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
沁河,源于山西省沁源县,穿越太行的崇山峻岭,在济源的五龙口出山,流经沁阳、孟州、武陟注入黄河。然而,流经二省六县市的沁河,却把精华都浓缩在了出山口处的五龙口镇。这里有建于秦代,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的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的枋口。枋口初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因渠首采用“枋木为门,以备蓄泄”,始名枋口堰,因始建于秦代又称秦渠。枋口水利工程历史上曾多次扩建、改建,明代万历年间扩建成广惠、广济、永利、利丰、兴利形成“五龙”分水之势,这也是五龙口镇名称的由来。五龙口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水利灌溉作用,其灌溉面积达50余万亩。可以说,枋口水利工程是我国劳动人民治水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三国时期,司马懿为从山西调兵马粮草进攻吴国。京都洛阳与山西有太行山阻隔,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惟一可选择的通道就是沁河河谷。因沁河水流不稳定又处处有险滩,不能全线行船。于是,司马懿于公元244年,从济源五龙口开始沿沁河河谷向山西高平县境内,在崖壁上凿孔架木修栈道。开辟了一条90公里长的通道。它对魏晋统一中国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沁河河谷古栈道1983年被定为河南省考古重大新发现。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崖壁上那一个个壁孔像是欲言又止的大口,默默地在向人们诉说着千年历史的沧桑。
太行山的秋风从沁河口吹来,似是吹动了同样经历了千年风雨沧桑的沁园遗址上的历史烟尘。沁园里曾上演的一幕幕轻歌曼舞,一次次刀光剑影又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公元60年,东汉明帝为其心爱的女儿刘致在此建造了大型园林,并封刘致为沁水公主,其园林名为沁水公主园。诗人崔湜曾诗赞“沁园东郊外,鸾驾一游盘”,可见沁园当时是何等的规模和热闹非凡。因此,后世泛指公主园林为沁园。曾两次平定匈奴的汉代功臣窦宪竟夺占沁园,窦宪终又被汉和帝所逼自杀。后人诗咏其事,随产生了传唱至今的词牌名曲《沁园春》。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一曲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更是使这一名曲传唱天下。
沁河不仅在小小的五龙口镇留下众多的文化遗迹,更孕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艺术大师。五龙口镇的裴村是唐代名臣书画大家裴休的故里。裴休(约791——864)是中国名臣中位数不多的在多方面有高深造诣的人物。为官,官至相位;为佛,他与唐代一代宗师宗密齐名;为书,他与大书画家柳公权比肩。传说他的儿子裴头陀即戏剧《白蛇传》中的法海,亦是佛教界一代大师。
元代,还有唐末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山鼻祖荆浩,据传他当时就是在五龙口景区的“十里画廊”临摹山水。他的画风开创了大山大水、气势雄壮的先河,他的绘画著作《笔法记》更是构建了水墨山水画的理论体系。他出生于济源,葬在五龙口镇谷堆头村。
沁口秋风是济源古代著名的八景之一。白居易游五龙口曾留这样的诗句:“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秋如吾手。”“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蹬上悬泉,澄湾转枋口。”沁河谷口两岸峭壁夹峙,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沁河秋风意指夏天游览如沐秋风,沁人心脾。夏季倘且如此,可见其春日山媚水秀,秋天红叶满山,硕果累累之时是何等的妩媚。
地灵则会人杰,小小的五龙镇之所以英才辈出与其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当代著名诗人王怀让,作家李洱也都生于斯、长于斯。如果说,五龙口镇是他们成长的沃土,那么沁河便是赋予他们灵性的摇篮。
愚公渠
千百年来,济源人民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感召下,战天斗地,从来没有停止过治山治水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愚公渠也就是曾闻名全国的“引沁济蟒渠”就是又一个伟大的创举。
愚公渠是在闻名全国的蟒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基础上兴建的。举世闻名的红旗渠也是林县人民到济源参观学习后兴建的。可以说,愚公渠与红旗渠是一对姊妹渠,二者都是水利发展史上的丰碑。
从1965年起的十年间,愚公儿女们先后劈开300多个山头,跨越200多条河谷,凿通总长16000多米的66个隧洞,……累计投工1891.3万个,建成了可通水23个流量,总长达120公里,干、支 渠总长达2000公里的“引沁济蟒渠”,使原来分布在山区像“满天星”一样的小水库变成了“葡萄串”,灌区面积达40万亩。2005年,济源市政府将“引沁济蟒渠”更名为“愚公渠”,就是为了进一步弘扬愚公移山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为我们开拓进取新的精神动力之源。
引沁济蟒渠工程完工后,济源人民并未就此止步。上世纪70年代初,济源县委又提出了实现“王屋山区高山水利化”的目标。先后完成了王屋山水库、鳌背山水库、天坛山水库三大骨干工程。之后,又完成了济源市水利建设史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王屋山区自来水工程。使山区居民供水城市化。
面对像巨龙一般的自来水,世世代代为吃水发愁的山区群众动情地写下了“水声笑声声声醉人,党心民心心心相印”的楹联,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
如今的愚公渠,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太行山腰及北邙山的岭脊,又像一条飘落人间的玉带,为巍巍太行增添一抹妩媚,已成为济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渠首恰如这条巨龙的龙头,依山而立,无坝引水,却气贯长虹,堪称一绝。之下的瓮河水利枢纽,正像一个“瓮”字,四周万仞峭壁,出口只一狭长小口,水流穿过声如雷,形如雪,势如竹,飞如虹,蔚为壮观。
