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旧志点校整理 ——以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为例

来源:济源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作者:赵 丽
时间:2024-02-21 10:58

编者按:该文刊发在由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的《河南史志》2023年第2期《修志问道》栏目,作者为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四级主任科员赵丽。文章以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为例,畅谈旧志点校整理心得,为广大读者了解旧志整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现刊发此文,供大家鉴赏。

提  要:旧志点校整理是一项涉及面极广、复杂繁琐且意义重大的工作。做好旧志点校整理工作,既可以达到抢救古籍的目的,又可以方便广大读者读志用志。本文以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为例,简要探讨了旧志点校整理的三个方面:一是旧志点校整理所需的知识储备;二是摸清旧志现状与做好底本选择;三是标点、校勘与错讹举例。

关键词:旧志  点校  《济源县志》

旧志包含着一个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弥足珍贵的地方文化遗产,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料文献。它在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搜集保存地方文献资料,组织整理旧志,推动方志理论研究,是地方志机构的一项主要职责。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要求,“深入开展旧志整理工作”“具备条件的地方应编辑出版历代方志集成,分类整理旧志资料”。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要求,“加强对自然破损、日益减少的历代旧志资源的抢救性保护、整理和翻印,发挥旧志资源还原历史面貌、了解历代情况的作用”。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第二部分“完善古籍工作体系”中明确方志工作主管部门应“加强本领域古籍工作”。

现存旧志古籍,或为珍惜孤本、难得一见,或破损不堪、难以辨认,而且文无标点、繁异杂芜,这让广大读者望而却步,也不利于旧志的开发利用。开展旧志整理工作,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旧志点校整理,既可以达到抢救古籍的目的,又方便广大读者读志用志,而且相比注释、翻译较为简易有效。笔者有幸参与了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整理工作。现以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为例,探讨一下旧志的点校整理工作。

一、旧志点校整理所需的知识储备

有观点认为,旧志点校就是加加标点,断断句。此观点差矣。旧志点校涉及的知识领域极其广泛。若点校者基本功不扎实,或对某些领域不熟悉,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笔者认为,要想点校整理好旧志古籍,点校者需要以下四种主要的知识储备。

(一)扎实的古文专业知识。需要具备古文字学知识,对繁简字、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避讳字等有深入的了解,能准确地把旧志上的字转化为今简体规范字。熟悉文言文的规律,懂得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事实,能准确理解古文文意。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典》等工具书。

(二)广博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旧志包罗万象,需要点校者有着广博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例如,天文、地理、水利、祀典、职官、星宿、卦象、干支纪年、史实、典故、儒释道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可以说,需要点校者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不为过。做不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至少做到上查天文,下查地理,不厌其烦,钻研探索,百般求证。例如,点校清·康熙《济源县志》卷之二星野篇时,查阅了《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汉书·地理志》《晋书·天文志》《新唐书·天文志》等典籍,用到了二十八星宿知识。再例如,点校清·康熙《济源县志》卷之十六艺文篇中宋德方所著的《七真禅赞》时,用到了道教文化知识。宋德方《七真禅赞》所赞的是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及其六大男弟子马钰(丹阳子)、谭处端(长真子)、刘处玄(长生子)、丘处机(长春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需要点校者对道教文化有所了解,准确把握诗文大意,才能进一步点校准确。

(三)必备的标点校勘知识。古籍旧志繁体排印,文无标点。点校者要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的运用,看似容易,实则需要高度重视。如果点校者本身标点符号就没有学好,那点校出来的作品就会错漏百出,贻误众人。一个好的古籍标点断句,不仅能让人知晓其义,还能使古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令人体会到古文之美。除了标点符号知识之外,点校者还应具备校勘常识,例如校勘原则、校勘内容、校勘方法、校勘方式符号等。

(四)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由于地方志是记载一地的地理、自然、产物、史迹与人文现象的书籍,所以需要点校者熟悉地方历史文化知识。若不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知识,那即使是硕博教授也难当点校重任。例如,在点校清·康熙《济源县志》时,需要了解济源段氏家族谱系、济源五龙口古代水利工程、《济源县志》修志始末、济源历史沿革与地名变迁等地方历史文化知识。

