司存栏2000 头,设备管理先进,影响幅射面大,经济社会效益最佳,奶牛养殖行业全省排名第一位。金水实业奶牛存栏500 头,计划发展3000,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发展潜力很大。生猪,全镇目前年存栏28 万头,占全市三分之一市场,按年出栏每头1500 元计算,年产值达4 亿元。其中万头规模基地有大社盘谷、大社马家、闫和牛红旗、康达牧业、南樊双峰牧业共七个,出栏在8万头以上的有河口、大社、南庄、交地、苗庄、任庄、勋掌300 余户。鸡禽,全镇15万只重点河口、新庄等6 个村。四是林业发展方面。荒山造林达到2.4万亩;封山育林8000 亩,退耕还林8400 亩。全镇40 条林带全部进行承包,部分实行了经营权拍卖,在镇政府提出打造美丽生态克井战略思想指导下,建成绿色家园示范村30 个,栽种绿化林300 余万株,建成“林海”、“北辰”、“盘溪”三个标准化公园,初步改变了克井生态形象,改善了克井人民宜居生活环境。五是土地流转方面。2010 年,根据中央提出以法自愿的原则,逐步推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近年来,我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根据村情民情分类指导,在柿槟、佃头、西许、石河开展典型示范的基础上,在全镇推广实施,截止2012 全镇50 个村中共有38 个村,圆满完成了土地流转。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克井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业绩,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1816 元,农业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得到快速提升,农民医保、社保得到了全覆盖,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目前,在十八大精神指导下,全镇人民正以豪迈的激情,向新型的小康社会迈进,为建设镇强民富的靓丽宜居的北部新城而奋斗。

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改革初期的白、红、黑三窟窿(白窟窿为白石灰窖、红窟窿为小砖瓦窖、黑窟窿为小煤窖)起家,打造成现有私营企业200 余家,限额以上企业16 家的新型工业园区,财政收入从1981 年的301325元(含县财政拨款68715 元) 发展到2012 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1.2803 亿元。从1980 年的每平均分配现金119 元发展到2012 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1816 元,这饱含着克井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精神,艰苦创业的心血。克井从以农为主发展到如今的全国文明村镇、工业强镇,是全镇人民经过了三十多年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战斗历程。

(一)有水快流,迅速发展。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克井公社在政治方面全面地、认真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批判和清算了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流毒和影响,按照党的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平反了在十年动乱中造成的586 起冤假、错案,消除了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因素。认真地进行了右派摘帽、改正工作,给57 名地富分子摘掉了帽子,为513 名地富子弟改订了成份。处理了一批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信访案件。在思想方面,开展了“真理标准”的讨论,宣传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统一认识,提高了党员、群众思想觉悟,调动了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由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狠抓“挖潜、革新、改造、并转”,积极找米下锅,广开生产门路。1980 年社队工副业总产值692 万元,是1976年的1.79 倍,社办企业由1963年的1 个铁业社发展到11个厂矿,队办工付业发展到47 个。每人平均分配现金119 元,较1976 年增加了36 元。1981 年全社财政总收入301326 元,其中县财政拨款68715 元,社办工业提取利润181841 元,社队副业总产值701 万元,全县名列第一。社员群众比以前富了,家里开始发展一蹬、二转、三听、四看(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等用品。

1983 年,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和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乡338 个居民组,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长期以来固守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僵化模式,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农业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推动下,工业、商业体制也初步进行了改革,全乡改革趋势是:农业推动工业,私人企业推动集体企业。工业、商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坚决贯彻“清左、放权、搞活”的方针。改革的中心课题,是要彻底改变企业经营好坏一个样,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做到企业不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不吃企业的“大锅饭”,改革的目的就是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给压力、动力、活力。乡村企业的改革,本着放权,搞活的方针,尽快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积极推行和完善联产、联利承包责任制,集体企业有权自行招聘、录用技术人员和辞退职工。当时指导思想是:强化煤炭生产,狠抓耐火、建材、运输、加工等,已办煤矿6 个,2 个集体,4 个个人。耐火材料是我乡的第二大优势,已建的耐火厂、石料厂、白灰厂、水泥厂、砖瓦厂有数十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联营的也好,自办的也行,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适宜干什么就干什么,方向是干社会主义,目的是振兴全乡经济。1983 年同1981年相比乡办企业总产值增长51%,村办企业产值增长74%。根据小煤矿发展形势,1984 11 月乡政府成立煤矿公司。

