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来源:
时间:2016-01-28 07:12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文化传统。在长达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地方志薪火相传,既是客观的文化载体,又是厚重的历史积淀,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虽然学术界对地方志的起源尚有争议,有《禹贡》起源说、《周礼》起源说、《图经》起源说,不一而足,但最迟至东汉时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方志著述。唐宋时期渐趋定型,明清两代日趋繁盛。历代统治者重视、提倡地方志的编修,主要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但客观上保证了志书的权威性和连续性,留下了体量硕大、卷帙浩繁的文化遗产,保存了大量珍贵、翔实的历史资料,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方志达8200余种,10多万卷。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制定1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时,把编修地方志列为20个重点社会科学发展项目之一,并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下,开始了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初步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社会主义新方志蓬勃而起。在力量投入上、修志广度上、修志成效上,都创造了历史之最,抢救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修出了一大批名志佳作。在推动人类文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地方志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成了从旧方志到新方志的嬗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服务社会、更加注重鉴古知今、彰往昭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