点校旧志不易,点校出一本高质量的旧志更不易。点校者的知识面越广,对点校工作越是有利。然而,现实中往往很缺乏这种对各方面知识都很了解精通的人才。往往是有的专家熟悉这个领域,有的专家精通那个领域。这就需要多名专家来参与点校整理工作,集众人之智慧,同时还要重视专家评审环节,反复研讨、修改、核实,才能保证点校的质量。另外,还需要点校者始终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沉下心来,深入其中,严肃谨慎,认真负责;要始终带着怀疑的眼光、研究的态度,遇到问题多思、多查、多问,不可似是而非、大差不差。

二、摸清旧志现状与做好底本选择

做好旧志整理,首先要摸清当地历代旧志现状,选择好底本。一个好的底本,可以让点校整理工作事半功倍。若底本选择不好,就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一)《济源县志》历代刊(稿)本现状

《济源县志》最早修于明代。明清年间,济源曾先后六次纂修县志。

1.《济源县志》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刊本为县志首创本,两卷,段永修,吕凯、陈贵纂,已佚。段永,北直蠡县人,进士,天顺五年任济源县知县。

2.《济源县志》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刊本,卷数不详,李资元修,司杞纂,已佚。李资元,贵州思南人,举人,嘉靖三十八年任济源县知县。

3.《济源县志》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刊本,内容分十个类目,卷数不详,刘漪纂,已佚。刘漪,济源人,顺治三年进士,曾任广东道监察御史。

4.《济源县志》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刊本,四册,十八卷,段振蛟修,段维衮纂。段振蛟,清济源人,曾任泰州知州。段维衮,段振蛟长子,进士,曾任四川南充知县。该志是目前有据可考存世最早的济源县志,原件孤本藏于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2021年11月,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将其影印发行。

5.《济源县志》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刊本,全志共十六卷,另有卷首、卷末各一卷,萧应植修纂。萧应植,安徽怀宁人,拔贡,乾隆二十一年任济源县知县。此志国内尚存十多部,济源市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均有存书。

6.《续济源县志》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刊本,为清·乾隆《济源县志》的续纂本,共十二卷,何荇芳修纂。何荇芳,江苏丹徒人,进士,乾隆六十年任济源县知县。此志国内收藏情况与前志相同。清·乾隆《济源县志》、清·嘉庆《续济源县志》均于2008年由济源市文物管理局翻印。

除此之外,还有一《济源县志》民国稿,由济源县方志馆馆长刘萱(又名刘兰如)主持编纂。稿成,因抗日战争爆发未能付印,历经战乱,志稿下落不明。2022年,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经多方搜寻,查找到了该志手稿线索。

(二)点校整理的底本选择

笔者参与点校整理的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济源县志》。该志由清代济源籍文化名人段振蛟修,其子段维衮纂,分图考、沿革、年表、星野、疆域、形势、建置、祀典、水利、山川、古迹、陵墓、赋役、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等十八卷,保存了大量有关济源历史沿革、山川风貌、社会变迁、礼仪风俗等方面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点校整理旧志需将各种刻本加以比较,选定校刻最精、错误最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并确定哪种版本通校,哪些版本参校。由于清·康熙《济源县志》原版是珍惜古籍善本孤本,资料齐全,未有缺卷和删削,且影印本清晰完整,所以本次点校以清·康熙《济源县志》影印本为点校整理的底本,并参考了清·乾隆《济源县志》和清·嘉庆《续济源县志》。

三、标点、校勘与错讹举例

点校是对古籍标点、校勘的简称,是对古籍进行编辑加工整理,使它更加便于阅读,更加真实可靠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标点

旧志点校整理,标点正确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要求,是点校稿质量的生命线。要想正确地标点断句,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分为点号、标号两大类。点号有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标号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间隔号、连接号、专名号和分隔号。点校者要对这些标点符号熟练掌握、正确运用。正确地对旧志进行标点,有利于准确地表达书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帮助广大读者正确理解文中的意思。熟练地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还要正确地理解文意。只有正确地理解文意,不曲解文意,才能正确地标点断句。点校者需要有过硬的古文基础,多读多查多研究,未标点而已心知其意,未画竹而先胸有成竹。

清·康熙《济源县志》的点校,参考了中华书局编辑部1983年编写的《古籍点校通例》。在具体点校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很多点校上的标点错误,在点校本印刷前皆已改正。例如,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过程中,有的标点断句,重断句而不重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使用逗号、句号都要注意文气、顾及文意,避免将许多句点成一句。主语更换、话语讲完或文意已定,都要及时标句号。但使用句号也要避免将紧相呼的分句断开。再例如,引文标点错误。引文不是完整的句子,末尾不宜用句号,那前面也要避免用冒号。引文只用引号,前面不加冒号的,引文末尾的标点要放在引号之外;引号冒号俱全的,末尾的标点要放在引号之内。(详见下文“错讹举例”中例5)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不再赘述。

