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用济源殉难
济源是明末农民起义早期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王自用、高迎祥、罗汝才、张献忠和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都在济源及其周边地区活动过,声势浩大,威震四方,明军将领曹文绍、左良玉等都在此镇压农民起义军,王自用等农民起义军将士的鲜血洒在这片沃土上。而这些,在长篇小说《李自成》中很少提到。
(一)
明末的农民大起义是从陕北开始的。天启七年(1627年),陕北灾荒严重,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人民死活,催粮派款,点燃了农民起义的导火线。二月十五日,白水县王二率饥民冲进县衙,杀死知县,各地农民、饥民纷纷响应。崇祯元年(1628年),府谷县王嘉胤、宜川县王左挂、安塞县高迎祥、汉南王大梁等,相继举起义旗。
明朝专派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前往围剿。农民起义队伍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余部纷纷渡河进入山西。崇祯帝任命原临洮总兵曹文诏节制山西、陕西诸路兵马,讨伐山西境内的“流贼”,限三个月完成。
崇祯四年(1631年)六月,活跃在山西的王嘉胤部在河曲被围长达六个月后,突围到达济源北边的阳城县。王嘉胤的妻弟张立位在曹文诏手下当兵,曹文诏派他潜入王嘉胤内部,勾结王嘉胤部下王国忠,于六月初二在阳城南山将王嘉胤杀害。王嘉胤死后,其部众并未溃散,而是重新选举左丞王自用为首领,重树旗帜。王自用与各路首领深感相互联合的重要性,于是各部众相互联络,共推王自用为首领,会合高迎祥、扫地王、邢红狼、张献忠、黑煞神、罗汝才、乱世王、李自成、闯塌天刘国能、满天星、老回回张守应、李晋王、党家、八金刚、混天王、蝎子块、点灯子赵胜、不沾泥张存孟、张妙手、白九儿、一阵风、七郎、大天王、九条龙、四天王、上天猴刘九思、丫头子、齐天王、映山红、摧山虎、冲天柱、油里滑、革里眼贺一龙等部,统称“三十六营”,约有20余万人。
王自用(?-1633),陕西绥德人,又名王和尚,号紫金梁。明末农民起义初期领袖。崇祯元年(1628年),与混天王等起义,为王嘉胤部属。1631年,王嘉胤死,他被三十六营义军推为盟主。次年,进围沁水,活跃于豫北济源一带,复北进山西榆次、寿阳,紧逼太原。1633年,退回豫北,在济源作战,被邓玘部射伤致死。这些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员,要不是造反,根本没人会提起他们。他们造反后,要学《水浒传》中的英雄,起一些名号。这些名号,也不是某人的专利,一旦原用的人死了,还会有新人顶用。
他们不懂得建立根据地和政权,到处流动作战,流动不居。农民军的一切人员都随营流动,归附的饥民也加入农民军,妇女也乘马跟从。因此,号称有数千或上万人的一营农民军,能打仗的实际上只占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则是老弱妇女之类的人。在战斗不顺利时,被官军冲散、俘杀的,也往往是这些老弱妇女。真正的战斗人员却往往能伺机逃逸,不太容易被俘杀。这也是官军屡报大捷,而农民军精锐仍在的主要原因。
农民军通常是以一大股一大股的形式活动的。一大股往往被称作一营或数营,每营有一头目,其名称不一,有的称掌盘子,下设总管、掌家或管队等职;有的营称总头目,下设头目。随着农民军人数的增多,不少营达到几万人,其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变。有的营被分成若干哨,分设大领哨、领哨、大哨头和哨总等职。有的营则将管队分成老管队、小管队、管队三级。也有的营则分成老掌家、大掌家和小掌家。农民军各营之间,时分时合,各自为战。早期在陕西时,农民军尚处于一伙一伙的自发形式,数目众多,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松散。进入山西后,王自用当上盟主,但并不拥有很大的权威,相互之间仍是协商为主。
山西的农民起义军分道四出,连陷大宁、泽州、寿阳诸州县,全晋震动。朝廷急命宣大总督张宗衡、巡抚许鼎臣分路守扼防御,并派李卑、贺人龙、艾万年等率兵增援。李自成等部从晋城之南突入河南,攻克修武,朝廷急调昌平镇守左良玉率兵2千余人赶赴怀庆府堵截。左良玉原系辽东名将,虽大字不识一个,但骁勇善战。崇祯六年(1633年)正月,曹文诏出任山西方面的前线总指挥,负责节制山西、陕西诸路兵马。曹文诏是当时陕、晋前线最能干的将领之一。他是山西大同人,年轻时从军辽东,曾在熊廷弼、孙承宗手下做过军士,后由袁崇焕提拔,在祖大寿手下任游击。袁崇焕被捕后,曹文诏也随祖大寿叛逃,后投总兵马世龙,升参将,辗转回山西围剿农民军后,因功升副总兵、总兵。曹文诏率领的陕西兵骁勇善战,击杀农民起义军首领钻天鹞、上天龙,又一路追赶农民军于乐平(今昔阳)、和顺(今和顺)、太谷(今太谷)、榆社(今榆社),把在太原附近活动的王自用、马守应部追逐南下,连败农民起义军于高平(今高平)、泽州(今晋城)、润城(介于泽州与阳城之间)、沁水(今沁水)、阳城。
