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研究—以济源为例
摘要:红色资源是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在党史教育中融入红色资源,能增强创新型、直观性,促进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文章以济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及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过程中红色资源的作用为切入点,分析影响、剖析问题、提出建议,助推红色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以学习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注入力量。
关键词:红色资源;党史教育;路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增强党性教育实效,抓好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红色资源是记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留下的各种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文献,产生的英雄模范群体或个人的精神,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文化瑰宝。红色资源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依托红色资源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调研概况
济源是豫西北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极为丰富厚重。土地革命时期,济源共产党人组织开展学运、农运和抗日反蒋运动,发动了著名的黄背坪起义和沁济暴动,进行红军武装割据、建立北方苏区的尝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一庙(中共济源县委办公旧址济渎庙)、一碑(中共韩彦特支纪念碑)、两寺(济源特支重建地延庆寺和济源县委重建地大明寺)、两山(黄背坪起义旧址黄背坪和沁济暴动原大寨旧址)为主体的红色文化资源。
抗日战争时期,济源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度成为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在一山(王屋山抗日根据地)、一河(大河里抗日根据地)、两联(杜八联抗日根据地、砚仙联抗日游击区)等区域内,形成了以邵原为中心的晋豫边红色文化、以坡头为中心的杜八联红色文化、以五龙口为中心的大河里红色文化和以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水洪池办公旧址、朱德出太行小道等为代表的南太行红色文化。
解放战争期间,济源人民开展清理匪患、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民主建政和大生产运动,平息红枪会暴乱,全力支援战略进攻,成为太岳部队南下中原的前进基地和可靠后方。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平息红枪会暴乱和以长江支队济源干部南下为主体的红色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济源人民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和愚公移山精神,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济源红色文化进一步发展。其中,实施蟒河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引沁济蟒工程,形成了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坚持不懈发展工业、推进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了以创先争优为特色的红色文化。
根据济源红色资源现状,我们设计了一个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问卷,发放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0份。
表1: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调研问卷
题型 | 选项 | 百分比 |
您是否了解红色资源的内涵 | 非常了解 | 10% |
了解 | 45% | |
不了解 | 45% | |
您所在的单位主要是通过哪种方式组织学习党史(多选) | 发放书籍杂志 | 96% |
组织党课培训 | 25% | |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 85% | |
您认为有必要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吗 | 非常有必要 | 73% |
有必要 | 22% | |
没有必要 | 5% | |
您主要是通过哪种途径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 | 红色图书 | 15% |
红色影视 | 50% | |
红色资源 | 35% | |
您认为依托红色资源对加强党史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是 | 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红色设施 | 55% |
红色文章、歌曲等非物质红色资源 | 45% |
在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了解红色资源内涵的占比55%,各单位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和发放党史学习书籍是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举措,认为有必要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占比95%,通过红色资源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占比35%,认为依托红色资源对加强党史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红色设施占比55%,红色文章、歌曲等非物质红色资源占比45%。
表2: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接待参观学习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次
名称 | 2021年 | 2022年 | 备注 |
杜八联革命纪念馆 | 100000 | 10000 | |
留庄英雄民兵营 | 60000 | 10000 | |
晋豫边革命纪念馆 | 90000 | 20000 | |
朱德出太行纪念馆 | 70000 | 20000 | |
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 | 120000 | 30000 |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以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为代表的红色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总参观人数超49万人次,2022年受疫情防控的影响,参观人数降幅明显,达9万人次。
二、依托红色资源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取得的成效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济源示范区积极利用好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发挥英雄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时间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红色资源助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红色资源是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组织党员到红色遗存面前,能让广大党员回顾历史事件、学习革命人物、感悟革命精神。在党史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教育,都能让党员干部始终在红色印象中激发正能量。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与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愚公移山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理论研讨会,把愚公移山精神研究和党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交流红色文化、挖掘时代内涵、传承红色基因,让愚公移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组织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讲党史、强党志”微党课评比活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线上线下受众超过5万人次。积极发挥公交车流动性强、贴近群众的特点,打造以“中国红”为主基调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车厢,让广大群众在日常出行中也能感受到红色力量。