1985 年在胡耀邦总书记“强力开发地下资源和有水快流”的指示鼓舞下,全乡已开发小煤矿80 个,落底见煤30 个,已批办开工证的32 个,开采证的1 个,未办开工证的48 个,.其中未批办县一级证明42个,投资5 万元以上的26 个,投资10 万元以上的14 个,投资20 万元以上的8个。全乡小煤矿发展像雨后春笋一般,共生产原煤达30余万吨。乡办较大型企业有煤矿、阀门厂、耐火厂、面粉厂、标件厂、克井建材厂、孔山建材厂,乡办小型企业有:矿山、印刷厂、食品厂、管理站。

1986 年,全乡认真贯彻“改革、搞活”和“巩固、消化、补充完善”的方针,明确提出“经济要翻番,乡村企业是重点”的战略性措施,继续搞好“四引”和横向联合。“四引”即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设备。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大城市、大企业、大专院校挂钩攀亲。努力开创一个四面八方搞信息,上上下下摸行情,远远近近做生意的新局面。1986 年底全乡共有五级企业967 个,比1981 年增力;约955 个,共完成产值7119 万元,相当于1981 年的32 倍,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75%。乡村企业的发展使资金和劳动力流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全乡五级企业投资总额达540 多万元,比1981 年增力480 多万元,从业人员10062人,比1981 年增加9135 人。在967 个企业中,乡办15 个,从业人员1115 个;村办72 个,从业人员2600人;联办143 个,从业人员4200 人;组办7 个,从业人员140 人;个体办730 个,从业人员2007 人。全乡五级企业有三大行业、产品达五十多种。

1988 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我乡在乡村企业深化改革中强化了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招标承包,优化劳务组合,受到了焦作市好评,提高了效益。1988年,全乡乡村企业产值达到了11633 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其中乡属企业产值达到了1529 万元,上交乡财政55 万元。1988 年全乡新上企业132 个,其中乡办2 个,村办5 个,联办27 个,个体办98个,总投资270万元。

1989 年春夏之交,镇党委和辖区内各总支、支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守工作岗位,正常开展各项工作。面对治理整顿出现的资金紧张,原材料短缺,市场销售疲软等困难,向内使劲,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变困难为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强化企业管理,强化新技术和新项目开发,促进了乡村企业的稳步发展。1989 年全乡四级企业发展到2327 个,从业人员达到12695 人。

三年间产值以42.9%的速度递增,累计完成产值36236 万元,本年度四级企业产值达到16288 万元,较1988 年增长40%,完成税利1537 万元,增长10.2%,上次财政65 万元,增长58.5%,实现了产值与效益同步增长,其中,乡阀门厂经验收晋升为市一级企业。

(二)带动产业,规模发展。1991 5 3 日,克井撤乡建镇庆祝大会召开。撤乡建镇是克井人民政府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克井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1992 年,在乡镇企业发展上,本着从实际出发,以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增强后劲为重点,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抓发展、上规模;抓改革、增活力;抓管理、上水平;抓调整、增品种。大力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和“十大管理”活动,收到了明显经济效益。1992 年底,全镇四级企业已发展到3415 个,从业人员达到17345 人,全镇四级企业总产值达到34500万元,较1989 年增长111.8%,完成税利2700 万元,较1989 年增长5.5%,镇办企业上交财政100 万元,较1989年增长53.8%。阀门厂的两个新产品获省优称号,镇福利耐火厂的高铝电炉顶砖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填补了我省耐火材料的空白,康村节能耐火厂获省冶金建材系统先进企业称号。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我们的镇村企业在济源市和焦作市排名虽然靠前,但多是一些资源开发型的企业,现有的地面企业的产品也是“傻、大、笨、粗”,高科技地面加工企业却很少,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市场的冲击,缺乏经济发展的后劲,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问题,要赶上先进步伐必须付出更大努力。1994 年,全镇坚持把发展镇村企业作为振兴克井经济的重头戏来抓。以改革、开发带动战略为契机;以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增强后劲为重点;以镇办企业为龙头,以村办企业为主体,以发展股份制企业为突破口,抓投入,上规模;抓品种,求发展;抓管理,促效益;抓典型,带全面;抓科技,占市场收到了成效。1994 年,全镇完成四级企业产值87745 万元,比1993 年增长71.4%,四级工业总产值完成了68894 万元,比1993 年增长44.3%。一年来全镇新上项目50 余个,技改扩建项目10 个,总投资3500 万元,其中镇办企业新上技改项目9 个,投入资金2100 万元。石河铁路专用线货场动工,1995 年可投入使用。镇办二矿新大井、白涧复兴矿落底见煤,福利耐火厂KV302 高级复膜胶,高效发热脱硫剂,水质稳定剂三条化工生产线和镇阀门厂两项单阀系列产品技改项目正在筹建。在大力发展镇办企业的同时,结合小康村建设,全镇实施“能力带动战略”,抓“强人、强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先后建成了柿槟铁路专用货场,柿槟方便面厂;大社、克井三对煤矿;南庄、水运、西许三条水泥生产线;南樊;西许、苗庄、任庄四个建材石料厂等项目。1994 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79894 万元,比1993 年增长43%,预算内外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1016 万元,比1993 年增长84%,农民人均纯1104 元,比1993年增长12%,被评为“河南省十佳乡镇”。