当时农民起义军主要在山西活动,河南当局并没有认真备战。像太行山这样的险地,竟都没有派重兵设防,豫北几乎可以说是门户洞开。在曹文诏的围剿下,崇祯五年(1632年)底,就有部分农民军在李自成、八金刚、过天星等人率领下,进入河南的怀庆府地区。济源和山西省的阳城、晋城相邻,又山高林密,适宜农民起义军隐藏,王自用、高迎祥、罗汝才、张献忠、马守用等都率所部越过太行山进入济源,他们攻破济源、温县、修武等县,集中进攻怀庆府(今沁阳市)。济源的农民军,当时正在围攻怀庆府城之北的水西关,为王自用祝寿。这时的豫北地区,烽火连天,济源、清化镇(今博爱)、林县、武陟县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军。这是义军首次利用山西、河南交界地区流动作战的成功例子。
曹文诏为解豫北之困境,也率部进入河南境内,围剿涌入此地的农民军。然后攻击河南境内的怀庆府、济源,斩杀农民军首领滚地龙等。此时,明将李卑、艾万年、汤九州、邓玘及左良玉等,也纷纷率部合击,战场形势一度有利于明军。这时,却传来了曹文诏调离前线、赴大同任总兵的消息,前线官军一片哗然。这位骁勇善战的明将,在东北前线不得重用,逃回关内,又入行伍,这次正在他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关键时期,他又中了自己人的暗箭。当时,有位叫刘令誉的巡抚御史因与曹文诏结怨,就公报私仇,上疏朝廷,以作战不力、不援友军、骄横恣意、虚报战况等罪名弹劾曹文诏。崇祯皇帝是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性格偏狭猜忌之人。那些言官、御史们大都善于揣摩皇帝的心理,顺着他的思路办事,所以这些人提出的弹劾,往往正中崇祯帝的下怀。曹文诏赴任大同不久,便遇清军皇太极率兵犯边,崇祯八年(1635年),曹文诏战死疆场。
曹文诏调走后,左良玉、邓玘等仍在怀庆府剿灭农民起义军。邓玘是四川总兵,率川兵2千,加上四川土司马凤仪之兵,前来参与围剿。崇祯六年(1633年)五月,农民起义军盟主王自用在济源被明军邓玘的部下用箭射伤,不久死去。王自用死后,其部下有两万余人加入了李自成的部队。王自用的部下大都是最早起来造反的,南征北战,素质较高,这些人的加入,极大地壮大了李自成的力量。这时,在农民起义军内部,李自成仍然没有居于领导地位,继王自用之后,高迎祥号称闯将,到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才称闯王。
关于王自用之死,各种史籍的记载很不一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死于济源;一说病死;一说被邓玘射杀。康熙五十年《武安县志》记载:“ 河北兵巡营守备王士仪领兵一百五十名,扼贼于县西之小店村。士仪奋勇弯弓射中贼帅紫金梁,贯脑而死。贼众震怒,蜂丛潮涌。士仪力不能支,遂遇害,阵亡兵丁一百四十六人,止四人生还。”《绥寇纪略》记载:崇祯六年五月,邓玘击贼于济源之善阳山(注:原文如此),射紫金梁殪之。或曰王自用自病死,其众散他部以去。”《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六记载:“紫金梁死于济源,其党归闯将(即李自成)。后左良玉擒一贼目,言是病死,诸贼厚葬之山中。当时诸将妄言死于箭铳。”《明末农民起义史料》载录兵部的战报说:崇祯五年十二月十四日,都司贺人龙夜袭起义军于翼城县官庄屯,“紫金梁臂中四箭,喉下中一箭”,“重伤而逃”。现在一般史籍采用的多是济源说。
杀害王自用的明总兵邓玘后来在林县被李自成部打败。崇祯八年(1635年)邓玘驻扎樊城,防守汉江。邓玘不善驾驭军队,贪得无厌,大肆克扣军饷,军心愤怒。这年四月二十六日,其部将王允成以克饷聚兵鼓噪,杀邓玘二仆。邓玘慌乱登楼越墙,误堕火巷,被烧死。
(二)
1633年十一月,天气越来越冷,官兵攻势越来越凶,农民军的日子也越来越困难。农民军的首领想出一个奇招,他们选中了前来围剿的京营总兵王朴。王朴是关中人,其家丁有不少与农民军算是同乡,还相识。农民军的领袖便通过重贿拉上了老乡关系,声称愿意接受招安。张妙手、闯塌天、满天飞、邢红狼、李自成等上书王朴,说:“我们这些人都是良民,因陕西荒旱,致犯大罪。现在誓死归降,押还故土复业。”
杨进朝着实让这些泥腿子给忽悠了一把,信以为真,立即上报朝廷,并停止了军事行动。他们哪里知道,农民起义军首领们使的是金蝉脱壳计。当诈降在一本正经地进行的同时,农民军正在济源和垣曲为渡河突围作准备。