再向下的“峡谷天河”、“新愚公渡槽”、“东方红渡槽”穿山越岭,或彩虹飞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如天设人造浑然一体。观之,既给人以大自然的美感,又给人以“人定胜天”的震撼。
黄河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既是我们民族的发源地和文明的摇篮,也是我们民族的心腹之患,秦汉以来有记载的大的决口26次,溃决1590次之多,而每次溃决几乎带来的都是惨绝人寰的灾难。因此从远古神化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始,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是我们民族的梦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真正掀开了中华民族根治黄河的崭新一页。先后兴建了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大型水利工程,取得了黄河下游大汛安澜的伟大成就。但黄河洪水泥沙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床每年以10厘米的速度淤积抬高,形成“悬河”。而“悬河”一旦决口,40年治理黄、淮、海成果就会毁于一旦。也正因如此,1952年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九曲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跋涉千山万水,穿越大漠孤烟,至济源才走完万里峡谷之旅。小浪底是建设大型水库,锁住黄龙的最后一道天然关隘,它承载了我们民族太多的希冀,小浪底工程从1991年开工至2001年12月27日完,十年累计完成土石方11183万立方米,若筑一个1米高1米宽的土坝,可绕地球2.8圈。这是一个何等浩大的工程啊!它不仅继续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更是与时俱进与国际合作的典范。建设者们提出“在外国人面前我们是中国人,在中国人面前我们是小浪底人”口号,显示了愚公儿女当代的胸襟和爱国情怀。该工程创下了3项世界记录与5项国内记录。这项大型综合水利工程仅防洪标准一项就由60年一遇提高到了千年一遇。
我们济源人民不仅为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的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更是付出了无私奉献。小浪底不仅主体工程80%在济源境内,且移民安置就占2省8县(市)总量的五分之一。库区群众由此表现出无私的精神后人应永远铭记。一户移民含着眼泪在自家世世代代居住的窑洞门上贴上:“向前看故园看一眼一捧热泪,举目望工程望一阵一腔欢欣,横批:舍小家保大家为了国家”的楹联。而后,一步三回头地搬出了库区。
如今,长1667米,高154米的小浪底大坝宛如一条巨龙,横卧黄河之上。
西望,高峡出平湖,烟波浩渺,黄河三峡风景如画。
八里峡水深狭窄,两岸群峰壁立各具神态。南岸有九蹬莲花栈,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用九斧劈成。北岸有八角山,下方上圆形如锥状,直插云霄,如擎天一柱。中间则浪花飞溅,涛声阵阵。如今,沉入八里峡两岸沉水中的不仅是泥沙,还有古代黄河文化。
龙凤峡则因有如龙似凤的两座山峰得名。这里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诉说。其中尽头山崖上有始建于宋代的千年古刹普救寺。
孤山峡因峡谷有翠屏峰雄踞谷口而得名。北岸的孟良寨只有一条登山羊肠小道,相传是当年孟良、焦赞占山为王时所筑。站在翠屏峰上,当代著名诗人王怀让曾激情澎湃赋诗曰:
“孤峰远望群峰小,黄河东去一线飘。我寄豪情与大海,心头更比山头高。”
站在小浪底大坝向东眺望,但见万里黄河变成了清波,一路浩浩荡荡向大海欢快地奔腾而去……
大坝之下,不仅有美丽的坝区公园,还有黄河之上著名的河清等古渡口。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宋代诗人张畅《河清颂》诗曰:
“浑浑洪河,家国之滨。襟带晋卫,领袖齐秦。”
表明了河清古渡口的重要性。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在滔滔黄河之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壮的史诗。此渡口直至抗日战争仍发挥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的杜八联武装在此掩护王震、王首道、皮定均渡过黄河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留庄民兵营”支援陈谢大军渡过黄河,开辟中原战场。其战斗英雄参加1949年开国大典,并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河清还是宋代大画家武宗元的故里。他的画作《八十七神仙》公认是“国内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罕见的艺术瑰宝”。被徐悲鸿视为“悲鸿生命”。
再往下便是美丽的西滩。西滩是万里黄河上惟一的一座四面环水的村落,人称“万里黄河第一滩”。西滩自古就是田园牧歌式的游览胜地,唐代诗人温庭筠曾歌颂这里的美景:“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边倒影来。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飘荡似寒梅。”有关西滩的形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禹的父亲鲧治水时,采用的是堵水的办法,堵水所用的土是从玉帝那里偷来的神土,会生长,用它造坝拦河水有多高,坝就长多高。因此,西滩从未被水淹过。西滩不沉虽另有科学道理。但,我们坚信用西滩之神土在西滩上游筑起的小浪底大坝和在西滩下游正在建设的西霞院大坝一定会使大坝永固、黄河安澜。
千百年来,济源历任为官者都以治山治水为己任,树起了一座座水文化的丰碑。
她展示给世人的是一幅绵延千年不断的治山治水画卷。在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济源的山水是神奇又充满着灵性的。她的神奇在于中国没有哪一块土地像济源这样把数千年的水文化浓缩于此。从大禹“导沇为济”,战国时代修筑起的“莫大于湨梁”的湨水大堤,到秦代在沁河上修建与都江郾齐名的枋口郾,再到今人的愚公渠、小浪底,无不浸润着我们民族治水的智慧。她的灵性在于济源的山水不仅孕育出济源代代英杰,还培育出济源人特有的激情与理智共存,开拓与继承并肩的性格特点。他们拒绝安稳的幸福,紧紧追赶时代的潮流,事事敢为人先。也正是在这种永远骚动不安的求索中使济源人不断走向博大,使济源这块神奇的土地跨步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作者: 蔡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