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数十载女娲故里展新姿
春华秋实数十载女娲故里展新姿
--邵原镇发展历程
邵原镇位于济源市西部山区,辖50 个行政村,69 个党支部,337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有回汉居民4.2 万人,其中党员1472人。是全市区域面积最大的镇,也是山区人口最多的镇。东距市区50 余公里,西距山西省垣曲县60余公里,南临洛阳新安县,北接山西阳城横河乡,济邵高速、312 省道、邵吉线等重要交通线路通过境内,交通十分便利。
上世纪80 年代,邵原率先在全市撤乡建镇,1990 年被河南省建设厅授予“中州名镇”称号。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邵原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荣获了“中国女娲神话之乡”、“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河南省国土绿化模范乡镇”、“河南省文化工作先进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奋进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邵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基本实现了贫穷到富裕、落后到进步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邵原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1978 年,经济发展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在“大办五小”高潮的影响下,邵原机械厂等企业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艰难诞生,乡镇工业有了发展。但是农业还相对落后,温饱问题还长期得不到解决,交通条件也比较差,邮电通讯不便,信息闭塞,人民生活长时期得不到改善。
1980 年到199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开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重大成效。以国家企业改制政策为契机,积极推进镇域集体经济改革,顺利完成了种子站、邵原机械厂、建材厂、皮革厂、邵原焦化厂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1998 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14元,是1991 年的3.24倍。
1998 年我市省直管以来,为邵原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量倾斜,邵原镇在工业、农业、城镇等方面的思路和规划也更加明晰,提出了把邵原打造成“工贸重镇、文化名镇”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要理论的指导下,邵原镇提出并实施了“工业强镇、农业富镇、旅游兴镇、文化立镇”四大战略。工业上形成了以年产原煤45 万吨、机焦20万吨为主体,化工、建材、冶炼、煤气循环利用、农副产品加工等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了东部制种、北部鲜果、中西部烟草、南部沿黄薄皮核桃四个万亩产业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豫晋312 省道和济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乡级道路连村成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镇区“五横五纵”的城镇框架已经形成,现代城镇的形象初步显现。镇区吃住行游、金融、物流等功能完善,水电路医学、邮政、通讯、有线电视等设施齐全;实施了百村富民工程、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干道沿线村整治等农村“五化”、“五有”工程,辖区各村面貌焕然一新。旅游事业快速崛起,小沟背、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小有名气,旅游业将成为邵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获得了“中国女娲神话之乡”和“河南省文明村镇”等称号,电视剧《王屋山下的传说》在邵原成功拍摄;加快合校并点步伐,现拥有小学8 所、中学2 所、职业高中1 所,实现了义务教育全覆盖。这一时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邵原经济增长快、运行质量高、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增强的时期,也是群众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阶段。
可喜的成就
30 多年来,邵原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历了不懈的追求、摸索甚至失误的磨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邵原人民发扬“不怕困难、追求和谐、善于创新、富于创造”的女娲精神,创造了邵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与辉煌。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05 年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50 万元,2012 年达到1660.2万元,是1996 年的4.13 倍,年均递增25.8%;2012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71元,是1996 年的5.72 倍,年均递增35.7%;201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497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617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完成4568 万元,招商引资完成30800 万元,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二、工业经济
邵原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建设- 改制-- 重建的过程。由于邵原地处深山区,上世纪70 年代以前,邵原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后来在“五小工业”的影响下,邵原陆续开工建设了邵原钢铁厂、机械厂、皮革厂、化工厂等一批集体企业,在建厂初期及其一段时间内,这批企业为邵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产业政策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五小企业”逐步被改制淘汰,继而出现了以“煤炭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进入上世纪90 年代以后,又陆续开工建设了邵原焦化一厂、二厂两个焦化企业,但期间受国家煤矿政策的调控和企业产权的变更,煤焦产业又经过了改制和重组,形成了目前的鼎新煤矿、福源焦化、财源煤矿3 个煤矿和邵原焦化厂、光明焦化厂2 个焦化企业。后因国家政策调整,不允许小规模焦化厂继续生产,两个企业分别于2009 年9 月和2010 年11 月被关停。2012 年,全镇规模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2688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885 万元,工业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2982万元。
2000 年以来,邵原镇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完善工作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更新招商理念,优化招商环境等措施,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和较好的工业基础,认真筛选、储备了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多次组团参加郑洽会、厦洽会和中外客商看济源等大型招商活动,柳江畜禽养殖、弘鑫电子、赛孚陶瓷、华源成套电器、万科阻燃、众友新材料、资新电子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邵原,先后引进招商项目30 余个,资金近20 余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5 个,亿元以上项目8 个。项目的引进和投产运营,不仅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优化了产业结构,更激活了邵原的工业经济,为邵原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三、“三农”工作有序推进
