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应泰开凿广济渠 百姓修建袁公祠
济源历史上有个闻名遐迩的“秦渠枋口”水利工程,明代有个在这个水利工程上颇有作为的文职官员袁应泰,却被朝廷用非所长,阴差阳错地派到厮杀激烈的东北前线当了军事主帅,丧师失地,悲壮殉国。
袁应泰,字大来,陕西凤翔人。他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中进士后,就担任临漳知县。他带领百姓修筑长堤,防御漳水泛滥。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袁应泰任河内知县。他到任时,正值天旱,他不辞辛劳,走遍境内山川。他规划了在济源的五龙口凿穿孔山,引沁水的方案。他聘请了济源人侯应时作为总领工,自己时常前去督促施工。据一篇《凿山创河记》的文章记载,这里的石质坚硬,操锤砸下,只是一个白点。工匠们就架火烧,烧烧凿凿,凿凿烧烧,这个引水石洞开凿了三年才完工。三年间,他捐献自己的俸禄约一万金。这个渠首石洞长40余丈,宽8丈。引水洞凿开后,他又请侯应时率领修建闸门、桥梁,又干了二年。这一工程引水200余里,灌溉效益超过了历史上的面积。
袁应泰把灌区分成24堰,灌溉田数万顷。堰,就是支渠和干渠。他把这24堰分别命名为:利丰、丰稔、利仁、大丰、太平、广丰、广阜、万盈、常济、永济、兴隆、永通等。这些名字都用的是丰收、富裕的吉祥字眼,反映了百姓的心声和民意。在这24堰中,济源有5 堰,其余的19堰分布在河内、孟县、温县和武陟四县。济源的五堰是:第一堰永益堰,从北官庄至休昌,长3里;第二堰永利堰和第三堰常丰堰,后并入第一堰;第四堰天富堰,至许村,长2里;第五堰广福堰。
他制定了灌溉制度:每月灌溉两轮,照号轮灌,依次用水;先从下游灌溉,即先武陟,再温、孟,最后是河内、济源。袁应泰亲自撰写了《广济渠申详条款记》,制定了灌溉制度和处罚罪名,以及水渠占地的地界,他把这些条款刻石立碑,公之于众。他号召沿渠百姓“多植柳树,以固堤岸”,“数年之后,即可成林。不惟堤岸坚固,而林木不可胜用矣。”清代高世芳在一篇《凿山创河记》的碑文中说,广济渠“发于济源,盘绕于河内,波及于温孟武陟,浸润二百里,灌溉数千顷。”
袁应泰从长远考虑,想方设法解决以后渠道维修的资金问题。他在河内县利上乡陆图、南鲁等村买了二顷40余亩土地,雇佃户耕种,每年收租谷100余担,用于河渠维护所需。为了防守水闸,他在引水洞口设两名闸夫看守,在减水河、分水闸各设一名闸夫管护。可这4名闸夫的报酬从那儿来呢?袁应泰一没给老百姓摊派,二没增加吃皇粮的编制,而是裁减了他县衙中的3 名冗役吹手、一名青夫、一名铺陈车夫,把这5人的薪俸,“改给闸夫工食”,“庶无加派之扰,而兴事用人,两为便宜。”
袁应泰在兴修水利中,和领工侯应时结下了深厚友谊。袁应泰知侯应时热心水利,忠于职守,百折不回;侯应时感袁应泰的知遇之恩,为百姓谋福祉的执著,对袁应泰很是敬重。袁应泰调离河内后,侯应时在河内城西20里的杨家桥村修建了一处纪念袁应泰的祠堂,内外植柏树百余株。这个纪念堂的投入和支出是侯应时一人承担。而修建时的用工,则是广济渠支流大丰堰灌区的百姓为表达对袁应泰修渠的感激,自愿义务承担。
袁应泰兴修水利,百姓拥护,被朝廷提拔为工部主事,又被兵部从文官中挑选为武将,任淮徐兵备参议。当时山东大饥,他设粥厂供流民喝粥,使饥饿的人尽得吃的。他修缮城墙,疏浚护城河,修先圣庙。他征收额外税及漕运、马价等费数万金,先后用于赈灾。户部弹劾他擅自动用官库,这时他已升副使,被罢免。过了一段时间,他被起用为河南右参政,又为按察使,到永平去带兵。当时,辽东战事形势紧张,袁应泰练兵习武,修筑工事,关外所需干草、火药等军需,他供应及时,深受辽东经略熊廷弼信赖。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他升任兵部右侍郎,巡抚辽东。他想收复抚顺,然而用兵并不是他的长处,制定的作战计划有很多疏漏。十一月,他接替熊廷弼为辽东经略。辽东经略就是掌管辽东(今辽宁省)军政大权的正职。
