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号子

来源:
时间:2017-05-10 16:2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黄河号子”,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是体现民族精神最直接的艺术形式。初心不忘,情怀不改,经长达数年的认真筹备、心血凝聚,济源市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组委会于2017年4月22日,在济源市大峪湾旷世推出:豫西北首场山水实景演出——《沧桑大峪湾》黄河号子船夫拉纤实景演出!

  《沧桑大峪湾》必将有如一阵春雷,回响在春日山谷之间,逐风激浪,让世界听到:这来自中原大河之畔的华夏族裔膺腑吼声!铭记中华之魂,复兴传统文化,传承民间绝唱,留住我们的根!诚邀所有炎黄儿女前来体验凭古!


 

【地点】大峪镇官帽山大峪湾(甘泉寺水域)


  大峪镇据守黄河中游峡谷最后出山口,自大峪沿黄河而上,谷深峡险、水流湍急。在唐朝时,大峪镇所在的柏崖仓便是黄河沿岸枢纽大仓,负责首都长安的粮食漕运。

 

  大峪船工祖辈生活在黄河上,他们肩负所托、逆流而上、同舟共济、力挽狂澜,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实践中,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船工号子以鼓舞力量,“嗨哟嗨哟”声亘古嘹亮,横空出世,历代响彻在大峪山涧。


  为了大力弘扬厚重的优秀历史文化,挖掘放大雄浑壮美的黄河号子,再现那已经消泯在历史尘烟中的大河之声,济源市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组委会克服重重困难,遍寻当年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岸边的黄河号子传承人。


黄河漕运大粮仓——大峪柏崖仓

    黄河号子起源于黄河漕运纤夫工作时的呐喊号子,柏崖仓是唐朝时的黄河漕运枢纽大仓,柏崖仓史载位于今河南济源市西南五十里(黄河故道河清县西三里)的大峪镇桥沟“柏崖底”,东魏侯景曾于此筑城,名曰柏崖城。


 

  在隋末(619年,唐武德二年),王世充以怀州侨治于此,唐咸亨四年(673年),置柏崖仓,储粮二十万石(一石120斤,二十万石即12000吨),将江南大米等粮食通过黄河水路转运至长安,开元十年(722年)暂废,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复置。虽然柏崖仓在元和十年(815年)为淄青李师道焚毁,但黄河漕运路线打通,黄河上商船日渐增多,黄河在豫晋峡谷间逆流而上,水急湍流,河触山礁而返,漩涡众多,必须依靠山民作为船夫拉纤,一千余年来,近百代纤夫代复一代在岸上拉纤谋生计,在年复一年无论寒暑枯燥辛苦的工作中,纤夫们探索出随着步伐节奏疏胸中积气,吼山以鼓舞干劲,黄河号子由此而生!

 

史料原籍

  《唐志》:武德二年,于济源西南柏崖城置怀州,四年,移治野王,是也。咸亨四年,置敖仓于此,曰柏崖仓,容二十万石。开元十年废,二十二年复置。元和十年,淄青帅李师道遣盗焚柏崖仓。

 

  《资治通鉴》唐纪第三十卷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封裴耀卿为江淮、河南转运使,于河口置输场。八月,壬寅,于输场东置河阴仓,西置柏崖仓,三门东置集津仓,西置盐仓;凿漕渠十八里,以避三门之险。古车陆先是,舟运江、淮之米至东都含嘉仓,僦车陆运,三百里至陕,率两斛用十钱。耀卿令江、淮舟运悉输河阴仓,更用河舟运至含嘉仓及太原仓,自太原仓入渭输关中,凡三岁,运米七百万斛,省僦车钱三十万缗。或说耀卿献所省钱,耀卿曰:“此公家赢缩之利耳,奈何以之市宠乎!”悉奏以为市籴钱。


  张现,66岁,籍贯大峪镇洛峪村,是一名黄河号子的传承人,他自小在黄河边听着祖祖辈辈们的号子声长大,自己在青年时也做过纤夫,对黄河号子有着特殊的感情,当听说故乡正在挖掘雄浑壮美的黄河号子文化,再现那已经消泯在历史尘烟中的声音,他积极奔走,遍寻当年曾在黄河岸边一起拉纤喊号子的13位船工老伙计,日夜加班排练!

  他说:黄河听不到号子几十年了,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走了,就真的断了!趁我们这些老头儿还健在,要把这传承了数千年的嗓音吼出来!传下去!这是我们的夙愿!如能让黄河号子重新唱响传承下去,此生无憾!


  济源市作协主席葛道吉说:黄河号子是华夏民族优秀的特色文化,千万不能让黄河号子像嵇康的《广陵散》一样成了历史绝唱,这台实景演出意义很深远,必将成为黄河两岸的新景观!在济源市本地传统文化复兴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里程碑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诗篇,到民族危亡岁月的《黄河大合唱》,黄河与长江长城一起驻守,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哺育炎黄儿女前行,凝聚起炎黄儿女的民族精神。



  本次祈福大典仪式有恭颂祈福颂文、上香、敬献花篮、全体共拜、放生等五部分组成。可以充分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壮气势。祈福盛典带给黄河儿女的,将是一场伟大而自豪的精神盛宴和旅游盛宴!





《沧桑大峪湾》

将黄河号子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助推大河之畔民俗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李保国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