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西湖与《白蛇传》

来源:
时间:2020-03-27 10:57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戏曲《白蛇传》唱响中国大地,戏剧中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央视和香港影视界先后推出《新白娘子传奇》后,倍受青少年朋友爱戴,为这一美丽神话传说赋予新的活力。其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流布全国,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白蛇传》在国内外流传同时,在日本也有拍成的电影,法国也曾将《白蛇传》翻译成法文。《白蛇传》影视版本故事发生地为江苏镇江与浙江杭州。但据学者研究,《白蛇传》故事中各种主要元素撷取方面,与河南济源历史背景及当地流传下来的地名、风俗、传说等比较吻合,杭州西湖及镇江并非《白蛇传》故事的唯一发源地。 故事雏形应是发生在唐代后期济源县的西湖村,后因地理变化、朝代更移及传说演绎,元明时期经文人之手演化至杭州西湖。
   (一)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 

    白蛇的故事,主要反映历史上佛道之间的激烈争斗,在此背景之下催生出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传说。佛道之间最激烈的争斗为道教最兴盛的地方,济源历来是道教圣地,道教第一洞天王屋山在其境内。唐朝时期,济源道教盛望,三里一庵,五里一观。唐玄宗在任,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两次召见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赏赐甚厚,命他在王屋山建观而居。阳台宫建成后,玄宗亲书匾额,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司马承祯学道,一时朝野震动。不少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慕名到王屋山求仙防道,吟诗作文,王屋山自此宫观林立,香烟缭绕,名震环宇,成为当时全国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济源同样为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南北朝时,佛教进入中原,济源信奉佛教人日渐增多,至唐朝,发展势头大曾,先有北山盘古寺、许村长兴寺、济西延庆寺等。为抢占地盘传播佛教文化,后又建立以大明寺为代表的商山寺、香岩寺、普救寺、龙潭寺、普宁寺、弥陀寺、石榴寺等一大批佛教寺院,并伺机侵占道教名山王屋山,两教斗争激烈。济源位居隋唐京都后花园,南与隋朝都城洛阳一河相隔,西距唐都西安不远。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人文位置,自然是佛道必争之地,白蛇的故事即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为两教相争的一个神话传说。

    (二)人物溯源  

    白蛇与青蛇  蟒为多年生长的巨蛇。济源城北有一条河当地人称北蟒河,城南有一条河叫南蟒河(河)。北蟒河是一条石底河,每到枯水期,便露出一河床的灰白色河石,远看俨然一条巨大的白色蟒蛇逶迤在济源大地。在济源,北蟒河出山口和中下游岸边坐落着上下两个“白涧村”,都是因河而得名。由此,北蟒河又称白蟒河。南蟒河则是一条泥底河,河的中游岸边有一个村庄叫“泥河头”。每到枯水季节,南蟒河露出一河床的青草,更像一条青蛇在济源大地盘桓。由此,南蟒河又称为青蟒河。故事中的白蛇、青蛇为两条漭河的化身,白蟒和青蟒即为《白蛇传》中白蛇和青蛇的原型。

   “许仙”  距济源西湖村不远处有一个村庄,名曰许村(后划分为梨林镇大许和东许两个村)。其位于当时的西湖边,乃许姓人家居住的村庄,为许仙(郎中)家所在地。济源人有个习惯,喜欢把中医郎中称做“仙儿”。因此,对姓许的郎中称“许仙儿”。这就是《白蛇传》中“许仙”名字的由来。

   法海  法海,济源五龙口裴村人。《白蛇传》中白娘子的死对头名法海。法海俗姓裴,是唐相裴休之子。裴休乃唐朝孟州济源人,一生好施向善,焚香拜佛,对佛教情有独钟。其子年幼时被送往金山寺出家,法名法海,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裴休的墓冢和家园现分为裴村和休昌两村,此县志有载。济源唐代属孟州,法海是否出家孟州金山寺或济源的西湖寺,有待考证。

   (三)地名溯源

    济源西湖  1992年版电视剧《白蛇传》的故事发生在杭州西湖畔边。济源有一个叫西湖村的地方。据考证,此地古时有一面积很大的湖泊,东至今梨林镇水东村,西至玉泉街道马头村(古为码头),北至水运庄,南至古,水域辽阔可行船渡舟,是济源南北漭河、珠河、龙河的汇集地。因其地理上位于当时的河内府之西,故被命名为“西湖”,梨林镇西湖村因其得名。源于西湖水域命名的村庄很多,东码头、中码头、西码头、水东村、水屯、水运庄等。西湖村东边有“桥头村”,是古时西湖之上“断桥”的桥头遗址。

    西湖寺  古时,西湖村所在的南蟒河(水)边有一佛教寺院,名曰西湖寺。济源九景之一“西湖夜雨”即发生于此。济源民间有“建起奉仙观,陷下西湖寺”的传说。相传,当年佛道斗法,欲以各自法力镇住经常泛滥之蟒河,以赢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和信奉。故而各自在蟒河边修寺盖庙,占地作法。   