说到袁应泰改行去带兵,必须说明朝的军队将领选拔制度。明朝皇帝不信任武将,怕他们利用手里的武力,抢夺皇位。先是派文官到军中监视,后来索性叫文官做总指挥,以至于连文官也不信任了,于是加派太监作监军。这一选文官任武将的做法,在明末涌现出了三个功勋卓著的抗清名将: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他们分别是万历二十六年、万历三十二年、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袁应泰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也由文改武,但他没有成为抗清名将,却成了这一制度的牺牲品。
大清的前身是后金,从万历十五年开始,就不断入侵明朝,使辽东一带战火连年。熊廷弼(1569—1625)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出任辽东经略,驻守辽阳,他整肃军队,招集流亡,构筑辽河防线,主张采取守势。后金害怕他,在他任职期间不敢来进攻。后来,宦官魏忠贤专权,他被罢免。
袁应泰上任后誓师收复抚顺,熹宗皇帝赐他尚方宝剑。袁应泰为官精敏坚毅,但作为带兵的军事将领,他心太软,太宽仁了。当时蒙古大旱,许多灾民涌入辽阳讨饭,袁应泰说:“我不救济他们,他们就会归敌,是增加敌方的力量了。”他下令招降。于是前来归顺者日渐增多,都安排在辽阳、沈阳,按月供应。这些人与民杂居,其中有不法者,奸淫抢掠,居民很有怨言。有人认为收降过多,恐怕为敌所用,派遣间谍混入其中为内应,埋下祸患。而袁应泰自认为得计,准备用这些人抵抗清兵。在三岔儿之战中,这些人为前锋,有20余人战死,袁应泰以这为例,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袁应泰是第一流的水利工程人才,也是一个舍己爱民的人,一生修堤治水,开渠引水,救济灾民,大有功劳。他性格宽仁,办事勤勉,打仗却完全不会。满清努尔哈赤得知熊廷弼去职,大喜过望,便领兵来攻。第二年就是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十二日,清兵进攻沈阳。总兵贺世贤、尤世功出城应战,战败还城。十三日,那些归顺的人果然做内应,城被攻破,二总兵战死,来增援的另两位总兵也都战死了。
沈阳陷落后,袁应泰将奉集、威宁等地驻军撤回,10万大军守卫辽阳,他引水灌注护城河,沿河布署火炮,兵将环四面防守。十月九日,清军兵临城下。袁应泰听从下属关于10万兵马在城中施展不开的建议,调动总兵官侯世禄、李秉诚、梁仲善、姜弼、朱万良的5 万人出城布防,仓促之间,被清军攻击,大半战死,少部逃回城中,阵亡将士的尸体堆满了护城河。当天夜里,袁应泰住宿军营中。第二天,清兵掘城西闸以放干护城河水,又堵塞城东进水口,为攻城做准备。明军出击,又战败,清军遂渡过护城河,攻入城中,进行巷战。袁应泰组织抵抗,但已无力回天。诸监司高出、牛维曜、胡嘉栋及督饷郎中傅国并逾城逃跑,人心离散。在这兵败城亡之际,袁应泰没有苟且偷生,也未叛国投敌,而是率妻子和子女在镇远楼自焚殉国,杀身成仁。袁应泰丧师失地,自焚报国,被追赠为兵部尚书。客观评价,这不是袁应泰的错,而是朝廷不会用人,用人所短。这是历史的悲剧,袁应泰不过是牺牲品。
袁应泰殉职后,熊廷弼又出任辽东经略,但权力在巡抚王化贞手中,熊廷弼防守山海关的主张不被采纳,又导致广宁大败,朝廷将熊廷弼下狱冤杀,将首级到各边关示众。这之后,兵部职方主事袁崇焕不经请示,单骑出关考察,回来后主动请缨,统领抗清,使清军不得前进,还用炮火打伤了努尔哈赤。天启七年(1627年),清军无奈绕道喜峰口入关,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急引兵入护京师。崇祯皇帝中清反间计,将袁崇焕下狱杀害。
袁应泰在辽东前线殉国的消息传到河内县,河内百姓十分悲痛,城内罢市,进行悼念。这时,已是67岁的侯应时回忆起袁应泰的音容笑貌,常给子孙讲述他修渠的政绩。天启二年,广济灌区百姓自发组织,在广济渠首旁边的沁水石崖上,凿石开洞,修建了一个袁公祠。洞底正中雕刻了袁应泰的石像,左右两侧的洞壁上,雕刻了其他修渠有功者的石像,洞口上方雕刻四个大字“禹后一人”。今天,袁公祠依然保存在今焦枝铁路沁河铁桥下方的广利渠首旁边,祠下沁水滔滔,渠首渠水千年流淌,哗哗水声不息,仍在歌颂创造了这一利在万代的水利工程的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