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云“国不可一日无君”,是言君的重要。而对文治武功盖世的乾隆皇帝来说,却有“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习惯。乾隆好茶,对茶道也颇精通。传说他外出巡游,都要带一个特制的银质小斗,用来称山泉的重量。他曾称出杭州虎跑泉水比北京玉泉山水重了四厘,在他眼中,玉泉山之水比虎跑泉水倒略胜一筹。乾隆出游济源,发现珍珠泉水竟又比玉泉山水更高一品,便在济水边访茶问道,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暮冬时分,乾隆皇帝在纪晓岚一行人马陪侍下微服出游济源,在途中,乾隆曾问纪晓岚,怎么宋朝大名鼎鼎的金玉君子傅钦之侍郎要举家从山东迁入济源,见多识广的纪晓岚告诉皇帝,济源山水好,唐代的卢照邻先生就不远千里到济源定居,那傅钦之相必也是中意济源的山水宝地吧。到了济源,遇到大雪天气,上不得王屋山,只好踏雪来到济渎庙。乾隆信步来到北海池,不禁被眼前奇景吸引住了。只见北海池内泉水汩汩,碧波翻腾,天寒地冻时节,喷出的水花散发出热浪,如烟如雾笼罩在水面。仿佛身着羽衣的仙子在水面嬉游。纪晓岚忙上前告诉皇帝,此水乃是济水之源头,因是山中乳泉,故而冬暖夏凉,遂取出皇上的银质小斗,就泉眼喷水处接满一斗称量,呀,真个奇水也,竟比玉泉山之水还要轻,含一口在嘴中,直觉温如玉,甘如醴。皇上不禁称赞道:“好水,真乃奇水呀。”正在惊叹不止时,忽听道,“既识得神水面目,何不煮茶自煎来吃”。再朝东一看,原来东边一个颇壮观的泉眼边。一个头戴草笠的老人正在岸边汲水煮茶,自在品茗呢。几人不由地走过去,而老者也不请让坐,只推一盏茶让乾隆吃。皇上闻得茶香,不顾臣下示意,径自接了过来,品一品,直觉各个毛孔舒散开来,两腋下如云扶风搀,甚是痛快。老者浪声笑道,“先生也是个茶道中人,自知茶品贵在水品,水品贵在源清、味甘、质轻。山中乳泉,江中清流,取而煮茶,神仙不换也”。乾隆也哈哈大笑,连连称是。正想问此老者的姓名,这时,只听半空中隐约传来粗犷的歌声,众人惊异四望,雪野茫茫无人踪迹,谁在这里高声酣歌呢。正自诧异间,不见了老者。只听高空中有人道“幸会有德明君,茶道即人道,惜茶如惜民,天之大理也”。乾隆与纪晓岚等人忙俯拜称是,知道遇上了仙人卢仝,刚才那酣歌正是卢仝①的“七碗茶”歌。长日听人言,今更觉其妙也。乾隆恍悟茶道大理,望着一脉清泉的济水,想到渊德殿圣祖康熙爷的“沇济灵源”的御笔牌匾,欣然手书“流清普惠”四个大字。纪晓岚忙从旁说到“以后让济源贡神水煮茶吧。”乾隆摆手道“你刚才没听‘卢仝七碗’歌吗,‘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不要再铺张奢侈,劳民伤财,天下之大,唯有其源清,方才大治呀。”史载,乾隆皇帝后来御书“流清普惠”④御匾悬挂在渊德大殿门额,同治年问,大殿被烧毁时毁于一旦。
注:
①卢仝,自号玉川子。济源思礼镇人。他以诗及品茶著称于世。人称“茶仙”,“卢仝品茶”的事迹世代流传。
②“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为唐代卢仝(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诗句。
③“流清普惠”:记载于清代《济源县志》。该御匾曾悬挂于渊德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