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典籍“活起来” 历史文化进万家 ——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本受市民追捧

来源:济源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作者:李亚楠
时间:2024-02-21 14:36

编者按:2023年5月10日,《济源晨报》以《古书典籍“活起来” 历史文化进万家——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本受市民追捧》为题,报道了济源史志部门开展旧志整理,点校清·康熙版《济源县志》的故事。记者通过挖掘点校过程中的幕后故事,展现了方志工作者的科学严谨与艰辛奉献,反映了党史方志部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古籍走进平常百姓生活的积极探索。现将文章予以刊发。


最近一段时间,一本书在济源悄然传开。它如一股春风,温柔但有力地将济源文化之水吹起了层层涟漪。不少爱好历史文化、古书典籍的市民对它赞不绝口。“好!好!好!”谈及这本书,对济源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文化爱好者刘建一连说出了三个好。“它脱去了古文‘晦涩难懂’‘高高在上’的外衣,拉近了历史古籍与市民的距离。”张会明这么评价。2022年12月底,由济源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专业人员点校的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本正式印刷发行。一书发行,搅动济源“一江春水”!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本印刷发行的消息传开后,立即在济源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不少文学爱好者纷纷赶来济源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求书”,其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使得这个原本有“冷板凳”之称的部门鲜少地出现了门庭若市的场景。首批印刷的500本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本几乎被一抢而空。看着络绎不绝前来领书的市民,济源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刘向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这就是我们点校清·康熙《济源县志》的最终目的:俯下身子,将古籍、历史从室内走向室外,让更多的人爱上文化,愿意去更深入地了解济源历史。”他说。

济源第一部旧志点校成果

如果你看到“清·康熙”这几个字,就将这本点校本定义为晦涩难懂,打消了阅读它的念头,那就有些操之过急了。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本是济源第一部旧志点校成果,而清·康熙《济源县志》是目前有据可考存世最早的济源县志,原件孤本藏于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清·康熙《济源县志》宝贵之处在于它是孤本,你很难再找到第二本出来。”刘向前告诉记者,清·康熙《济源县志》由清代济源籍文化名人段振蛟修,其子段维衮纂,分图考、沿革、年表、星野、疆域、形势、建置、祀典、水利、山川、古迹、陵墓、赋役、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等十八卷,保存了大量有关济源历史沿革、山川风貌、社会变迁、礼仪风俗等方面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你读懂了清·康熙《济源县志》,就等同于对济源的历史有了很深的了解。”刘向前说,由于史料价值深厚,清·康熙《济源县志》一直被保存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直到2021年,济源史志部门才通过多方努力将其影印出来。“当时也是受到了众多市民的追捧。”刘向前说。不过,清·康熙《济源县志》影印本,因原本为竖排繁体,且文无标点,阅读门槛较高,没有丰厚的古文功底,很难将其读下来。为方便市民读志用志,发挥其资治教化、鉴往昭来作用,2022年年初,济源史志部门启动了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整理工作。由济源文物管理局党支部书记胡成芳、济源作家协会成员姜燕以及取得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赵丽一起点校整理。

点校一本书  翻阅万卷书

点校是对古籍标点、校勘的简称,是对古籍进行编辑加工整理,使它更加便于阅读,更加真实可靠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人认为点校就是给古籍加标点,并没有什么难度,其实并不然。“从古至今,文字语言不停演变,以现在人的角度去理解古人的著作,必然会出现偏差,所以就需要点校人员将古籍中的文字放到当时的时空中去理解。这并不容易。”胡成芳说。为此,他们本着“尊重原稿,保留原貌”的原则,翻阅了大量相关志书典籍。提起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工作,赵丽告诉记者,原书文无标点,充斥着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避讳字等,晦涩难辨,理解起来并不容易,需要点校人员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就拿标点来说,对旧志进行标点,除了要熟练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还要正确地理解文意。这样才能正确地表达文意,不曲解文意。“清·康熙《济源县志》的点校,我们参考了中华书局编辑部1983年编写的《古籍点校通例》。但是为了不曲解文意,有时候为了一个断句,我们就会去查大量的书籍去相互印证。”赵丽说。除了标点,校勘文字同样不易。赵丽告诉记者,由于雕版印刷的限制,旧志中日曰、己已巳、戊戌戍,多混同误刻,不加区别。清·康熙《济源县志》的点校中就碰到了很多因干支纪年弄不准而导致己已巳、戊戌戍的混淆错误。除此之外,旧志中多繁简字、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避讳字等,晦涩难辨。为了不出错,他们大量地查阅《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并采用了古籍点校常用的“校勘四法”,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就算古籍上的字发生了七十二般变化,我们也要用火眼金睛来把它认出来。”赵丽打趣说。回忆起历时一年的点校工作,她感慨万千。点校一本书翻阅万卷书。点校的目的在于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古籍,变得方便读者阅读,所以容不得半点马虎。为了完成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工作,他们翻阅查找了大量典籍,例如《二十四史》《水经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怀庆府部》《河南通志》和乾隆版、嘉庆版《济源县志》等文献,重新了解了五龙口古代水利工程、济源段氏家族谱系、二十八星宿和干支纪年法等知识。

一经印刷便引发众多市民追捧

2022年12月底,历时一年,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本正式印刷出本。得知此事后,痴迷于历史文化的刘建第一时间赶到济源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讨书”。领到书后,刘建将书翻阅了不下5遍,仍然爱不释手,后来索性将它放在床头的桌案上,方便随时翻阅。刘建特别喜欢翻阅古籍,对济源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透过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本,足以看出点校人员下了很大功夫。“事实上,点校有时候比写还要难,没有足够的历史文化知识,静不下心,很难完成一本古籍的点校工作。”刘建说,清·康熙《济源县志》影印本他也读过很多遍,那是原书的复刻,对阅读有一定的门槛。如果不是真的喜欢古籍、喜欢历史文化,很难读下去。但是点校本就相对轻松多了。“哪怕是普通市民,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有多吃力,真正拉近了市民与古籍的距离。”刘建说。“我们的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本是面向喜欢历史文化的市民免费发放的。”刘向前告诉记者,让古籍“活”在当下,让原本躺在古籍上、躺在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它们传递到大众心中,是济源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的一项重点工作,而此次点校清·康熙《济源县志》就是其中一个尝试。刘向前告诉记者,首批印刷的500本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本已经所剩无几。后续他们将根据市民需求来考虑继续加印。除了清·康熙《济源县志》点校本,接下来济源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还将推出《中国共产党济源历史纪事》《征途》等书籍,同样免费赠阅。“每年我们都会向各学校、机关部门等赠送2000余册有关济源历史文化的书籍,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济源的历史文化。”刘向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