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遗忘的大河——济水点滴

来源:
时间:2016-08-09 15:30

    济水,古之四渎.   渎,为大川。《尔雅·释水》称:“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原注海者也。 即道教四渎源王:江渎广源王、河渎灵源王、淮渎长源王、济渎清源王,亦称四渎水帝。三字经》云: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五岳,指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四渎,指长江、淮河、黄河、济水。汉武帝巡狩,祭名山大川,凡亲祀用真马,一般皆以木偶马代之。唐玄宗时,以王、公爵封则五岳四渎等,又封东、西、南、北四海为王,一并祭之,著其仪于《开元礼》。按,汉代的南岳,非今湖南衡山,所称南岳溉山,即今安徽霍山县南之天柱山。其北岳常山,即恒山。《汉书.郊祀志五》:“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大者也,今阙焉无词。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溉山于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唐会要.岳渎》:“贞元二年八月,诏太常卿裴郁等十人,各就方镇,祭岳渎等,旧礼皆因郊祀望而祭之。”《元史.祭祀五》:“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既有江南,乃罢遥祭。”《清续文献通考.郊社八》:“数省官兵所至,仰赖山川,效灵神祗,助用能师,行贞吉耆,定功成允。家修举明禋,敬答鸿佑,所有各省,应祭岳渎诸神著礼部要议。”
    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济源市西北济水发源地,是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济渎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所建。祭祀之风,古来有之,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生产十分低下,科学很不发达,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随意想出一些山水之神,祠兴云布雨,关系五谷收成。因此,封神祭祀,是历代天子之礼,且程序繁、礼仪多。济水原称北渎大济之神,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晋封为清源公,唐贞元十二年(796年),鉴于北海远在大漠之北,艰于祭祀,故在济渎庙后增建北海祠,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济渎神被封为清源忠护王,北海神被封为北广泽王。自隋以来,历代皇帝遣使莅临,举行盛大祭典活动,一直延续到清代。

济渎庙坐北朝南,总体面积布局呈“甲”字形,总面积86255平方米,主体建筑排列在三条纵轴线上,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东有御香院,西有天庆宫。这里朱门重重,庭院深深,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绿水环绕,曲径通幽,亭台楼榭,交相生辉,不仅是古代祭祀胜地,更是典型的北方古典园林,因此为今日济源胜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