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王屋山遗恨
杜甫对道教和佛教都有很深的信仰,在道教方面虽然不曾像李白那样成为真正的道士,但也称得上是道教信徒,而且老而愈笃,直到辞世之年。研究唐代诗人的宗教信仰,因为缺乏详细的传记资料,历来都是从其存世诗作着眼的,我们也只能循着这条路子走。
杜甫写王屋山的诗作有两首:《忆昔行》和《昔游》。两首诗记述的都是天宝三年(744年)杜甫与李白、高适在东都洛阳相见后同游王屋山的旧事。这一年,在京城长安做了一年多翰林待诏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感到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心情自然不好,遂离开长安,来到东都洛阳,和杜甫相识。这时的杜甫已届而立之年。在此之前,杜甫大约用了十多年时间,游历了吴越、齐赵等地,其间曾到东都洛阳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未及第。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重归东都,以求仕途。李白到东都时,杜甫在这里已经客居了两三年时间。两位诗人在这里相识结谊,志同道合,遂结伴北渡黄河,来到道教圣地王屋山求仙访道。这两首诗记的都是这次王屋山之行,但作诗的时间却是在20多年之后。那时的杜甫已经进入晚年,故本文放在后面作解。
探讨杜甫道教信仰的起始,不妨先读一下杜甫在东都和李白初次相见后写给李白的第一首《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亦作糁)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亦作买)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亦作深),脱身事幽
讨。亦(亦作未)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六)
这首诗写于李杜同游王屋山之前还是之后,已难考证,但有几处值得注意:第二句“所历厌机巧”和第四句“蔬食常不饱”虽然说的是诗人官场不得志之情和生活窘迫之况,但第五句的“岂无青精饭”和第七句“苦乏大药资”则说明杜甫当时已经开始和道教有较深的接触了。“青精饭”为何物?青精饭为唐道士卢道全《太上肘后玉经方》中所传。据《云笈七签》卷七十四:“白粱米一石,南烛汁浸,九蒸九曝干,可三斗已上。每日服一匙饭,下一月后用半匙,两月日后可三分之一。尽一剂,则肠化为筋,风寒不能伤,须如鬓青丝,颜如冰玉。”“大药”是什么呢?就是用水银矿提炼的“金丹”,道家认为服食可以成仙,长生不死。杜甫在这里叙述了自己既吃不到“青精饭”,又没有钱买“大药”的愁苦心情。
《赠李白》前八句叙述的是诗人自己的经历,后四句说的是和李白相识及游梁宋的目的。“李侯金闺彦”是对李白的尊称(“金闺”指朝廷,“彦”是对士的美称);“脱身事幽讨”说明杜甫对李白从京城长安走出来的原因还不清楚,也说明两人还没有成为忘年之交;但两人游梁宋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拾瑶草”。“瑶草”是什么呢,就是道家认为食用可以延年益寿的灵芝草。
杜甫与李白相约东游梁宋求仙访道,但杜甫心系仕途,仅在齐、鲁一带游历了两年左右,便于天宝五年(746年)到京城长安以求身进,并在那里结交了王维、岑参、郑虔以及汝阳王李琎、驸马郑潜曜等权贵人物。天宝六年,杜甫在长安应试,又落第,思想上又一次受到打击。尽管如此,杜甫的仕途之梦仍未泯灭,仍坚持上诗以求举荐。天宝十年,杜甫献《三大礼赋》,终于得到一个“待制集贤院”的身份。但是,这个虚职并没有带给他什么实际权位和利益,因此他曾作《丽人行》等讽刺杨国忠一门权势。
