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并非恶僧 祖籍就在济源

来源:
时间:2015-12-03 02:14

最近,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正在热播神话故事《白蛇传》。人们对剧中的法海,颇为憎恨。他多管闲事,阻碍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婚姻,拆散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真实的法海与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是有出入的。这是一桩千古奇冤!历史上,法海不仅确有其人,还是一位对我国佛教发展有卓越建树的唐代高僧,并且祖籍就在济源市五龙口镇裴村。

历史上的法海,是唐宣宗大中年间吏部尚书裴休的儿子。裴休,字公美,唐代济源县裴村人。《新唐书》、《旧唐书》均为他立有其传记。至今,我市五龙口镇裴村仍留存有裴休的墓塚。据有关资料记载,裴休于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考中进士。历任节度使、礼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裴休升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相位五年。裴休为官廉洁,治理有方。他博学多才,书文俱佳。大家熟知的柳公权《玄秘塔碑》便是裴休撰文。裴休出身官宦之家,家世奉佛。裴休笃信佛教,对佛教颇有研究。据《金山寺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法海就是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少年时被他父亲裴休送入佛门,取号法海。法海出家后,领父命先去湖南沩山修行,接着又远赴江西庐山参佛,最后到镇江氏俘山的泽心寺修禅。但此时建于东晋时期泽心寺寺庙倾毁,杂草丛生。46岁的法海跪在残佛前发誓修复山寺。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从此,法海身居山洞,开山种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数(音"议",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但他不为金钱所动,而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赦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并赦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法海凭着超人的毅力,苦心经营,终于创建了规模宏伟,别具一格的金山寺。法海开江南一大佛教寺院,对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被奉为金山寺的“开山裴祖”。今天,镇江金山寺塔西面下侧仍有一个山洞,称为“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据说就是法海当年的苦修之处。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宋代诗人张商英称赞他是“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据说1980年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主持护送鉴真大师像回扬州大明寺探亲顺访金山寺,进法海洞膜拜,见法海塑像,特别审视法海手掌,果然有断指一节,十分感动。

至于戏中的白素贞和许仙,历史上也确有其人,白素贞是镇江守备之女,许仙在一家叫太和生药店当学徒,法海是从没镇压过他们的。传说中的“斗蛇”一事,据说也有其事,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据《金山志》记载:蟒洞,右锋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原来,法海初来金山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另一种说法更是于法海毫无关系,纯属张冠李戴。据《高僧传》记载,在法海云游至镇江八十多年前,有一位高僧名叫灵坦,是武则天的侄孙,他曾做过太子通事舍人,后出家为僧。灵坦曾在金山的蟒洞中打走一条白色巨蟒。

后来,人们把这些毫无关联的人和事拼凑在一起,加以虚构,形成了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明末冯梦龙编撰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警世通言,卷二十八)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白蛇传》。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对法海和尚进行了猛烈抨击,嘲笑他是蜷缩在蟹壳内的小虫。几百年来,法海背上了破坏他人幸福的“恶僧”的黑锅,由唐代高僧变成了面目可憎的封建道德、礼教的卫道士,享受世人垢骂待遇。真是千古奇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