(二)校勘

校勘,即校对勘正,是旧志点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由于在古代,雕版印刷技术水平不高,加之旧志在流传过程中的传抄、翻刻的版本变更,旧志难免出现鲁鱼亥豕之讹。脱讹衍倒,即缺字、错字、多字、颠倒,是我们整理旧志校勘的主要内容。点校者要坚持“尊重原稿,保留原貌”的原则,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采用统一的校改符号进行改正。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尽量保留旧志原貌,一律不作改动,必要时可出校存疑。清·康熙《济源县志》采用的校勘方式是在文中直接校勘,不出校勘记。校改之处使用的符号,圆括号括住的字词表示删去,方括号括住的字词表示改正或增补。

由于雕版印刷的限制,旧志中日曰、己已巳、戊戌戍,多混同误刻,不加区别。点校者要根据文意,多加查证,悉径改之。例如,旧志中常见的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清·康熙《济源县志》的点校中就碰到了很多因干支纪年弄不准而导致己已巳、戊戌戍的混淆错误。在干支纪年中,有“己”有“巳”没有“已”,有“戊”有“戌”没有“戍”,而且有“乙”没有“已”。精准掌握干支纪年,一方面字要弄准确,另一方面年代要标对。

另外,旧志中多繁简字、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避讳字等,晦涩难辨。繁简字的正确转换,是点校者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点校者在繁简字转换中,要善于运用《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本中,凡繁体字统一改为简体规范字,凡异体字统一按今规范字排印。在具体的点校中,有些应予保留,不必改正,比如通假字。有些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改正。例如,在清·康熙《济源县志》底本里,“温庭筠”全部写为“温廷筠”。虽然“庭”古同“廷”,但人物名称还是应该与大众认知、历史流传,保持规范一致为好。因此,我们点校时将“温廷筠”改为“温庭筠”。诸如此类,需要点校者逐一分辨,细心为上。

清·康熙《济源县志》的校勘方法主要采用陈垣先生总结提出的“校法四例”:

1.对校法。即以同书的不同版本对校。由于清·康熙《济源县志》为孤本,没有其他的版本可以对校。而清·乾隆《济源县志》与其一脉相承,康熙之前的县志内容,二者基本雷同。清·嘉庆《续济源县志》又是清·乾隆《济源县志》的续志。乾隆版妄删、缺误的内容,嘉庆版又进行了增补和订正。因此,点校清·康熙《济源县志》时,多是与清·乾隆《济源县志》、清·嘉庆《续济源县志》进行对校。康熙版印刷模糊难辨之处,乾隆版、嘉庆版又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2.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行文内容互相校证。此方法适用于孤本自校。例如,在清·康熙《济源县志》修志姓氏中,前督理济源县知县尤应运的表字由于旧时印刷问题模糊难辨,其他文献也难觅踪迹,网络上也未查找到此人生平简介。但在本书卷之十八艺文篇《移市记》中清晰地记载着“公讳应运,字天阶,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拔贡生”。

3.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清·康熙《济源县志》的点校,查阅了《二十四史》《水经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怀庆府部》《河南通志》等古籍文献。例如清·康熙《济源县志》人物篇,每篇都是浓缩的人物事迹梗概。点校时,最好查阅《二十四史》中的传记原文,了解清楚详细的人物生平,才能准确把握文意,进而做好点校工作。例如,点校人物张廷珪事迹时,参考了《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列传第四十三》中记述张廷珪的内容;点校人物郭文时,参考了《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六十四》;点校陈尧叟兄弟三人时,参考了《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三》。

4.理校法。即以推理演绎判定是非的校勘法。此法一般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时采用,最难也最易出错,最高妙也最危险。

(三)错讹举例

旧志点校出现错误,有的是因为标点符号掌握不到位,有的是因为曲解文意,有的是因为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多发生在人名、地名、书名、职官和叙事等方面。清·康熙《济源县志》在点校过程中也存在一部分此类错误,但在点校本印刷前悉已改正。现列举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初稿中的若干错讹例子,供大家探讨研究。

例1:天文知识错误。

误:后魏太元十月,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聚于觜参。

正:后魏太元十月,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聚于觜参。(清·康熙《济源县志》卷之六 祥异)

