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历史上的状元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重要手段。科举制度始于隋代,止于清代,延续了1300多年。到唐代时,已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对考试科目、考试程序及考生资格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一般分为地方考试和朝廷考试两级。各地的读书人先在地方考试合格,方能参加朝廷这一级的考试。朝廷这一级的考试称为省试。省试第一名的叫“状元”。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此,“状元”历来就是当时及后代所关注,并成为各地各时期人才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
那么,地处中原,自古人杰地灵的济源,在长达1300年的科举史是否榜上有名呢?
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共产生了状元785人。史料上有名可考的状元有594人,籍贯为河南的状元共39名。这39名中,籍贯是济源的有2人。他们俩人均为唐代人,一个是裴俅,另一个是裴延鲁。巧合的是,两人还是叔侄关系。
裴俅,字冠识,生于公元(?)796年,死于公元856(?)年。裴俅的父亲裴肃,官至御史中丞、越州刺史兼浙东团练观察使。裴俅兄弟三人。长兄裴俦,官至江西观察使;次兄裴休,字公美,于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考中进士。历任节度使、礼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裴休升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相位五年。裴休为官廉洁,治理有方。他博学多才,书文俱佳。大家熟知的柳公权《玄秘塔碑》便是裴休撰文。裴俅年幼时,与长兄裴俦、次兄裴休苦读于济源别墅。唐朝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丙午科状元及第。虽然裴俅取状元后入士,官至谏议大夫,与次兄裴休俱享盛名,但后人评论裴氏三兄弟时说,“俅不如俦,俦不如休”。
裴延鲁,(831?-891?),字东礼,其父裴俦,裴俅是他的三叔。裴延鲁于咸通二年(861年)辛巳科状元及第。裴延鲁先任金部郎中,874年任浙西观察使,次年加左散骑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