从天宝五年至乾元二年(759年)十多年间,杜甫一直逗留长安以求仕途,终不如愿,只好离开京城,寓居秦州、成都、夔州、公安等地。晚年的杜甫,生活凄苦,但就他的诗作而言,却进入了高潮期。其作品有记事,有抒情,有怀古,有追忆,其中追忆王屋山之行的两首诗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关于《昔游》和《忆昔行》的写作时间,前人多有论证,如宋代学者郭知达,清代学者钱谦益、浦起龙等都有考证文字存世,都认为是乾元二年(759年)前后弃官寓秦州时的作品。但《杜甫研究学刊》1988年第三期刊载的刘友竹《谈<昔游><忆昔行>的注释和系年》认为,《昔游》应作于大历二年(767年)前后,《忆昔行》应作于大历四年(769年)。如是,这时的杜甫已经进入晚年(770年卒),且生活颠沛流离,病困交加。在如此境遇下,诗人念念不忘二十多年前的王屋山之行,接连写下这两首诗,足见这次求访行动在诗人脑海里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记,更见诗人至死不泯的求仙访道情结。
下面让我们来解读这两首诗。
先看第一首《昔游》:昔谒华盖君,深求洞宫脚(亦作绿袍昆玉脚)。玉(亦作人)棺已上天,白日亦寂(亦作冥)寞。暮升艮岑(亦作峰)顶,巾几犹未却。弟子四五人,入来泪俱落。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良觌违夙愿,含凄向寥廓。林昏罢幽磬,竟夜伏石阁。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晨溪向(亦作响)虚駃(亦作驶),归径行已昨。岂辞青鞋胝,怅望(亦作惆怅)金匕药。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休(亦作伏)事董先生,于今独萧索。胡为客关塞,道意久衰薄。妻子亦何人,丹砂负前诺。虽悲鬒(亦作须)发变,未忧筋力弱。扶(亦作杖)藜望清秋,有兴入庐霍。(《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八)
这首诗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从开头到“尚忆同志乐”是追忆天宝三年同李白、高适游王屋山和东蒙山;后段从“休事董先生”到结尾,是说现在欲往庐山求仙访道,以了却夙愿。诗的大意可译为:不远千里来寻访遗踪,空山寂寂,顿生落寞之感。暮色苍茫,群山默默,入得道观,说明缘由,感动得华盖君的远世弟子也纷纷落泪。此次游历,驱车百里,本是慕名而来,却未能见到仰慕已久的仙人,权且在这石阁下面过夜吧。月色朦胧,林昏岩幽,眼前仿佛出现了仙人王乔驾鹤归来的情景。次日清晨,沿着昨天的路径下山归去。连日奔走,脚痛难耐。但是为了寻仙访道,就是脚底磨出老茧,大家也无怨无悔。回头再看一眼道士炼丹处吧,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虽然这次访道未果,但寻访之乐仍然令人自慰。此次王屋山寻仙,曾许诺给家中的妻子带回丹砂,也没有做到。如今头发已白,筋老体衰,但是我求仙的意愿仍然不灭。尽管我行动已不便捷,爬山还要拄着拐杖,但是看到眼前的庐霍仙山,仍然感到庆幸!
这首诗详细记述了诗人求仙访道的艰辛之途与虔诚之心。其中有几处颇有争议,现据有关资料作解:一、首句中的“华盖君”和下文中的“王乔”并非指一人。据清《济源县志》:“华盖峰在天坛前阳台宫后。”“周(代)王子乔养道于华盖山号华盖君。”相传王子乔是周灵王太子,喜爱吹笙,声如凤鸣,还常与道士浮丘公驾鹤往来于天坛山与缑山之间。而王乔相传是汉明帝时人,曾任叶县县令。汉代县令每月初一要回京朝见皇上。皇帝发现他每次来朝从不见车骑,于是派人窥探其行踪,发现每次王乔来时都有两只凫鸟从东南飞来,于是就张网捕获,得到的却是两只鞋子,才知王乔非凡人之身。后来,有一口玉棺从天而降,落在叶县大堂前,王乔于是卧于棺中,飞天而去。诗的第三句“玉棺已上天”应该也是由这个故事生发而成。二、“深求洞宫脚”句中的“洞宫”与后一首《忆昔行》首句中的“小有洞”均应指王屋山洞。《名山记》云:“王屋山有洞,周回万里,名曰小有清虚之天。”唐代在王屋山修道的司马承祯曾将天下道教洞天福地命名绘图,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之天”,位列十大洞天之首,又称“天下第一洞天”。此句说明杜甫当年曾深入洞中实地探寻过(这里的“脚”应引申为末端,即洞底)。三、最后一句中的“庐霍”过去有人解释为湖南的衡山或安徽的霍山,也有人解为江西的庐山与湖南的衡山的合称。刘友竹根据《山海经注》中“大山绕小山为霍”的定义,认为应是指江西的庐山群峰。