   唐代,道教欲在北蟒河中游建一道观即“奉仙观”,以镇北蟒。但工程不顺,垒墙墙倒,上梁梁折。观中老道士夜观天象,发现济源县城东南西湖寺上空一股杀气直逼奉仙观。道士心中明白,此乃西湖寺老僧在做法,阻其兴建奉仙道观。道姑焚香祷告,求得一绝妙破法。道士一方面吩咐手下和附近百姓,四处寻找特殊的荆、柿、桑、枣四种木料以做梁柱之用,另一方面自己亲自起程前往西湖寺。

   到达西湖寺,恰逢老僧外出云游,不在寺内。道士问小和尚:我与你 到达西湖寺,恰逢老僧外出云游,不在寺内。道士问小和尚:我与你家主持曾是多年旧交,今路过贵寺,能否赐一口斋饭,一碗清水,以解我旅途劳顿饥渴之苦。小和尚心中暗道:师傅真是高明!于是依师傅临走交代,一口回绝其的要求。道士无奈,只得愤愤然走出寺院山门。来到门外,道士看见门口垃圾堆上扔一废弃水瓢,随问小和尚:“小师傅,这只烂水瓢可否借我一用,让我在湖中取点水解解渴?”小和尚一看是自家废弃之物,没有再坚持不借。道士拾起水瓢,急忙赶回奉仙观。回到观里,老道士随即命工匠全力垒墙立柱,上梁盖顶,一切进展顺利,随将备好的荆木梁枣木柱安好。盖瓦封顶当天夜里,但见东南方西湖寺上空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天亮时分,有人来报:昨夜,由于风大雨狂,湖水漫溢,西湖寺及寺中宝塔尽数陷入湖水之中。 济源“建起奉仙观,陷下西湖寺”传说,宋代之后被演绎为《白蛇传》“建起雷峰塔”,“水漫金山”寺。再者,西湖南边不远处的孟州有座“金山寺”,始建于唐垂拱三年,是否为早期《白蛇传》传说中的“金山寺”,有待考究。

   (三)《白蛇传》的演绎过程

  《白蛇传》故事雏形发生在唐代后期的济源县,因法海是那一时期的济源人,还有济源西湖。 当时的西湖面积很大,由珠、龙二河和南、北两条蟒河汇聚而成。湖东一桥,年久失修坍塌,形成断桥。西湖水大却异常荒凉,荒凉之地多有妖魔出入。民间说“蟒”即指长虫、大蛇。济源有个民俗,在蟒河桥下挂宝剑以示蟒不过剑,以剑斩蟒控制洪水泛滥。由此看,济源民间早已将蟒河认作是一条大蟒,故事中所说的白蛇、青蛇,实为两条蟒河的化身。

   《白蛇传》的故事为两教相争催生出的一个神话传说。说的是许村郎中(医生)许仙偶遇佛教高僧法海,说其面带妖气,必是被妖魔缠身,此妖乃是蛇妖,故事以此展开。究其原因是许仙从西湖断桥经过,遇到两名女子,雨天赠伞。法海故弄玄虚,说荒凉之地,大雨滂沱,良家女子必定不敢出入,定是西湖中两条千年大蟒化做人形将其迷惑。现已妖魔缠身,必须尽快除掉,不然将命丧黄泉。法海说的两条千年大蟒暗指两条蟒河,因道教在济源的主神是济渎神,水又是清虚大帝所主宰,法海此意旨在诋毁道教。

    法海为给许仙降妖除魔,令其五月端午之日用雄黄药酒将白蛇灌醉,让其显露真身,以示法海魔法无边、道力高强。谁知许仙生性胆小,见到白蛇之后昏死过去。法海趁机劫走许仙。白蛇不记前嫌对其情真意切,不顾身怀有孕攀山蹬崖,到王屋山中采集灵芝救其性命。许仙醒后不念旧情,在法海鼓惑之下,又到西湖寺出家为僧,企图彻底割断情缘脱离红尘。白蛇再次陷入困境,决意和青蛇一起与法海一决雌雄。白蛇利用西湖之水蟹兵虾,将水漫至西湖寺及寺中宝塔,逼法海交出许仙,再图百年之好。

   《白蛇传》是民间传说的故事,相传其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迟到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故事传说最早较为完整的文本。探究其脉搏形成,《白蛇传》的故事早期以口头相传为主,由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最初起源于民间将济源蟒河喻为蟒蛇的传闻,并受到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故事发源地先在中原,南宋时期,宋室迁都浙江杭州,文人墨客相聚,江浙文化逐步兴起,随济源西湖逐渐消失淡化,故事的始作者将济源西湖演绎到杭州西湖。明清以来,随民间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故事发源地由中原逐步演化至江浙的镇江和杭州,最终成为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白蛇传》传说,从最初雏型发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变化,也接受说唱、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影响。其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流布全国,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究其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地名等等,经学者考证,它的发源地应为济源市的西湖村。

(作者:张耀先,系济源市梨林镇镇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