按:在我国古代,岁星指的是木星,荧惑指火星,镇星指土星,太白指金星,辰星指水星。岁星、荧惑、镇星、太白,属于并列关系,中间应用顿号。

例2:地名错误。

误:马文明,湖广蒲坼,弘治元年任。

正:马文明,湖广蒲圻,弘治元年任。(清·康熙《济源县志》卷之七 职官)

按:湖广,作为地名,在明清时代及其以后指两湖(湖北、湖南)。蒲圻,湖北省赤壁市的古称,缘起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设置蒲圻县,因湖多盛产蒲草形成集市而得名。“蒲”即蒲草,“圻”为岸边,意即设在蒲草湖边。

例3:人名错误、职官混淆。

误:段国瑜,号简堂,仕经历,封宁波府通判、知州,振蛟考授通判,振鲲之父;进士维衮、举人维宸之祖。

正:段国瑜,号兰堂,仕经历,封宁波府通判,知州振蛟、考授通判振鲲之父,进士维衮、举人维宸之祖。(清·康熙《济源县志》卷之八 选举)

按:段国瑜是段国璋的五弟,号兰堂,而非简堂。点校人名,要注意名、字、号都要弄准确,要分清人名、字号、室名、谥号、绰号等。段国瑜,因其子段振蛟,诰承德郎、浙江宁波府通判。段振蛟,原任江南扬州府泰州知州。段振鲲,考授通判。段维衮,康熙甲辰进士。段维宸,丙午经魁举人。段国瑜长子段振蛟,次子段振鲲。段振蛟长子段维衮,次子段维宸。段国瑜是段维衮和段维宸的祖父。济源段氏为中州望族,点校时应对段氏家族的人物关系及职官了解清楚,以免人物关系混淆及职官张冠李戴。这里主要采取了本校法和外校法相结合的方法,参考了清·康熙《济源县志》卷之八选举篇和卷之十五艺文篇严我斯所著的《兰堂段公墓志铭》,还参考了《济源段氏通谱》,相互印证。

例4:职官名称错误。

误:张廷珪……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以太子詹事致仕……

正:张廷珪……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以太子詹事致仕……(清·康熙《济源县志》卷之十 人物)

按:少府监,官署名。隋置,领左右内三尚方署及司织、司染、铠甲、弓弩等署。《隋书·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百官下》载:少府监置监,从三品,少监,从四品,各一人。丞从五品,二人。县男,爵名,各朝代品级不同,唐代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旧唐书·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职官二》载:司封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国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二曰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三曰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四曰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五曰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六曰县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七曰县伯,正四品,食邑七进户。八曰县子,正五品,食邑五百户。九曰县男,从五品,食邑三百户。

例5:书名漏标,引号使用错误。

误:诗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正:《诗》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清·康熙《济源县志》卷之十 人物)

按:漏标书名。《诗》,即《诗经》。该诗句出自《诗经·小雅·车舝》。引文只用引号,前面不加冒号的,引文末尾的标点要放在引号之外;引号冒号俱全的,末尾的标点要放在引号之内。

例6:日曰混淆,叙事错误。

误:许士造,日观人,先于大节,核品必尊月旦。

正:许士造曰:“观人先于大节,核品必尊月旦。”(清·康熙《济源县志》卷之十 人物)

按:清·康熙《济源县志》卷之八选举篇载:“许士造,顺治乙酉。”许士造是济源人,顺治乙酉年举人。日观,泰山峰名,为著名的观日出之处。这里因为日曰混淆,错把日观当成人物籍贯地名。月旦指旧历每月初一,指月旦评,典出《后汉书·许劭传》。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或者“月旦品”。所谓观人观大节,核品尊月旦,这也是品评人物的重要标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64号),2015年8月25日。

 ②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豫政办〔2016〕47号),2016年4月25日。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2022年4月。

 ④参见王晖:《旧志整理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广西地方志》2007年第4期,第24-29页。

 ⑤参见闻衡:《谈谈旧志点校问题──兼谈<黑龙江志稿>的点校》,《中国地方志》1996年第1期,第67页。

 ⑥参见蓝若珠:《浅谈旧志的点校整理——以《庆远府志》点校整理为例》,《广西地方志》2011年第5期,第60-62页。

 ⑦参见诸伟奇:《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古籍研究》2006年第2期,第84-89页。

 ⑧参见张德信:《关于古籍整理的几个问题》,《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10期,第34-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