(一)现代农业初步形成
1、产业结构更为优化。1978 年以前,邵原农作物种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辅以烟草、花生、红薯、小米、芝麻等杂粮,养殖业是家庭式的分散性养殖。之后,邵原按照当时的地方政策,规模发展过红果、苹果、小尾寒羊等,但终因受市场、管理、销售渠道等影响而失败。经过近几十年的摸索和发展,1998年以后,邵原镇农业生产初步形成了以烟草、林果、养殖、制种四大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目前已形成了以中西部为主的万亩烟草、以北部和南部沿黄为主的万亩林果(苹果、薄皮核桃)、以东部为主的万亩制种产业带,以规模厂区养殖为主的养猪、养牛、养鸡等养殖业的发展。其中邵原烟草业连年稳居全市烟草业“半壁江山”,2012 年,烟草产值达到1852 万元,“邵原苹果”品牌逐步走出济源、走向全省。
2、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了9 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 个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和认证,认证绿色食品5 个,有机食品1 个;建成了烟草、林果、养猪等18 个标准化示范区,其中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 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4 个;注册成立了烟草、沼气、养殖等45 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广农机作业,由改革开放前的人挑牛拉到90 年代的半机械化再到进入新世纪以后的机械化操作,农机化作业率达到了70%以上。
(二)农村面貌明显改观
1978 年以前,农村群众居住的多数是窑洞,甚至人畜混住的情况较多;改革开放后,农村建起了土房,少数是砖瓦房;进入2000 年,尤其是近两年,随着我市被确定为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我市陆续出台了加快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百村富民工程、“双二十”活动、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等。邵原镇农村从“五化”达标到“五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村道路平坦顺畅,新楼房一栋接着一栋,房前屋后植树种花,清洁干净,中心游园随处可见,村村有文化大院、标准化卫生所、超市、宽带、电话等,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建国初期的一段时间内,农民生活极为困苦,经常忍饥挨饿;改革开放后,群众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衣食住行有了较大改善,自行车、电视、洗衣机等逐渐进入家庭;2002 年农业税取消后,农民终于摆脱了“皇粮国税”的束缚,并享受着各种惠农支农政策,良种补贴、种粮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母猪补贴等补贴资金,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扶贫开发项目、沼气池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奖补资金,均按相关规定,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民通过打工、经商等,生活逐渐富裕起来,轿车、电脑等奢侈品也走进了农民家中。同时,兼顾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全面落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放了低保金和五保供养金、优抚资金等,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一)农业基础设施更渐完善
1、鳌背山水库。1976 年至1983 年,为改善全镇灌溉条件,邵原人民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开工建设了鳌背山水库,修筑了东西干渠渡槽,解决了沿线43个村、近3 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至今这一水库仍发挥着抗旱和饮水的重要功能,2009 年投资1000余万元对该水库进行了加固和加高,库容进一步加大。
2、布袋沟水库。2000 年至2004 年,为解决邵原4 万群众以及牲畜的饮水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投资1700 万元开工建设了布袋沟供水工程。布袋沟供水工程的完工,使邵原人民用上了自来水,从此告别了吃水肩挑车拉的历史。
3、其它水利工程。2001年至2005 年共开工建设或修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3个,总投资达2200余万元,其中大型工程2个,小型工程17 处,人畜饮水工程15处,节水灌溉9 处。
4、土地整理开发。加大空心村治理和土地整理开发,新增耕地8000 余亩。
(二)地方道路建设突飞猛进
邵原镇地方道路建设起步于2002 年,目前水泥(柏油) 路总里程达到390 余公里。2005 年至2006 年,共投资5000 余万元,实施地方道路建设40 余条150 余公里,解决了近4 万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基本实现了“村村通”。2007 年,转入“组组通”建设阶段,截止2012 年底90%以上的村可实现“组组通”的目标。2005 年至2008年,济邵高速建成通车。
(三)农村电网改造全线贯通
采取农民集一点、向上争一点、政府出一点的办法,投资1600 多万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任务,使邵原群众告别了不通电的历史。如今,随着国家对农村电力的重视,2009 年开始了对农村电网的新一轮改造,农村电网改造稳步实施,35千伏变电站建成运行。
五、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1998 年以前邵原镇区由纵穿镇区东西的两条街道组成。我市省直管以来,邵原镇审时度势,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的原则,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与省建设厅村镇中心协作,完成了小城镇规划修编工作。
(一)拉大城镇框架
投资8000 余万元,开工建设了邵州大道、水厂路、太行路和龙山路等工程,镇区“五横五纵”的城镇框架已经形成,现代城镇的形象初步显现。镇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人口1.82 万余人。
(二)完善城镇功能
镇区通讯、邮政、有线电视等设施完备,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等服务设施到位。2005 年来先后投资16000 余万元,拆除政府旧办公楼、影剧院、招待所等危旧建筑2500 余间,改造、改建内大街、南大街等城镇设施12 项,新建镇标广场、泰和钟楼、泰山岭游园、镇区供气、隆鑫假日酒店以及邵原村商住楼等城建项目42 个,开发了龙山花园、龙泉花园、寨上人家等新一批新型社区,开工建设了中心汽车站、中心卫生院、中心幼儿园、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社会公益项目,使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城镇品位明显提升,实现了城建水平的大跨越。
(三)加强城镇管理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镇区保洁和城管队伍从无到有,从有到规范;实施镇区“五化”达标,镇区环境明显改观,对外形象明显优化,2008年、2009 年先后获得了“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称号。
六、文化工作有声有色
坚持“文化立镇”战略,邵原镇借助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人文优势,确立了“突出女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开发旅游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文化名镇,实现了我市文化产业领域的一枝独秀。
(一)突出女娲文化
