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像 (张静画)
荆浩及其故里
国画是中国的国粹。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上,有一位一千多年来一直被尊崇为中国画鼻祖的大师,他就是五代济源人荆浩。至今,全国的画家仍纷纷前来济源朝圣,拜谒位于济源市五龙口镇谷堆头村的荆浩墓,研究荆浩的山水画理论。
荆浩,字浩然,五代后梁济源人。史书上对他的生卒年月记载不详,据考证,他大概生活在公元870—940年间。荆浩博通经史,博雅好古,能写文章,也能作诗。唐末之时,中原地区藩镇割据,天下大乱。荆浩不出来作官,隐居在太行山中一个叫洪谷的地方,自己耕种几亩山田糊口。他每天在山中写生,画了数万本之多的素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磨砺,荆浩成为一代山水画大师。据现有史籍记载,传为荆浩作品的有54幅,除9幅人物画外,其余44幅都是山水画。荆浩传世至今的作品只有5幅,最著名的是《匡庐图》,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匡庐图》是全景式大山大水的国画,整体气势雄伟夺人,细微处的刻画又很精到;中耸一峰,峥嵘崔嵬;两侧群峰拱卫,飞瀑如练;云气、屋宇、桥梁、林木,层层掩映,一派雄奇、壮美、幽深的景象,使人感受到画家驾驭大自然的神奇功力。
邺郡青莲寺僧人大愚和荆浩是好朋友,他向荆浩讨画,写了一首《乞荆浩画》的诗:“六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大愚把讨画的请求和画的内容以一首五言律诗的形式提出来,全诗层次分明,生动活泼,充满了山水画的意境和情趣,这首诗诗里有画,诗文简直是在帮荆浩构思画面。
荆浩画好画后,随画附了《画山水图答大愚》的诗:“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这是真正的诗情画意!二人的唱酬响应,实质上是对中国画技法的交流的探讨,这在中国的诗坛、画坛都是一段佳话。
荆浩的隐居地洪谷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距荆浩生活的年代有400年的元代文学家方回在荆浩的“太行洪谷图”上题有两首诗,分别是《次韵受益题荆浩太行山洪谷图五言》和《次韵受益再题荆浩山水图当是洪谷子自写所居》,其中有“上党太行山,怀孟逾黄河。水落天井关,长剑垂新磨。昌黎寻李愿,借车方口过。劈斫开崖壁,巨扁侔斧戈。荆浩家其间,烟霞恣麾呵。”他认为荆浩画的洪谷就是盘谷,就在“太行荆浩之乡里”,且论据充分,层层展开,有理有据,言之凿凿。
荆浩在中国画上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
一是有笔有墨,水晕墨章。荆浩有一句名言:“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隋唐以前的山水画均是勾线填彩,水墨山水到中唐才出现,但尚未形成社会风气。到五代时期,条件成熟,荆浩第一个提出了“有笔有墨”的要求,他把笔与水墨结合起来,更有助于表现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这是水墨山水画走上画坛主体的里程碑。
二是大山大水,开图千里。在荆浩之前,山水画尚少全景式的大山大水的布局,是荆浩开创了“开图千里”的新格局。荆浩气势磅礴地表现天地之无限,不满足于局部山水的描绘,而是放眼于广阔天地的雄伟。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审美观的深化。荆浩把各种不同形貌、部位的山峦、水流分别起名为:峰、顶、峦、岭、岫、崖、岩、谷、峪、溪、涧等,并总结出自然山水总体把握的规律,使上下、远近、虚实、宾主以及峰峦林泉等物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北宋沈括有首《画图歌》,其中有一句“荆浩开图论千里”,肯定的就是荆浩画图视野浩浩荡荡的这一贡献。
三是删拔大要,思致高深。荆浩创新的全景式山水画,从取其精粹出发,提出了“删拔大要,凝想形物”,即在大自然中提炼概括,去粗取精,构思精妙,和谐统一地表现在画面上。荆浩在山水画中点缀、穿插人物的活动,兼工带写,反衬出山势的高峻幽深,烘托出人物的超凡脱俗。
荆浩大概在30岁时应邀到开封双林院画了一幅壁画,名为“观自在菩萨”。他在50多岁时,又应邀到邺都青莲寺画了一幅松石图,以屹立在悬崖边的两株松树为主体,近处是水墨渲染的云烟,远处是起伏的峰峦。在他40多岁时,还收了一名弟子关仝。荆浩在他的晚年,完成了他的绘画理论《笔记法》。
《笔记法》的理论建树主要有三点:
一是“图真”论。“图真”是荆浩画论的核心观点。真,就是物象的本质特征。其理论是说事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画家只有深入观察、品味,才能得其真。画不仅要表现山、水、峰、岩等具体物象的特征,而且要把其作为广大空间中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来表现。这是他把人物画领域的“传神论”和“气韵论”引申到了山水画领域。
二是“六要”说。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在荆浩看来,画家在忘我创作时,以笔取气,以墨取韵,笔刚主气,墨柔主韵。思和景是山水画创作过程中构思的要点:要对自然现象进行筛选,分清主次,辨别真伪,取舍概括;要透过具体形象来发挥想象和联想;要根据自然景物在不同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寻找其妙处,创作出好的艺术形象。笔和墨是其具体的技巧和画法。
三是提出了评价绘画作品成败优劣的艺术标准。
《笔记法》是我国山水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绘画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五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对山水画乃至对整个绘画理论的研究,追根溯源,几乎都是从荆浩的论画语录中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