红色资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模式创新。红色资源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各类学习载体,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依托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示范区创新开展了“守护英烈·认亲祭扫——让烈士不再孤单”活动,学校、企业、机关单位的爱心人士与447名长期无人祭奠的烈士和无名烈士结对“认亲”,让长年无人祭扫的烈士不再孤单。原创红色现代豫剧《河清渡》,通过虚实结合的艺术形式和沉浸感十足的舞台布景,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接受了红色教育和革命精神洗礼。
红色资源巩固党史教育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红色资源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史教育中融入红色资源,能增强创新性、直观性,提升教育效果。示范区各级党组织和部门围绕清明、五四、七一、国庆、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优良传统”等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少年更多地了解党史、更深地热爱党史、更好地传承党史,立志继承光大优良革命传统,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三、依托红色资源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问题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济源示范区积极利用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留庄英雄民兵营、朱德出太行小道等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不充分。通过查阅党史书籍和有关济源文物资料及现场查看,共梳理出有史料可查的红色文化资源44项、革命英烈事迹及墓碑10项。总体来看,示范区红色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整体规范不科学不系统的问题,部分革命遗址状况堪忧,保护开发机制运行不够顺畅。如位于延庆寺舍利塔内的中共济源特支旧址,系1930年8月下旬中共洛阳中心县委组织委员李锡珍在此秘密召开党员会议,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指示,宣布重建中共济源县委之地,没有通过设立标志等方式有效利用红色资源。玉泉街道办事处紧邻市高级中学的党继新烈士墓园,场地狭小,缺乏必要的瞻仰和教育场所,且无明显标识,墓碑字迹模糊,墓园地面黄土裸露,缺少绿化。与此同时,经费保障力度不足问题凸显,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缺乏专门经费保障,致使大量需要修缮的市保文物得不到及时修缮。
二是宣传推介同质化。济源的红色资源具有数量大、分布广、层次高、内涵丰富的特点,从西北山区的晋豫边,到黄河沿岸的杜八联,再到沁河北的大河里,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几乎各个镇办、各个时代都留下有可歌可泣的红色资源。但在宣传推介方面存在同质化问题。目前,示范区主要通过红色图书、红色展览馆进行宣传和推介,形式与内容比较传统和单一,可接受程度不是很高。
三是红色资源赋能党史学习教育缺乏力度。主要表现在对红色资源研究阐释不到位,除了以立法的形式设立“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每年开展活动以外,对于其他的红色文化资源缺少研究阐释。红色教育基地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不好。红色教育魅力彰显不充分,党史学习教育没有与实际情况、工作岗位紧密结合,效果不够明显。
四、红色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以学习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注入力量。
(一)加强保护,赓续红色血脉。红色资源不可重生,也不可再生。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无数英勇的济源人民在党旗的指引下,不畏强暴,奋起抗争,救亡图存,在济源大地上,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例如黄背坪起义、沁济暴动、抗日苏区杜八联等。为纪念这些革命历史事件、传承革命精神,济源先后建立了留庄英雄民兵营、杜八联革命纪念馆、晋豫边革命纪念馆等,这些都是党史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充分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为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及广大青少年学习党的历史、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直观的平台。要加大经费投入,设立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专项资金,及时对损坏的文物进行修缮,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研究阐释工作,有效整合社科、党史和方志、高校等各方的研究力量和资源,将分散的研究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系统全面的红色资源研究队伍,促进研究阐释不断提质升级,以理论研究成果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党史学习教育。
(二)坚持创新,提升学习质效。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时代变化、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发展。在学习教育目的上,要坚持以史为鉴资政育人,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突出百年党史蕴藏其中的核心内容,注重党史正面教育。在学习教育内容上,要突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围绕“一突出两跟进”,进一步深化党史研究和编研工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基本的权威教材;积极推动建立展陈内容审查机制,运用正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学习教育方法上,要注重因地制宜创新作为,积极推进“四史”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精神滋养。在推进学习教育深入基层上,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不断拓展党史研究的新领域,使党史工作从狭隘的史料研究中解脱出来,重点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使资政育人作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要努力探求将丰富的党史资料转化为资源优势的途径,通过不断深入的挖掘、整理、研究,编纂出不同题材、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党史精品书籍,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要把红色资源与红色故事、红色文艺等有机融合,促进党史学习教育与党史惠民相结合,创作主题鲜明、乡土风味浓郁的文化节目,通过文艺下乡的方式,将“红色种子”根植于广大群众心间,以“文艺+”形式,从不同文化视角回顾党的光辉历程,书写讴歌新时代,让党史学习教育走进农村、走进群众。
(三)扩大宣传,形成教育合力。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环境下,互联网成了最有效的宣传平台,尤其是在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方面,网络有着其他媒介难以企及的优越性。要主动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新需要,发挥好网站、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实施党史知识上网工程,将中央和省、市的重要党史知识,尤其是本地党组织发展历程、重大史实、重要革命历史遗址、纪念地、重要党史书籍等传输到网络上,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和了解党史开启一个新的窗口,扩大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方便快捷、图文并茂、实时交互的特点,将党史教育的范围从课堂、期刊等拓展到“两微一端”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积极发声,定时、定向推送本地特色红色资源故事,抢占党史教育的新阵地和制高点,增强党史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要主动联系沟通,把党史遗址遗迹及纪念场馆纳入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挖掘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参观游览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党史知识,接受红色教育,净化思想心灵,增强爱党爱国情感。要加强对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面上的宣传引导,策划编辑播发一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党史宣传内容,大张旗鼓的宣传党的光辉历史、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努力在人民群众中营造学习党史知识、了解党的历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凝聚干事创业、开拓创新的强大合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