1995 年,全镇四级企业实现产值112127 万元,四级工业产值达92680 万元,镇办工业产值9900 万元。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候月电气化铁路,济阳公路的建成通车,给我镇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建设初具成效,全镇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各种优质服务,引客招商,培育市场。建成2.5 公里长的济阳公路煤炭转运市场,占地1600 余亩,接纳商户350 家,吸引资金500 余万元,年吞吐原煤200 万吨,年营销额达2 亿元,年创税利1000 万元。镇投资1100 万元,建成了候月铁路电气化铁路专用货场。这两个项目的建成,给克井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根据济阳路开通客流量大的特点,原昌、佃头两村投资近300 万元建成了较为规范的两个商贸服务市场,从此结束了克井沿路摆摊的历史,全镇第三产业营业额达2.7亿元。

1996 年全镇以镇办企业为龙头,以村办企业为主体,以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招商引资,增强后劲为重点,大力实施“强村、强厂、能人”带动战略,精心组织,齐抓共管,镇村企业发展成效显著。1996 年全镇四级企业实现产值155000 万元,四级工业产值达129000 万元,比1992 年增长了4 倍多,全镇实现财政收2015万元,比1992年增长3 倍多,全镇第三产业营业总额达3 亿元,较1992 年翻了三番,全镇全年共新上项目20 余个,总投资2.5 亿元,其中投资在300 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8 个。柿槟、南庄、大社、水运等村纷纷跻身全市先进行列。全镇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我镇先后荣获了“中国乡镇之星”、“中国乡镇投资环境300 佳”、“全国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河南省改革开放综合试点乡镇”等荣誉称号。

1997 年,由于“买方市场”的全面出现,全国各大企业均受到强烈冲击,我镇乡镇企业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特大困难。镇政府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资源优势上项目,新上四个投资在500 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引进资金2340 万元,对原有企业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产品科技含量,镇阀门厂从开封聘请高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蝶阀,增强产品在市场竞争力,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从平顶山聘请管理、技术人才,研制的白酱油填补了我省一项空白,镇商会的成立,镇矿管公司统管非煤矿山企业等举措,对镇非公有制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1997 年全镇四级企业产值145800万元,四级工业产值完成130800 万元,预算内外财政收入达到24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8元。

1998 年,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比较严峻,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坚持“依靠科技、优化挂钩、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的指导思想,重点解决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等问题。以“三改一加强”为重点,围绕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活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镇村企业积极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对个体私营企业引导其走股份合作制道路,对小型微利亏损企业要通过租赁、拍卖、转让等办法进行资产重组,盘活资产存量。在推进企业改革中,坚持有利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流失,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力求乡镇企业在规模,技术和管理方面有较大提高。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方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限发展数量,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区域,不限经营规模。截上1998 年,全镇个体私营企业125 户,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新上8 个投资在500 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4500 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6800 万元,财政收236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 元。

2000 年,镇政府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一是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全年新上7 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678.8 万元,其中石英砂道路和石砂加工厂投资465 万元,柿槟电解铅厂投资335 万元,苍华编织袋厂投资118 万元,东许养猪厂投资171 万元。二是更新观念,大胆改制。对阀门厂、福利耐火厂、孔山建材厂、百货大楼、面粉厂五家企业进行了改制,已改制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三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煤炭市场新引进经营大户9 家,引进资金510 万元,新增煤炭周转量30 万吨。铁路货场引进客户10 家,年新增发运量10 余万吨;镇办二矿、复兴矿利税总额均同比增长15%以上。全镇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9200 万元,全镇共新增个体工商户176户,个体工商总数达1261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50元。

