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村名集锦
毛岭村 相传,古时候,该村有个财主叫毛小刚。一年,天久旱无雨,毛小刚到白龙庙大骂白龙无能:“我毛家有七十二顷水浇田,三盘龙眼磨,你有本事就叫天三年不下雨,毛爷我照样吃香的喝辣的。”他骂罢仍觉得不解气,就走到白龙神像前,将神像中指打断,而后才愤愤离去。谁知他刚走到“暴雨岭”,白龙就显灵了。发怒的白龙施展法力,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紧接着又下起了比拳头还大的冰雹,不仅将毛小刚活活砸死,还把他家的东西冲了个精光。村民根据这一传说,以毛岭为村名。现为坡头镇所辖。
乱石村 相传,古时候,为建天坛山上的庙宇,王母娘娘从方山找了许多大石头。因两山相距较远,王母娘娘便施展法术,把这些石头都变成了形似猪且会走动的圆石。一日,当王母娘娘“赶着”这些石头路过此地时,被几个村妇挡住了去路。王母娘娘道:“大嫂,请行个方便,叫我把猪赶过去。”一个村妇听了惊奇地说:“你赶的明明是石头,哪儿是什么猪?”这个村妇的话一出口,王母娘娘的法术就不再灵验了,而这些石头就停在那里再也不会动了。从此,当地人就把这个原本无名的小山村叫作“落石村”。据该村《赵氏家谱》载:明朝初期,赵姓家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到这里后,很长一段时间仍以落石村为村名,后因谐音改为乱石村。现为大峪镇所辖。
碌碡村 相传,远古时,在王屋山的南麓有一个宝碌碡。夏天收麦时,只要碌碡从打麦场上碾过,麦子就会哗哗地从碌碡中流出来。而到了秋季,又会流出金灿灿的谷子。因为有了这一宝物,村民们过的衣食无忧。后来,南蛮人跑到这里盗宝,趁那个碌碡的主人不防备,将碌碡打成了两半,盗宝而逃。从此以后,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人们在叹息之余,为怀念宝碌碡,便以碌碡作为村名。现为邵原镇所辖。
官洗沟 关于该村村名的来历,当地人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古时此地盛产白银,村民以炼银为业,一度生活富裕。后来因官府索要银税太多,村民辛苦劳作一年却所获无几,因而对官府极为不满。一天,县官骑马路过此地,村民得知后,上去将县官拉下马来与之伦理。县官恼羞成怒,派官兵将村民全部杀光,因得名官洗沟。二是相传宋时官府在此开设银矿,矿工生活十分悲惨,忍无可忍,起来造反,遭到官府血洗镇压,矿工十有八九遇难。两传说相近,可见村民委历史见证。该村现为下冶镇所辖。
伯王庄 宋代名傅家园,因村南有傅尧俞墓得名。清乾隆《济源县志》载:“宋礼部尚书傅尧俞墓在龙潭塔西北。”那么,此地为何又更名为伯王庄呢?据传,宋代以前,这里荒无人烟。傅尧俞墓葬于此地后,因省钱官位显赫,官府专门请了位姓王的老头为他守墓。王老头为了养家糊口。领着家人平地造田。经过全家人的辛勤劳作,傅尧俞墓周围不仅种了庄稼,还开辟出了菜园和果园。王老头是个乐善好施之人,经常把粮、瓜、菜送给邻村衣食无着落的穷人,受到四邻八乡村民的尊敬,又是不少人慕名迁来,和他同住并称他为王伯。把这个村命名为王伯庄。后又改为伯王庄。现为天坛办事处所辖。
茶店村 关于该村村名的由来,当地有两种传说:一是由于该村西北方的金炉山山峰奇秀,状如香炉,因而历来为讲经传道的场所和游览胜地。唐时,此山香火颇旺,每日到山上焚香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有人便在山下开设茶店和饭铺,以方便过往客人。久而久之,这里发展成村落,人们便以茶店作为村名。二是据传唐朝时,有个大臣叫阎松,其故里在勋掌村,因他家坟茔在居山面川的阎营,每年清明节,他都要携家眷回乡上坟。每到此,都要在这里歇息。为了使家人下山有个喝茶歇息的地方,便在此建了个茶店。后来,这里住户增多,发展成村落,村民便以店名作为村名,现为克井镇所辖。
雁门村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雁门关总犯罪,发配于此。来看望他的人,打听其住处时总是问:“雁门关总兵住在哪儿?”后来人们感到说“雁门关总兵”不顺口,就把后三字省掉了。久而久之,即以雁门为名。该村有上雁门和下雁门两个自然村,现为轵城镇所辖。
东张村 据传,该村村名的由来与杨家将有关。宋代时,杨六郎曾在这一带驻军抗辽。当时,守寨的首领叫东章。军队撤离后,这里遂发展成村,以东章为名,后因谐音演变为今名。现为承留镇所辖。
裴城村 因唐代大将裴通为御敌侵略,率官兵在此守城而称裴通城,简称裴城。现为梨林镇所辖。
邵原村 春秋时期,邵原名郫邵,汉初改为邵亭,西汉至晋均属垣曲。北魏时设置邵郡,北周时设置邵州,唐宋为主屋县治所。元代王屋县并入济源县。明、清两代,邵原设巡检司、邵原关。1928年,邵原属济源第七区。1943年,再建王屋县,邵原为县政府所在地。1947年,王屋县撤销。邵原仍为济源第七区。1958年后为乡镇所在地,现为邵原镇所在地。