十一月二十四日,天气骤冷,济源与垣曲之间的黄河结冰封冻。农民军乘官军不备,在一个叫毛家寨的地方开始过河。他们用门板覆盖冰面,再盖上泥土,分三路过河。当时驻在这一带的10余万农民军,在高迎祥、罗汝才、张献忠、马守应、惠登相、刘国能等人率领下,迅速渡过黄河,向渑池县的马蹄窝、野猪鼻等地集中。
明军的防河中军官袁大权根本没有想到农民起义军会在他的防区渡河,仓促应战,被起义军斩杀。河南当局当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黄河以北的豫北4府上,对黄河以南地区的防御根本就没有做周密准备,兵力严重不足,河南巡抚玄默勉强应战,也只是尾追而已。十一月二十六日,天还未亮,农民军就已攻占了渑池县城。十二月初一日,破伊阳(今汝阳)。十二月初二日,再破卢氏(今卢氏)。至此,进入河南的农民起义军犹如水银泻地,不可收拾。大量的农民起义军通过河南,杀入湖广、陕西,甚至四川,迅速在长江、黄河等中原地区形成燎原之势。
1635年正月,通过湖广郧阳地区迂回杀入河南的农民起义军,兵分三路,其中一路从陕州(今陕县)渡黄河北上,到达山西平阳,不久又重回怀庆府地区,再杀向归德府(今商丘地区)。
农民起义军大部队走后,王屋山区仍有小股农民起义军存在。崇祯九年(1636年),济源武举张鹏奉命督军剿灭小股起义军,被起义军杀死。当时,在天坛山上,起义军首领刘二占山为王。有个崇祯十年的掖县进士叫王汉,从高平知县调河内,他带兵到天坛山清剿刘二。他不顾山势陡峭,登上峰顶,擒获了刘二。他有一首《金炉顶》的诗,写他在1641年带兵上金炉顶围剿起义军的事,诗中有一句:“去年大寇破勋掌,千家避兵皆于此。”可证实起义军曾在1640年占领过勋掌村。王汉还在雪夜打败他们所称的“妖僧知善”,黑夜渡河破起义军杨六郎部。其后,他率领从邯郸、钜鹿招募的壮士和其在河内任上训练的济源、修武子弟1000余人,一路追击农民起义军到开封。崇祯十五年,他升任佥都御史,在潼关、朱仙镇、永城等地与起义军作战,最后在永城被起义军刘超部杀死。
(三)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顺,改年号为永昌,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正月初八日,李自成统率主力,由西安出发开始东征,直杀北京。
李自成没有忘记他们战斗过的济源,他派刘芳亮率领左营,渡河后即沿黄河北岸向东运动,从垣曲经轵道进入济源,攻克济源县城,然后一路东进,连克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然后攻入京畿,克大名府、河间府、保定府,最后与李自成会师北京。当时在怀庆的巡按御史苏京,借口去驻守太行天井关,仓猝逃窜。刘芳亮部在武陟县宁郭驿活捉了河内官员丁泰运,杀伤了陕西巡抚李化熙。
清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被清军追赶的李自成军队有一部两万余人,再次从山西省垣曲县经轵道东进。他们占领邵原后,迅速围攻济源县城,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李自成的军队攻破了济源县城,杀死了济源典史李应选。李应选是浙江永康人,在崇祯末年任济源典史。县衙典史是执掌缉捕之职的官。李自成部队攻入济源城后,在县衙中捉住了他,他骂起义军是流寇,被起义军当场刀劈。随后,李自成部又进攻怀庆府、孟县。
清怀庆总兵金玉和总镇黄河北,闻讯率领镶红旗汉军副将常鼎讨伐李自成部,赶来增援济源。清军在沁阳县柏香镇西边的济沁交界处和李自成部遭遇,双方立即展开了激战,金玉和被流矢射中,当场阵亡。常鼎亦阵亡,清军全军覆没。在济源这次战斗中,清军损失惨重,当时怀庆镇标清军被消灭的还有守备则白忠顺、佘国谏、陈应杰、石斗耀、康虎,千总则宋国俊、赵国相、李中、王国臣、杨虎、刘奉相、高友才,把总则张进仁、张光裕、陈廷机、张景泰、许养和、党中直、廖得仁、薛贵等。
李自成部全歼了济源的清军,又围攻孟县,孟县知县王曰俞、参将陈国才守城。王曰俞仰天长叹:“我奉命守这块土地,城存我一块存,城亡我一块亡,还有什么说的!”李自成部攻了七天七夜,杀入城中,与清军巷战,陈国才战死,王曰俞被俘后杀死。
李自成部包围了河内城,在河内城中的清河北道官员申朝纪和奉金玉和命令,赶来增援的卫辉总兵祖可法率众守城。这时的史料记载李自成部有10万人,主帅骑白马,洋洋自得地站立在护城河前,指挥将士使用火器向城中发射,清军建楼橹百列在城墙上,用以抵挡。清军也使用炮火还击。久攻不下,李自成部又向城中挖掘地道,清军探知地道所在,挖井相迎,向地道中投火。经过几昼夜激战,李自成部终没有攻破河内城,只好撤围,又转战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