2002 年,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建成柿槟高科技蜂窝陶瓷项目,小郭富塑钢型材厂,东许饲料厂,磨庄村跃进煤矿新矿井,彩瓦厂等9 个新项目,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1 万元。加大企业改制力度,镇办企业改制8 家,村级企业改制面达80%以上,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活力。2002 年,全镇完成企业总产值181100 万元,工业总产值156300 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62.8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97 元。

(三)工业强镇,科学发展。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要求,政府职能必须转变。2002 8 月,克井镇顺利完成镇机构改革,机构改革后,机关内设三个办公室,下设四个服务中心,分别为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经济工作办公室、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

2003 年,全镇深入开展“工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投入促发展。继续深入开展“工业项目年”活动,以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吸引全社会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实施班子成员直接联系企业制度,对项目建设、生产、经营情况深入了解,悉心服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拉长产业链条,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煤炭、建材、耐火、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本年度全镇新上工业项目16个,总投资1.1亿元。其中:1、投资4300 万元的蟒林煤业公司新井、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原煤21 万吨。2、投资2000 万元磨庄煤矿新井,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原煤10 万吨。3、投资1500 万元,设计年产3 万吨租铅,3 万吨电解铅的大华铅业股份有限公司。4、投资1000 万元的乔庄铁路货场。5、投资500 万元克井镇二矿选煤厂建成投产。6、投资500 万元年产1.5 万吨的克井电解铅厂建成投产。7、投资300 万元的耐火材料公司硅砖窖项目建成投产。8、投资300 万元的柿槟电解铅厂1.5万吨扩建项目建成投产。9、投资300 万元的豫源阀门电解铅厂建成投产。10、投资150 万元的虎尾河拉丝厂建成投产。另外投资100 万元的以下项目6 个,同时镇还投资1100 万元对23 对煤矿双回路供电工程进行全面建设改造,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15 户。真可谓全镇工业项目建设成绩斐然。

2004 年,全镇新建工业项目33 家,其中1000 万元以上项目4 家,100 万元以上项目15 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17户,总投资达11387.5 万元。经济上实现了五大突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 亿元,达到11 亿元;全镇财政收入首次突破5000 万元,达到5369.8 万元;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00 万元,达到2029.2 万元;克井镇首次跻身“全国重点镇”行列,首次跨入“河南省百强乡镇”前10 名。“五大突破”均为济源市乡镇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全镇人民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循环经济模式突显,工业经济实现新发展。一是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企业引进来,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二是充分挖掘民间资本潜力,促进原始资本循环增值。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煤碳生产———煤炭深加工———建材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四是抓好工业布局_规划,积极实施环孔山工业带济蟒路沿线工业区、交地工业区、“一带两区”的规划和开发。2006 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7.5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5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98 元。在抓好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全镇煤炭企业,非煤矿山企业,实现了四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2007 年,工业经济转型开创了新局面。全镇紧紧围绕孔山工业集聚区开发,加强协调,强化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工业经济转型和项目发展的理想平台。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二期工程正在紧张进行施工,全年引资项目13 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5 亿元,投资在500 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2 个,3000 万元项目14 个,亿元项目4 个,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地面企业对经济的拉动和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工业经济转型成效显著。

2008年,一是把地面项目投入作为经济转型的“主引擎”,多措并举,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290 万元。二是强力实施“引资+ 项目”双带战略,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全年完成招商引资48980万元。