再看第二首《忆昔行》:忆昔北寻小有洞,洪河怒涛过轻舸。辛勤不见华盖君,艮岑青辉惨幺么(不长曰幺,细小曰么)。千崖无人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坐。秋山眼冷魂未归,仙赏心违泪交堕。弟子谁依白茅(亦作石)室,卢老独启青铜锁。巾拂香余捣药尘,阶(亦作前)除灰死烧丹火。悬圃沧洲莽空阔,金节羽衣飘婀娜。落日初霞闪余映,倏忽东西无不可。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兕黄熊啼向我。徒然咨嗟抚遗迹,至今梦想仍犹佐(亦作左)。秘诀隐文须内教,晚岁何功使(亦作收)愿果。更讨(亦作觅)衡阳董炼师,南浮(亦作游)早鼓潇湘柁。(《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三)
这首诗亦可分两段。前段从开头到“青兕黄熊啼向我”,占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追忆的仍是王屋山求仙之行;最后六句为后段,抒发的是诗人“至今”求仙不悔,再寻董炼师的决心。诗的大意可译为:小有洞是道家的十大洞天之首,是天上神仙会聚的洞天福地,更是诗人梦萦魂牵的地方。然而,当年在此修炼的华盖君已经无处寻访。秋风飒飒,山冷水瘦,峰间崖畔,万籁俱寂,那仙人们炼丹的场面都成了令人悲伤的遗迹,仙人们聚会的地方辽阔空远。那落日的余晖、天边的霞光,是不是仙人们婀娜飘舞的羽衣在天际倏忽东西?暮色茫茫,松涛阵阵,涧水汤汤,就像奇异怪兽嗥叫着向人扑来,慑人心魄!仙去山空,追抚遗迹,其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唉,到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修炼成仙的秘诀经文,到什么境界才能得到修炼的正果?只好远走湖湘,鼓舵举棹,去寻找董炼师了。
这首诗与前一首相比,所记王屋山之行更为具体生动,不仅记下了求仙途径的艰辛和心力交瘁的感受,还记下了王屋山炼丹场所的人去室空和诗人苍凉的心情,甚至还记下了当年为诗人一行打开炼丹室青铜锁的是一个卢姓老头——诗人的记忆力实在令人惊叹!
杜甫的这两首诗均为追忆诗,且作于晚年(诗人作第二首诗时已58岁,次年即逝于湖南耒阳),足见王屋山之行对诗人留下的印象之深刻。他的王屋山情结,随着晚年飘荡无依的生活,日益浓重,从而又转化为一种难以名状的遗恨。
杜甫崇道,除了受唐代的“大气候”影响外,还因为他中年以后身体多病。关于这一点,杜甫在作于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的《同元使君舂陵行》中有过清楚的叙述:“叹时药力薄,为客羸瘵成。”伤时忧世,漂泊流离,心力交瘁,焉得不病!诗人在避乱奔蜀的路途中,还曾跻险攀危采药,《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六云:“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一俟定居下来后,杜甫就开辟药圃,其《高楠》诗云:“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这药圃的用处,《远游》有说明,即“种药扶衰病”。病中得良药,总让诗人心生欣喜,《大雨》诗云:“沉疴聚药饵,顿忘所进劳。”对于那些药圃里没有并且也采集不到的药,就必须购买,有时药资短缺,还得靠人接济,《魏十四侍御就弊庐相别》诗云:“有客骑骢马,江边问草堂。远寻留药价,惜别到文场。”《济源日报》2006.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