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休与佛教

来源:
时间:2015-12-03 01:58
提要:裴休是佛教禅宗第六代宗师。其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黄檗禅学,并记录整理了《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和《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经典。裴休在江南为官时,唐武宗发动空前绝后的灭佛运动,拆毁寺院4600所,强迫26万僧尼还俗。但是裴休不惧政治强势,精研佛学,一以贯之,充分表现出其佛教信仰的坚定性。
 裴休(797~870年)是唐代孟州济源人,字公美。唐大中年间曾以兵部侍郎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位),锐意革除弊政,制止方镇横赋,是晚唐少有的政治家之一。其诗书皆精,《全唐诗》录其诗两首;书法有《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传世,柳公权篆额,是书法史上的名品。然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而言,其佛学造诣更为显要。
 裴休出身官宦之家,家世奉佛。其父裴肃曾任越州观察使,《大藏经·景德传灯录》载其父在任期间,“重建兴龙寺大佛殿,自撰碑铭”。由此可见裴休的佛教信仰与其家庭熏陶有必然的联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佛教对一般官僚士大夫家庭生活的深刻影响。《旧唐书·裴休传》载裴休中年以后,“断肉食,屏嗜欲,斋居焚香诵经,习歌呗为乐”。可见裴休奉佛一以贯之的精神。
 裴休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黄檗禅学,并通过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在朝廷和士大夫阶层中不断扩大禅宗的社会影响。
 裴休奉佛是与其仕途相并行的。他长庆年间(821~824年)“从乡赋登第”,太和二年(828年)与李郃、裴素等及进士第,升甲科,“入为监察御使”,右拾遗(从八品上)。此后出任地方高级官员,“会昌(841~846年)中,自尚书郎历典数郡”,在绵州(今四川绵阳)、洪州(今南昌)、宛陵(今安徽宣州)任刺史兼御使大夫。这一时期,裴休与黄檗希运禅师交往密切,黄檗禅学对裴休佛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本为南北两宗,后北宗衰弱,南宗盛行,成为禅宗正系。禅宗以修禅定为主,主张“心注一境,见性见佛”。黄檗是指江西洪州黄檗山,希运是一位高僧,因其在黄檗山出家,聚众讲学,成为禅宗第五代宗师,故称黄檗希运禅师。据湖北大学教授刘泽亮《黄檗禅学与裴休、李忱》一文考证,裴休会昌二年(842年)在钟陵迎请黄檗禅师上山,安置在龙兴寺,旦夕问道,并随录日常对话为《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简称《传心法要》)。大中二年(848年),裴休到宛陵为官,又请黄檗禅师至开元寺,随时问道,记录为《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简称《宛陵录》),成为中国佛教重要经典。
 裴休以记录和问答方式编录的这两篇佛学论文,集中体现了黄檗希运的禅学思想,当然也代表了裴休的佛学思想。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蒋九愚在《黄檗希运禅学思想探析》一文中,把黄檗禅学的佛学思想概括为“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和“空如来藏”3个命题:
 第一,“即心是佛”。即一切众生与菩萨都具有佛性,凡有灵性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故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除此之外,更无别佛。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有相貌。佛性犹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且看裴休与希运在《传心法要》中的一段对话:
 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哪个心是佛?
 师云:你有几个心?
 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
 师云:你何处有凡圣心耶?