做大做强工业始终是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财政的增长和经济支撑。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不断扩大投入总量,坚定不移地走强工扶农、以工促农的发展之路。2009 年,全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45 亿元,工业固定投入完成9.6 亿元。中博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00 吨多晶硅项目正式投产;盛荣钢业年产10 万吨不锈钢板卷项目实现了年产10 万吨不锈钢板卷的生产能力;中晟铝业有限公司年产6 万吨铝土精矿项目即将投产。2009年,全镇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1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 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头,达到10069.6 万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省环境优美小城镇”、“河南省2008 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百强乡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工业强镇、产业富镇”的理论,依托玉川产业集聚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是出台了《克井镇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调动了全镇上下大招商、招大商的积极性。坚持“走出去”招商,多次到山西、湖北、厦门、浙江、安徽等地招商项目l3个,合同金额达10 亿元。推行“三分之一”工作法,镇主要领导要保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外出招商,坚持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园区招商,以环境招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强化现有项目的包装策划,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大块头企业。另一方面坚持招外商和引内资相结合,以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为契机,定期召开辖区煤炭企业家座谈会,加强信息沟通,进一步激活克井的民间资本。二是加快项目建设,一方面巩固提升煤炭产业,加强与济源煤业、鹤济公司的合作,不断提升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发挥紧邻山西煤炭大省和辖区济源煤业、鹤济公司的优势,围绕煤炭资源、拉长链条,大力发展洗煤、煤化工、煤焦化等衍生产业,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济阳公路、候月铁路、焦柳铁路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规范提升现有的铁路货场和煤炭市场。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了煤炭物流业,我镇已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煤炭物流集散地。另一方面围绕玉川产业集聚区,依托中博多晶硅二期、兴亚能源、新越汽车、盛荣特钢等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光伏产业,特种钢业等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三是突出抓以“一区、一园、一带”为主的平台建设,“一区”即玉川集聚区,“一园”即克井创业园,“一带”即渠马线工业带,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入驻搭建平台。四是树立“一切为项目让路”的理念,建立重点项目台账、强化项目的跟踪服务,落实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奖励政策,在土地、税收、环境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商,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宽松的施工环境。五是在2011 年着力抓好中博多晶硅二期,兴亚能源有限公司年产15 万吨高新合成材料项目,铉龙铝业公司年产6 万吨铝板加工项目,中联水泥日产4500 吨水泥熟料项目,氯化石蜡项目,白涧注塑项目等几大重点项目。2010年,全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210 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2199800 万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68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8626元。

目前,克井镇依托玉川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及加工、现代物流业、新能源产业集群,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新型耐火材料,新型建材等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工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全镇现有私营企业200 余家,限额以上企业16 家。2012 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803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3 亿元,招商引资完成5.8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1816 元。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镇、产业富民”战略,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奋力拼搏,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全镇人民正以建设济源市北部靓丽新城为目标,阔步前进。

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政治、经济、科技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心,为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国的农村则主要是在农业和土地改革上投入巨大的精力,之后的工业发展,更是引领群众走向富裕的道路。直到1996年我镇的《1995年至2010 年城镇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了焦作市小城镇技术鉴定委员会和济源市政府的评定,小城镇建设开始在克井镇启动。随后,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城镇建设要求,我镇结合自身实际,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绩。2000 年,我镇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15 家重点镇之一,被列入全国100 家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镇;2008年,成功创建了“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

(一)加快道路改造升级,拉大城镇框架。农村公路是公益性最强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生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等谚语已经成为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中重要作用的集中体现和经验总结。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镇辖区范围内,只有几条简单的乡间土路,条件极为艰苦。1993 年至1996 年间,建设了二号井路口至大社的7 公里柏油路、克井村至王才庄的2 公里水泥路,新增了王才庄至茶店和勋掌的6.5 公里柏油路,以及王才庄至南樊的3.8 公里的柏油路,完成了青多至南樊的乡村柏油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辖区交通情况,方便了群众出行。1996 年,我镇小城镇建设开始启动后,交通道路建设也纳入了重要工作内容。2000年,投资210 万元完成了文化路一期工程3.7 公里道路建设,正式拉开了我镇小城镇建设的框架。2004 年,总投资130 余万元、全长1.6 公里的北辰路拓宽改造工程结束;新修道路20.2公里,总投资1400多万元的河口至原昌14 公里的油路改建工程全面完工;济阳路至磨庄1.2 公里水泥路、石河1 公里水泥路、济阳路至交地3 公里油路、焦克路至水运后机场1 公里油路均建成通车。2005 年,加大了乡村道路建设,先后完成了北辰路、水运至东许、克井至王才庄、佃头至新庄、茶店至闫营5 9.2 公里道路路基处理及铺油工程,我镇的城镇框架不断拉大。