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亲临邵原实地考察,数次赴省赴京汇报工作。经过不懈努力,2006 年9 月18 日中国民协正式命名邵原镇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邵原创世神话群”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邵原神话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保护历史文化
邵原镇裴李岗文化遗址、秦家大院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深入挖掘历史资源,编写《解读邵原》乡土教材6000 余册。
(三)弘扬红色文化
投入160 万元,建成北寨晋豫边革命纪念馆,出版印制《晋豫边革命纪念馆图集》6000 余册。加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少年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四)开发旅游文化
对女娲神话核心区小沟背景区,大力进行开发保护,并赋予山水景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极争取到了景区资格认定,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齐步发展。
(五)活跃群众文化
每年举办群众性大型文艺演出活动3 次以上,建成高标准的镇级综合文化站1 个、示范性村级文化大院17 个,先后获得了“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文化工作先进乡镇”、“河南省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村镇”、“河南省示范性综合文化站”、“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等荣誉称号。
七、旅游开发卓有成效
2000 年以来,邵原镇的旅游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邵原镇旅游业以小沟背景区建设为开端,先后投资3200 余万元,实施了景区道路、景点设置、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了景区资格认定,开通了市区至小沟背景区的公交线路;2007 年,电视剧《王屋山下的传说》在景区成功拍摄,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接待量逐年增加,2009 年已达6万余人次以上;景区内人文景观丰富,山高林茂,谷幽水清,集雄、奇、秀、险于一身,开发价值颇高。北部原始森林,山高林茂,谷幽水清,南部唐山湖水域广阔,岛屿林立,开发价值颇高。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前,邵原文盲率高达8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兴办了一大批学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新建小学50 所,做到每村一所,初中4所,同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得到发展,全镇由2003 年的4 所中学、9 所中心小学、8 所成建制小学、25 个教学点合并为目前的2 所中学和8 所中心小学。开展贫困助学活动,开设了“豫光春蕾班”、“济文春蕾班”、“中方春蕾班”等,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使山区因经济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儿童重返课堂。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事业等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2000 年以来,先后投资600 余万元,新建镇卫生院病房楼和门诊楼;改造完成50 个村的标准化卫生所建设。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群众年参保率不断提高,2008 年达到95%以上;医疗条件大幅改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增强,胜利度过2003 年“非典”难关。现在新的中心卫生院已经开工建设,届时将能容纳更多人就医,医疗设施将更加完备,就医条件将会升上一个新的台阶。妇幼保健水平大大提高,与1978 年相比,全省孕产妇、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获得了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开展养老敬老活动。新建镇敬老院,实行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25%;向90 岁以上老人发放敬老补助金万余元,成立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成功的启迪
改革开放以来,邵原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揭示出,邵原要实现沿边“工贸重镇、文化名镇”的奋斗目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四种观念”,坚持“四个不动摇”: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面对多变的市场经济及自然灾害和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邵原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第一要务统一全镇上下思想,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保持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发展的目标不改变,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只要咬住发展不放松,不畏困难、自我加压、聚力突破,就一定能够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为民谋福不动摇。面对农村税费改革、移民安置、企业改制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邵原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正是由于心系群众、真情为民,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形成了全镇干群同心同力创大业的良好局面。
———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面对政策紧、矛盾多、难大等新情况,邵原适时调整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事实表明,前进中的问题必须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必须用创新的方式克服,这是把握发展先机、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牢固树立重在落实的观念,坚持狠抓落实不动摇。工作贵在落实。面对日益繁重的发展任务,邵原坚持全面工作抓统筹,单项工作抓推进,重点工作抓突破,把主要精力放在狠抓落实、加快发展上,切实加强政府作为。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抓落实,才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奋进中的邵原已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受多种因素影响,邵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从全市来说还不靠前,经济增长的方式依然落后,深层次矛盾制约依然突出,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体制机制还存在诸多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等,预示着邵原未来前进的道路绝非坦途,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相信,有科学发展观的引导,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镇四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邵原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济源市邵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