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口、沙沟村及石婆庙的传说

来源:
时间:2016-07-22 08:41

 

 在济源市梨林镇东北角有三个村庄,即沙东、沙西、沙后,也叫东庄、西庄、后庄,统称沙沟村。因这三个村庄三角鼎立,北临沁河、东接沁阳市,人称梨林镇的东三省。

玉门口与沙沟村的来历

明代以前,这里有个百十户的人家的村庄,因赵姓居多,人称赵庄。赵庄村北沁河边,有个地方叫“玉门口”,也称“旋涡嘴”。这里有六丈高的悬崖,属红土搅料礓石地质,十分坚硬。沁河从五龙口的太行、孔山峡谷出来,一路奔腾,直冲玉门口,在这里打个旋,折向东北沁阳的窑头村边,而缓缓向东奔去。因这里土质坚硬,赵庄从未被大水冲过。

“玉门口”是个有二亩大面积、数丈深的大水潭,每逢夏季,大人、小孩都在这里洗澡、游泳。传说有人在这里“沏没影”(潜水)捞出一副宝镜,戴上往北一照,看见十里外的太行山脚下逯寨坡地上有一老太在薅谷苗,由于大家都抢着看,结果这副眼镜又掉进水里,因水下淤泥很深,多年来再也无人能捞到。20世纪50年代初,我小时候也在这潭边洗过澡,未见谁捞出过“宝镜”,但见一些大人们“沏没影”下去捞出一些有花纹的陶罐、陶盆、陶瓷之类的器皿。这里可能有大型古墓或陶窑,彰显此处历史文化之厚重。

    这里何称“玉门口”呢?传说这里水中有一道玉石大门,每逢沁河发大水,站在沁北化村村南,可以看到有一白发、白胡子老翁(神仙)出来将玉门大石紧紧关闭,所以大水到此,折向东北而去。后来玉石门被“南蛮”(南方盗墓人)盗走一扇,再逢洪水,大水从这扇门口一灌而入,不但冲毁了赵庄的村舍、农田,而且冲毁了沁阳的许多村庄和田园。在一次大水过后,济源的知县,前往查看灾情,到此一看,不见赵庄的踪影,但见几道深深的大沙沟,惊呼:“此处皆沙沟也!”从此这个地方就叫“沙沟”。

明朝洪武年间,大移民时,官府见这片沁河淤泥的沙土很适宜耕作种植,就安排一些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魏姓、李姓、杨姓、田姓移民在这里安家,他们种植的花生、大豆、玉米长势很好,本地周边村的赵姓、范姓、朱姓、梁姓、王姓等也陆续迁来居住,形成了三个村庄。他们不但种庄稼,还在沁河岸边栽植了许多竹子和杏树,每当春暖花开时,沁河岸边杏花如海,引得沁阳、济源城里1一些文人骚客前来赏花、作诗、绘画。沙沟的“金黄杏”、“水白杏”在沁河两岸很有名气。自古就有“沙沟黄杏美煞人”的传说。

解放后,我记得村北还有许多竹林和杏树。解放前曾在西安靠说评书度日的李中森老人(已故)对我说过:“清末民初时,许多村民多次提议,将‘沙沟村’改为‘杏花村’,因种种历史原因,县府未曾批准。”我上小学时,在父亲指导下,还填过一首小词《忆江南杏花村》:“杏花村,水绕村堤转。堤旁青竹配翠柳,舟边鱼跃碧水间。杏花落水面”。(古诗中有“落花水面皆文章”之句)

石婆庙的传说

据《济源县志》记载:“明朝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沁河大溢”。因“玉门口”玉门被盗,沙沟村的田园再次遭受水灾。人们无奈,就在沙后村西,“玉门口”的岸上立了一块巨石,上刻“镇水石”三个大字。因是凡人所立,非神仙所赐,无济于事。每隔二、三年就遭一次洪水灾害,人们就烧香上供祭天,梦想上帝赐一宝物,镇住洪水,保黎民平安。

一天夜里,沙后村一李姓大户的长者,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白发老翁手拉一位中年女子走进村中,但见这位女子,体态丰盈,慈眉善目,款步向村东走去。霎那间不见老翁和女子的踪影。梦醒后,李老汉想,这是什么梦?莫非是上帝给咱派来了镇水女神!

第二天清晨,李老汉牵着牲口、背着犁到村东犁地,在地当中听到铧尖“咯噔”一下,他停下犁,用手刨了一下,发现下面有个石头,他想,拐回来,用䦆头将它刨出。当犁回来时,发现石头长出了地面。这时,他感到奇了,莫非这是块“神石”,他索性拿了根玉米杆插在石头旁,恭敬地对石头说:“如果我犁到北头拐回来,你能长玉米杆这么高,我们村民就给你老人家修座庙供奉你,以保护我们全村黎民平安。”结果犁到北头拐回来后,果然石头长得和玉米杆一样高,有五寸厚、一尺多宽,石头虽不规则,但从石头上端的纹理,显示一个圆脸妇女的形象,并和昨夜梦中那位女子脸型相似。他急忙跪下磕了三个头,口称:“小民不知石婆奶奶驾临请多保佑,我一定兑现承诺给你老人家修庙供奉”。

李老汉起身,卸了牲口,到村里将这一奇遇一说,沙沟三个村沸腾了。数百名村民齐聚地当中烧香磕头。由李姓、杨姓两位老者带头,全村二百余户,家家捐款、捐物,不到两个月就将石婆庙盖将起来,并请雕塑师,以“神石”为躯干,彩塑一尊女神,眉目清秀,飘逸端庄,三里五村百姓都来烧香叩拜。

一年之后的秋季,沁河又发洪水,水势虽大,但没有上岸冲毁田园。大水过后的一天深夜,村民们听到有人在街上呼叫,出来一看,街上没有人影,连续三个晚上都是这样。有一年轻后生,串联了几个小伙子,藏在家里要探个究竟。当深夜子时,又听见街上有人呼叫时,他们没有开门,而是从门缝窥视,只见一位年轻女子身材苗条,头包花巾,像唱绕口令一样边走边喊:“沙沟有个石婆,阳城有个陪婆,石婆需要陪婆,陪婆要来沙沟陪石婆。”几个小伙子突然开门冲出去,那女子拔腿就跑,他们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沁河滩的水边,那女子不见了,却见一条一米多长的石头躺在水边(沁河涨水时冲下来的)。第二天,年轻人把这一情况给老人们一说,村里的管事人在一起商议,认为这可能是上天嫌石婆一尊女神在此孤单,派陪婆来陪伴她了。于是村里百姓将这块神石也抬到庙里,在石婆旁边又塑起一尊女神与“石婆奶奶”作伴,共享人间香火,保佑黎民平安。

从此,石婆庙的香火更加旺盛。附近三、五十里济沁两县的善男信女都来此烧香朝拜:有祈子许愿的;有拜药治病的;有求消灾灭祸的;有求升官发财的;有求读书登榜的;有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每逢初一、十五庙内鞭炮声不断,香客来还愿时,兴高采烈,给庙内披红挂彩,献猪、献羊、捐款、捐物、献金、送银者络绎不绝。直至建立了“石婆庙管理会”,招募了六、七个和尚并聘任了住持,买走了庙前、庙后、庙东、庙西五十多亩土地,并将这些土地租给村民耕种,收租养庙,将石婆庙建设得雕梁画栋,红墙绿瓦,一片辉煌,更可喜的是250余年来,沁河水没有淹过沙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