2008 年是组团建设的第一年,按照全市组团规划建设的思路,我镇紧紧围绕“玉川工业集聚区服务基地,太行山南麓游客集散地”的功能定位,加快组团建设。投资2000 多万元,加快道路建设,初步形成了“六纵六横”的道路框架;完成了投资360 万元的克留线改造工程、投资700 余万元完成“组组通”工程17 公里、投资250 万元的渠马线综合整治工作、投资250 万元的派出所至健康路的平安路基础工作,同时开工建设了与孔山连接线、平安路和健康路。2009 年,投资1230 万元,完成了平安路、健康路的主路施工和王郑线道路改造工程。2010 年,进一步加快路网建设。投资1500 万元,开工建设克井至王才庄道路扩宽工程、王才庄至白涧村道路、苗庄至白涧道路,2012 年完工。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1987 年,我镇第一次规划整顿市场布局,聘请专业人员对马寺街小集镇进行了长远建设的规划;1990年,为加快马寺街小集镇建设的步伐,共投资30 万元,建成门面房1500 多平方米,农贸市场初具规模。1999 年,我镇把小城镇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城镇建设办公室和全市首家城镇监察中队,采取一系列措施,对马寺街进行了集中整治;同时硬化马寺街北段路面1300 米,投资200 万元的4.7 公里长18 米宽的小城镇主干道克井至贾庄道路拓宽工程全面结束;投资80 余万元的原昌商贸楼主体工程基本竣工,这些项目的建设,都标志着我镇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00 年,我镇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跑、争、拼、抢精神,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15 家重点镇之一,又被列入全国100 家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镇,争取到国家配套资金200 万元,从而使我镇多年议而未决的小城镇建设全面启动,开始步入快车道,同年除寨河五村外,全镇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2002 年,投资750 万元,新建商住楼430 间:投资30 余力元的马寺街三角转盘竣工投用;先后完成北辰文化绿地广场一期、马寺街综合治理改造、源城182 间商贸楼等工程建设,镇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3 年至2007 年,镇政府牢固树立城镇形象就是投资环境的理念,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修编了《克井镇总体规划》和《克井镇消防总体规划》,完善镇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7000 余万元,新建商贸楼1659 间,对北辰路、济阳路进行了拓宽改造、亮化美化绿化;投资350 万元,分两期建成了北辰文化广场,并完善配套了各项设施;建成3 座垃圾中转站和公厕。

2008 年,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克井组团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编制了《克井组团(克井镇)总体规划(20072020)》,并顺利通过评审,各专项详规陆续进入规划编制阶段。

(三)围绕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城镇人气。交通道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渐为镇区的发展集聚了人气。人口的不断集中,以及传统资源的挖潜,使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被提上日程。2008年,我镇启动了新型社区项目,其中任庄社区完成投资1000 万元,进行10 栋楼主体的施工;总投资2000 万元的克井村住宅小区一期工程竣工;总投资4000 万元的中晟商贸苑项目,基本完成了一期5 栋楼的主体工程,建成后将全部实现太阳能集中供应热水,并成为我镇的商业第一街。

2010 年,不断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了克井花园二期、圪针庄社区和寨河苑移民社区建设,增加镇区人口,集聚发展人气、商气。

2011 9 28 日,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在省九次党代会开幕之前正式出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始发挥其“一招带全局”的关键性作用,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型城镇化如火如茶的开展起来。依据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综合考虑人口集聚、产业支撑、生态宜居、地质地貌、自然景观、文化传承、历史沿革和人文特点,以及农民承受能力、生活习惯等因素,规划建设北辰社区、林海社区、燕川社区、沁水社区四个社区。其中北辰社区位于克井镇中心镇区,规划总占地640 亩,由怡山苑、怡水苑、怡馨苑、梅苑、盘溪苑、玉川花园等9 个住宅小区组成,总建筑面积约65 万平方米,集聚克井、佃头、原昌、任庄等14 个行政村。截至目前,怡山苑2012 年年底前全部入住;怡水苑35 栋住宅楼全部建成;怡馨苑ABC座已建成投用;盘溪苑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一)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是以开展“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户、信用村、诚实守信户创建活动,在全镇营造出了良好的诚信氛围。二是在全镇所有行政村建成农村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中心,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很好的阵地。三成立镇文联和各种文艺协会,培养了批专业文艺队伍,通过农村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广场等诸多形式的文化生活,经常性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二)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镇党委、政府以百村富民工程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为契机,确立了“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确保效果”的工作思路,列支专项资金,加大奖补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共投资近3 亿元,硬化道路100 万平方米,美化墙体19 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000 盏,全镇50 个行政村环卫设施基本齐全,环卫队伍全部建立,达250 余人,基本上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辖区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

(三)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坚持每年实施“十项为民办实事”工程,着力解决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医、食、住、行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设立文明和谐奖,拿出专项资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对群众给予补助,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济源市克井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