长 泉 关于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村东南有一泉,常年不竭,故得名“长泉”;二是村南沿黄河岸边有十多个泉眼,河水上涨时,泉被淹没,河水下落时,泉水并涌,远看形似一条“长泉”,故而得名“长泉”。唐武德二年,置长泉县,属怀州,四年县废,并入大基县。长泉村原为下冶镇所辖,因黄河小浪底工程移民搬迁平原地区,现为轵城镇所辖。
铁山村 据传,唐代修建天坛山庙宇时,这里是匠人冶炼铁器的场所。庙宇竣工后,部分铁匠留下来在此定居,村以山名,故名铁山村。现为王屋镇所辖。
南姚村 村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宋朝时,这里有李圪塔、寨圪塔、宋圪塔和眼光圪塔四个小庄。后来,这四个小庄连成一个村。因其村民均是从山西洪洞县南姚村迁来,故承袭原村名。二是明代山西洪洞县移民时,有姚姓弟兄两个路过济源,见这里山水秀美、土地肥沃,遂分南北两处定居下来,住在南边的称为“南姚”,住在北边的称为“北姚”。三是据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的《王氏家谱》载,明初山西洪洞大移民时,其先祖迁至河南新安县,后因“山居往来甚艰,因置庄南姚镇”。现为承留镇所辖。
克井村 据该村清代碑记:“磕井村旧有一井,井深数丈,其泉极微,每值天旱不足用水,人人嗟叹,吃水甚难。”村人为了生存,“奋然而起,募化赀财,复凿起井”,用锤凿透岩石,找到了水源。因打井艰辛,村人便给井取名为“磕井”,意为“为石流血”才成“井”。清《济源县志》载:“磕井,自凿井后,水常不涸,村人不再苦无水之难。”后人为书写方便,把“磕井”改成了“克井”。现为克井镇所辖。
清虚宫村 创建于唐代的清虚宫,是王屋山道教三宫之一。当时香火甚盛,曾经吸引众香客到此定居。发展成村后,遂以庙而得名。现为王屋镇所辖。
下街村 下街古时和庙街同为一村,唐代名为清源镇,宋代改为庙道镇,后又称济庙镇。有珠龙河穿镇而过,将该镇分为南北两部分。河之北地势高,称上街,也叫北街;河之南地势低,称下街,也叫南街。下街清代前只有史、黄两姓家族,均为汉族。据清道光九年《袁忠美配铁氏墓碑》载:“公讳忠美,字近泉,我袁姓始祖也,祖居北京椿树胡同。当国朝迁民时,到怀郡北关居住。及其游济邑,观山水灵秀,愿结吾庐,览人物之厚醇,欲旷安宅,爱是更诸庙道村焉。”袁忠美系回民,迁此定居后,生五男十八孙,回民遂成大户,史、黄两姓分别迁往马寨与宋庄居住。从此.下街村成为济源回民聚居区。现为北海办事处所辖。
马 村 马村先人姓何,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逃难到此的难民。后李氏、杨氏家族又相继落户于此。唐时,宰相裴休遭奸臣陷害,其族人为避官府追杀,隐姓埋名到沁北化城寺附近居住,并在此地养马,因此得名马庄,后又改为马村。现为五龙口镇所辖。
大 驿 大驿村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元朝时,官府曾在此设立驿站,供过往的客兵休息或换马之用。三十里为一小驿,九十里为一大驿,而该村距洛阳正好九十里,是一大驿,村即以此得名。二是此地是豫北平原通往山西的官道,从怀庆府北行,凡过往客人,到此都要打尖歇脚,因而这里建了不少饮食店、车马店和杂货铺,昼夜灯火不熄,叫卖声不绝于耳。据说最兴盛时常住人口和过往客人有三四千人。后来,驿站废置,形成村落,但人们仍称该村为大驿。现为天坛办事处所辖。
梨 林 梨林因明时梨树成林而得名。据该村《赵氏宗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始祖赵四公自山西省泽州府(今晋城市)丰南村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不宜庄稼生长,村民就选种耐水的芦苇、高粱和梨树等。后因梨树成林,管护梨树的人不断增加,逐渐发展成村,故名梨林。清《济源县志》载:“邑东梨林铺,县东二十里许,梨树成林,邮亭一。”该村现为梨林镇所辖。
茶 坊 “西阳村之东岭巅五里许,有庙曰茶庵。茶庵者所以便旅人之憩息,济行路之渴烦,顺言戾止,乐由斯道……”以上文字,是现存放在茶坊村东的一通石碑上的碑文。此碑立于清道光七年。从碑文可知:茶坊村是由茶庵演变而来。据茶坊村人介绍,古时,村前有一条通往山西的大路。清道光初年,有一张姓老妪在路旁搭棚卖茶,供过往行人消暑解渴,天长日久,一些客商就在这里洽谈生意、购销土特产品,逐渐形成村落。村人为纪念张姓老妪善行,在此建庙“茶庵”,后演为今名。该村现为邵原镇所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