 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
 师云: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圣心是妄,你今不解,反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
 第二,“无心是道”。如果说“即心是佛”为众生解脱成佛提供了解脱之根据,那么“无心是道”则是为众生解脱指明了方法和途径。“无心”就是无执著之心、无分别之心。心、佛与心、法本为一体,只是因妄念情执,而分出种种差别来。再看《传心法要》中希运的一段话:
 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人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
 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惟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第三,“空如来藏”。此说是从佛教经典《楞伽经》中的“如来藏”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黄檗禅学认为,如来藏本自空寂,故唤作“空如来藏”。《传心法要》和《宛陵录》中分别有这样的文字表述:
 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惟有本心荡然清净(《传心法要》)。
 有亦空,无亦空,尽恒沙世界元是一空。既若如此,何处有佛度众生,何处有众生受佛度!何故如此?万法之性自尔故(《宛陵录》)。
 谈裴休对中国佛教的贡献,离不开当时的政治背景——唐武宗灭佛运动。因为这次空前绝后的灭佛运动前后,也正是裴休精研佛教义理阶段,足见裴休奉佛之心赤诚坚定,也是今人研究裴休佛教信仰的旁佐资料。
 唐代虽然是一个儒释道并举的朝代,但各教派之间又相互排斥、互相争夺利益和地位。具体到各个时期,又会因朝廷对3家的看法不同而重视有别。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六月庆阳节,武宗设斋请僧人和道人讲法。按当时的礼制,朝廷赐朝官和僧道紫衣是一种礼遇。但是这一次武宗只赐给道士紫衣,而没有赐给僧人。武宗的这一态度,实际上是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不喜欢佛法。很快,武宗就签署法令,对佛教进行发难,灭佛运动如同暴风骤雨,一次接一次地降临到佛教徒的头上:会昌二年(842年),武宗开始没收寺院财产;会昌三年,武宗下“杀沙门令”,仅在长安城中打杀而死的僧人就有300余人;会昌四年,武宗敕令尽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还俗;会昌五年,武宗又对灭佛的成果进行了巩固,勒令全国东西二都(长安和洛阳)可以留寺两所,每寺留僧30人,各节度使治所留寺1所,留僧5人至30人。其他寺院全部拆毁,僧尼全部还俗。
 武宗灭佛运动形成的因由,大致有二:一是武宗迷信道教的长生之术,而这一“爱好”被道士们所利用。道士们联手编造谶语,散布“李氏十八子昌运未尽,便有黑衣人登国理事”(“十八子”指李唐皇室,“黑衣”指僧人),并说望仙台所以看不见成仙的道士,是因为佛教的黑气阻碍了成仙之路。这两个刁状告得极准,促使武宗很快就下定了灭佛的决心。二是经济社会问题。本来,唐诸帝对佛道两家都是采取利用的态度,但从武则天当政以后,大兴佛教,佞佛泛滥。和尚本来应当艰苦修行,后来都坐拥大量地产,成了大地主。中宗时的韦嗣立、辛替否就尖锐地提出,大兴佛教必然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使国库空竭;遇到外患,僧尼不能出征打仗;逢灾害年月,寺塔不能解决众人饥饿。安史之乱后,寺院和佛教徒数量更加失控,一些寺院成为最有势力的地方组织,大量农田被寺院侵吞,寺院经济恶性膨胀。对此,唐武宗在《废佛教书》中称:“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力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愈此道!”
 此次灭佛的成果是,为唐王室收缴了良田数千万顷,强迫还俗的僧尼26万人,拆毁寺院4600所。这对僧尼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劫难。
