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北宋时期的济源县令陈省华,在济源为官10年,勤政施仁,深得百姓拥戴,入朝为官后,其家寓居济源又30年;陈氏教子有方,三子相继得中进士,父子四人同朝辅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宦族奇观;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戏剧《陈母教子》取材于陈氏一门的故事,虽有虚构情节,但剧中所体现的不贪意外之财、不受百姓之礼、不以身贵而恭谨事亲、不以家富而侈费等思想,仍是现代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四令”一词引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为陈省华及其三个儿子所作的《四令祠堂记》。陈省华曾任济源县令,勤政施仁,体恤民意,深得济源百姓的爱戴,时人张庚曾作《陈秦国公善政录》记其事(陈省华谥号秦国公)。入京后为太子中允,官至左谏议大夫。陈家寓居济源期间,三个儿子就读于延庆寺(龙潭寺),相继中进士,长子陈尧叟、三子陈尧咨名列榜首,是为状元。父子四人同朝辅政,陈尧叟、陈尧佐均获宰相位。陈省华卒后追赐太师(官阶一品),故有陈氏一门“三进士”、“二状元”、“三宰相”之称,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官宦家族奇观。
陈氏一门在济源广有影响,但是陈省华为官济源的年代和政绩,清《济源县志》记载并不详;济源至今广为传颂的“一门四进士”之说,与史实也不符;特别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陈母教子》,虽然取材于陈氏一门的故事,但与史实已有很大不同。因此,本文意在考究一下陈氏为官和寓居济源的年代,并将关汉卿《陈母教子》中的故事情节与史料记载略作对照,以便读者对久仰其名的陈氏先贤增加一点了解。
有关陈氏的家世,《宋史》记载极为简略,只记其先祖为河朔人,高祖陈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中人”。河朔之地,古代泛指黄河以北一带。陈氏为何从黄河北迁至四川?据四川南充市政协的文史资料,陈省华的曾祖陈翔本为唐末书记官,后随禁军将领王建入川。王建入川后,羽翼日丰,打算自立称帝,陈翔因劝阻王建不要称帝,得罪了王建,被派作新井令(今四川阆中市)。王建于公元907年自立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陈省华生于四川阆中,入仕后初为西水县尉。乾德三年(965年),北宋灭蜀后,陈省华被任用为陕西陇城主簿(陇城在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主簿相当于县衙文书)。
陈省华任县令的经历,《宋史》记载有两地,一为陕西栎阳(今西安市北渭水北岸),一为山西楼烦(今娄烦县),但无济源。因此,陈省华任济源县令的年代只能从其他史料中查找推测。目前已知史料中,可证陈省华曾为济源县令的有如下几处:①清《济源县志·职官》:“县令陈省华,四川阆中人,太平兴国中任。县尉陈知素,济源令陈省华之曾孙,文惠公尧佐之孙。”②司马光《四令祠堂记》:“秦国公为济源令,县西龙潭有延庆佛舍,三子相与为学其中,既而接踵为将相,始大其家。”③江西德安县义门陈氏宗谱:陈省华20岁为四川西水尉,娶当地冯氏为妻;27岁任陇城主簿,后历任栎阳、娄烦、济源县令。
综合上述资料,可知陈省华出川后任县职的大致情况,但陈省华在济源任县令的年代并不明确,仍须从相关史料中查找佐证。
据《宋史·陈尧佐传》记载,陈省华次子陈尧佐宋端拱元年(988年)进士及第,时年26岁。端拱三年(990年,中国历史纪年表为淳化元年),长子陈尧叟进士及第,位列榜首,是为状元。陈尧叟中状元后,太宗诏见,见尧叟器宇轩昂,举止大方得体,回答垂询之事辞意畅达,十分喜爱,于是问:“此谁子?”在座大臣王沔回答:“陈省华子。”太宗随即诏陈省华入朝,封官太子中允。太子中允一职属朝廷门下省侍郎级官员,官阶虽为六品,但已属京官。据此可知,陈省华离任济源令的年代,应为端拱三年。《济源县志》记陈省华“太平兴国中任”,宋代用此年号共8年(976~983),如从“中”计起,应在公元980年前后。如此算来,陈省华在济源任县令的年代大致在980年~990年间,前后约10年时间(起始年代不确)。
陈省华离任济源后,其家并未迁出,仍在济源居住了很多年。可作此证的资料有宋真宗《赐陈尧叟谢病归济源》诗、宋真宗诏令陈尧叟出任河阳的诏书以及陈氏兄弟的相关诗文。但是,由于这些资料中涉及陈氏寓居济源的文字有异,从而引出了不同说法,还需作进一步探讨。
先读宋真宗《赐陈尧叟谢病归济源》:
文苑垂清誉,朝端仰盛才。
嘉猷毗万路,奇遇列三台。
勤职兴居爽,辞荣奏疏来。
畴咨登百揆,异数冠中台。
巨屏扬旌去,名藩昼锦回。
君臣相厚意,瞻望两徘徊。
关于宋真宗写此诗的年代,有人根据《宋史·陈尧佐传》中有祥符九年(1016年)陈尧叟因患足疾,上表以求避位,宋真宗因此诏令其“知河阳”并“赐诗为饯”的记载,认为古代河阳与孟州同为一地,济源又属孟州管辖,因此这首诗是宋真宗为送陈尧叟任河阳知州而写,甚至有诗集把这首诗的题目径直改为《赐陈尧叟谢病归河阳》。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这首诗所表达的完全是君主对宠臣的夸赞和惜别之情,并没有诏令臣子出任河阳的意思。与《宋史》内容相契合的,除了真宗《赐陈尧叟诏》中“省所上表以赴河阳”,“偶婴疾疢……乃莅陪京之镇”的记载外,还有陈尧叟二弟陈尧佐的两首题目很长的诗,下录诗题及其中一首:
三城侍郎寄示留题延庆寺二韵诗二章。顷岁予肄业于此,遗景尽在。幸会之迹,首唱之序详矣。谨依命攀和,但于首章增为四韵,盖浅陋之才,不觉辞费。因遣稚子赞善大夫通判邠州事学古,写于此牌,以永嘉赐。
清济园林接寺隅,水昏烟暝自成图。
当年棣鄂三冬学,今日鸰原万里途。
道契风云多感激,人非丰沛欠訏谟。
闻君又枉行春骑,应笑溪边旧截蒲。
这首诗清《济源县志》有收录,并在诗后注:“兄长相公出牧三城,真宗皇帝赐御诗宠行,龛写寺壁。”揣摩《宋史》、真宗诏书中的相关文字和陈尧佐诗,可以得知如下信息:陈尧叟因病上奏真宗,要求回乡养病;真宗不舍其才,又难舍其情,于是命其镇守河阳,并赐诗为其饯行;陈尧叟为感谢真宗知遇之恩,作两首二韵诗,写在济源延庆寺壁;陈尧佐因此步其兄韵也作诗两首,第一首为四韵(即上引诗)。除此之外,诗中表达的更多的是作者对龙潭延庆寺修习学业那一段时光的深深眷恋和对兄长出牧三城的勉励。
从以上资料可知,陈尧叟当年出任的“河阳”和“三城”实为一地,并不是指孟州。
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宋史》中的“河阳”与孟州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楚。孟州汉代称河阳县,但《宋史》中的“河阳”实指“河阳三城”。河阳三城是北魏时筑于黄河两岸及河中洲上的三座城,分别为北中城、中潬城、南城。三城连成一线,黄河两派流贯其间,是洛阳北面重要的水路防守关隘和军事重镇,朝廷派节度使管理。因当时三城位于河阳县境(位置大致在今济源市与孟州市交界处),故名河阳三城。唐宋时期,河阳县改称孟州,所辖之地包括今济源、孟州、温县及黄河南岸的汜水、广武两镇。宋代实行军事节度地方的管理体制,孟州归河阳三城节度,河阳三城的军费由孟州负担,两者互有关系,但并非一个体系。
那么,宋真宗《赐陈尧叟谢病归济源》写于何年呢?据《宋史》记载:“(尧叟)天禧初,病亟,召其子执笔,口占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肩舆至京师,卒,年五十七。废朝二日,赠侍中,谥曰文忠。”文中虽没有关于宋真宗再次赐诗饯行的记载,但陈尧叟有一首《赓上赐病归韵》,是为和真宗《赐陈尧叟谢病归济源》而作。和诗如下:
寅会丁昌运,訏谟愧琐才。
微功酬帝造,迈纪处公台。
辞位囊封上,逾涯宠数来。
藩维分圣寄,涕泗远丹台。
旌仰宸章降,隆弥睿眷回。
载赓诚寡和,望阙几徘徊。
这首诗不仅与宋真宗诗韵尾用字相同,而且意境契合,可证这两首君臣和诗均应作于天禧元年。至于祥符九年宋真宗“赐诗为饯”之诗,可能已遗失不存了。
陈尧叟公元1017年诏准“归济源”,并未真正回到济源颐养天年,而是很快就在京城病逝了。
从以上宋真宗和陈氏兄弟的诗文来看,陈家自太平兴国年间寓居济源,前后约有40年之久。
陈省华在济源任县令10年,父子四人入朝为官后,其家又在济源寓居数十年,这在济源的古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例。按照宋代地方官任职规制,每三年一易,任满即走,陈省华何以在济源多年连任?《陈秦国公善政录》列其善政有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为:“(陈省华)下车之时,亲邱民隐;示天网之疏阔,布王泽之深厚;好讼之俗,相率而从善;舞文之吏,不劝而知耻。未几,公闻太夫人忧,亟解授印,民结状以愿留,上敷诏赐允。”一个封建社会的县令,能够如此体察民情民意,率先垂范,母亡依制应辞官守孝,百姓竟联名上书朝廷以求留任,足见其在济源深得民心,实属难能可贵!