 公元846年,唐武宗驾崩,宣宗李忱即位。李忱是唐宪宗(806~820年在位)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820年,宦官杀死宪宗,先后拥立李恒为穆宗(李忱的三哥)、李昂为文宗、李炎为武宗(李昂、李炎均为李忱侄子)。武宗当政因对李忱有所顾忌,百般虐待。《宋高僧传》卷十一中有这样一段话:“帝(宣宗)本宪宗第四子,穆宗异父母弟也,武宗惮忌之,沉之于宫厕,宦者仇公武潜施拯护,使髡发为僧,纵之而逸,周游天下,险阻备尝……武帝崩,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迎而立之。”正是由于宣宗有这么一段削发为僧以避武宗迫害的经历,即位后立即大兴佛法,佛教才又迎来了一个发展时期。
 宣宗即位兴佛,也为裴休弘扬佛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据《佛祖统记》载:大中二年(848年),裴休任宣州刺史,见天下寺观多为官僚寄客蹂践,就立即上奏朝廷。朝廷“诏从所请,令今后不得居止”。大中二年以后,裴休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一边从政,一边为弘扬佛学聚众讲经、大兴寺院。他曾亲筑草堂于县西6里之金牛冈授徒传业,并在湖南潭州(今长沙市)一带大行修缮和兴建佛寺。与裴休关系最为密切的佛寺当数宁乡密印寺和浏阳石霜寺。密印寺为禅宗弟子元和(806~820年)初所建,坐落在宁乡沩山的毗卢峰下,845年在唐武宗灭佛的浪潮中被毁。裴休抵潭州后,立即上奏宣宗重建密印寺。裴休捐田千余亩,以资建寺。849年密印寺重建,皇帝御赐“密印祥寺”门额。寺院建成后,裴休召名僧汇聚沩山,亲往讲学,盛极一时。石霜寺位于浏阳石霜山,是裴休奉旨监建的一座寺院。相传寺院建成后,裴休经常到寺院与诸僧论佛讲经,佛学之风大开,追随众僧多达1000多人,其中有数百人长坐不卧,一心参禅,“屹若株杌”,人称“枯木禅”。有一次,裴休执笏来到寺院(笏板本为官员朝见皇帝时记事用),高僧庆诸从裴休手中拿过笏板笑问:“此物在天子手中为简,在官人手中为笏,在老僧手中且道唤什么?”裴休一时难以答对。为表佛门之情,裴休遂将笏板留于寺中,成为佛门佳话。至宋代,一天,苏东坡郊游至石霜寺,见此笏而生情,并应僧人之请,把自己佩戴的玉带(唐宋时期官员用的玉饰腰带)也留于寺中作纪念。禅师即兴谢偈一首:
 石霜夺取裴休笏,三百年来众口夸。争似苏公留玉带,长和明月共无瑕。
 唐宣宗继位后,裴休又重新回到朝中。《旧唐书·裴休传》记为:“大中初,累官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转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领使如故。”自大中六年(852年)八月起,“以本官同平章事”,在相位5年。大中十年(856年),罢丞相职之后,历任检校户部尚书、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宣武军节度使;857年冬,充昭义节度使。咸通初,“入为户部尚书,累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师”。
 裴休罢相前后的佛事活动和佛教著作主要有:大中九年(855年)十月十三为圭峰禅师宗密传法碑撰文并书丹,成为保存至今的晚唐佛寺碑铭精品;大中十年任汴州刺史期间,与圆绍禅师共同扩建双林院(今开封封禅寺);大中十一年(857年)十一月初八为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作序;大中十一年手书宗密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
 关于裴休的生卒年代,以往资料多记为公元791~864年,《新唐书》仅记卒年74岁。刘泽亮教授根据佛教典籍记为公元797~870年。若按生于791年,其乡试及第已30岁,进士及第已37岁,依裴休才学,都显得太晚了点。另据济源沁河口内化城寺遗址遗存的《敕赐延庆化城寺之碑》文,化城寺建于咸通四年(863年)十二月二十三(朝廷敕文时间),咸通五年正月上奏《谢置化城寺表》(寺院建成后给皇帝写的汇报)。若按裴休卒于咸通五年(864年),即化城寺建成当年裴休即亡。但清《济源县志》录有裴休《书留化城寺壁》一首:
 平生志在野云深,建立精蓝①大用心。须远买园充圣地,祗   施树不收金②。鸣钟息息三途③苦,阁上常听万籁音。为报往为游玩者,园林常住莫相侵。
 从诗意来看,裴休对在化城寺安度晚年不但寄有深情,还对前来游玩者提出了厚望。同时似也可证,化城寺建成时,裴休身心状况尚属良好。以此来看,裴休生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年),卒于咸通十一年(870年)较为可靠。
注释:
 ①精蓝:精,精进,佛教六度之一。蓝,伽蓝,佛教寺院的通称。
 ②祗   句:祗,恭敬。   ,山坡。施,施舍。此句意谓:恭请(大家)到周围山坡上栽植树木,但寺院不接受钱财资助。
 ③三途:佛教谓引导众生达到解脱的三种方法、途径或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