陈省华在济源任县令,政绩家声俱佳,百姓口口相传,虽历千年,至今仍广有影响,仍是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历史话题之一。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表现为陈家教子有方三子相继夺魁的故事,并把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陈母教子》中的情节当成了陈家的真实故事,于是就有了“陈门四状元”、“陈门四进士”等说法。其实,《陈母教子》的基本素材虽然取自陈氏一门,但与史实已有很大不同。
戏曲《陈母教子》紧紧围绕“陈母”这一主角形象,以“埋金”、“逐子”、“招婿”、“杖责”等为主要故事情节,宣扬了陈母“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的家庭教育思想。全剧共四折,基本故事梗概如下:
陈母冯氏生三儿一女,长子陈良咨,次子陈良叟,三子陈良佐,小女陈梅英。一天,陈母忽听门外有吵闹之声,出门询问,方知是给自家修盖“状元堂”的杂工从地下挖出一窖金银。面对意外之财,陈母不加思考,就要把金银再埋入地下。孩子们不解母意,认为这是天赐钱财,理应自得。陈母以伯温教子的故事告诫儿女:“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于是儿女们悉遵母命,将金银又埋入地下。自此,陈母夜夜烧香求愿,“不求金玉重重贵,只愿儿孙个个贤”。待三个儿子日夜功读学业渐长,陈母就让三个儿子按排行次序,先后进京赶考,老大老二相继得中状元,惟有老三因骄傲自大,第三年进京赶考,只得了个探花。可是巧遇报登科的官差报错了家门,把新科状元王拱辰领到了陈家门口。待陈母弄清了原委,喜怒交加,遂把王招为家婿,同时杖责老三陈良佐。次年,陈母生辰,举家为陈母祝寿,但陈母不准良佐入筵席,而是让他下厨房烧火剥葱。经过陈母的杖责和羞辱激励,陈良佐从此刻苦攻读,终于夺得状元之名。可陈良佐在衣锦还乡的路上接受了乡间父老送的一段孩儿锦,到家后送给母亲做衣服,想以此获得母亲欢心,不想陈母因他“未曾为官,先受民财”,再次杖责,直打得他“金鱼坠地”(金鱼指宋代朝官佩戴的鱼形袋,饰以金银)。在这母子矛盾难解难分之时,忽报当朝宰相寇莱公来访,于是陈母让三子一婿四状元抬轿送去见寇莱公。寇莱公称赞陈家“母贤子孝,训子有纲纪之威权,居家有冰霜之直政”,当面宣读圣旨,封陈母贤德夫人,三子一婿各封官位。
从剧情来看,《陈母教子》无疑是取材于陈氏一门,剧中人物多有其人:陈母冯氏与《宋史》中陈省华夫人姓氏相同;寇莱公是与陈氏同时代的宰相;招为陈家婿的王拱辰也是宋真宗时的状元,其外孙女即为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陈氏三子姓名和排行虽有所改变,但有明显的相因关系。至于剧中的“埋金”、“杖责”等情节,虽属于作者的创作构想,也具有史料和传说故事的影子。如《宋史·陈尧佐传》中就有如下记载:“母冯氏,性严。尧叟事亲孝谨,怡声侍侧,不敢以贵自处。家本富,禄赐且厚,冯氏不许诸子事华侈。景德中,尧叟掌枢机,弟尧佐直史馆,尧咨知制诰,与省华同在北省,诸孙任官者十数人,宗亲登科者又数人,荣盛无比。宾客至,尧叟兄弟侍立省华侧,客不自安,多引去。”再如时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从这些史料可知,陈氏治家的确极为严谨,只是到了关汉卿笔下,故事情节有所变化而已。至于剧中的状元王拱辰招婿陈家的情节,则完全是作者出于创作需要虚构出来的,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
关汉卿《陈母教子》所宣扬的是中国传统的功名仕进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一种落后和庸俗的观念,已经不值得倡导。但是,剧中所体现的不贪图意外钱财、不收受百姓财物、不以身贵而恭谨事亲、不以家富而侈费等思想,都是永恒的民族美德,仍是现代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