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史研究室开设党史宣传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来源:
时间:2016-06-23 18:06
  市委党史研究室

开设党史宣传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1927年6月,济源第一个党组织成立。89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济源党组织牢记党的宗旨,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为新中国的成立和济源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致力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人民幸福取得了瞩目成就。

为了铭记党的历史,全力推进“五个济源”建设步伐,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济源日报社开放了“光辉历程”栏目。现将栏目内容予以刊发。


1.第一个党支部诞生



济源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老县城文庙

 

 

早在大革命时期,济源就有了党的活动。在开封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继新等经常利用假期,将《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带回济源,在青年学生中不断传播;后又在师范讲习所、一高小、二高小建立时事研究会、读书会、维新协会、每周讲习会等党的外围组织,有200余人参加。党继新等还带领学生骨干到各村发动群众,开展反军阀、抗捐税斗争,为中共济源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7年春至5月间,党继新和史德秀先后发展了卫乃俊、牛明俊、李鸿儒等一批党员。6月,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撤销,中共河南省委成立,并指示各地建党。当月,党继新、史德秀便在县城文庙内建立了第一个中共济源支部,党继新任书记,支部有党继新、史德秀、赵年芳、卫乃俊、牛明俊、李鸿儒等7名党员,直属河南省委领导。

1927年7月,宁汉合流,国共分裂,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河南,敌人疯狂搜捕共产党人。同年8月,中共济源支部暂停活动,所属党员分散隐蔽。


2.重建济源特别支部



中共济源特支成立旧址——龙潭寺舍利塔

 

 

1928年4月下旬,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黎光霁同团省委负责人刘明佛等又组成临时河南省委,指示各地恢复党的工作。在开封隐蔽的党继新、史德秀迅速返济,发展党员,恢复组织。党继新以二高小语文教员身份,在城北铁岸学校召开有党员牛明俊、卫乃俊、赵年芳、薛玉方等参加的会议,鼓励大家奋起革命。经过重新组织、整顿后,他们于1928年4月底在县城文庙内秘密成立中共济源县特别支部,书记是党继新,委员有史德秀、牛明俊、卫乃俊等。特支隶属河南省委领导。

之后,特支组织进步师生到武山、麻姑庙等地拆庙宇、打神像,到全县各地宣传、演讲,从县城到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反封建势力的斗争。

1928年11月,因叛徒出卖,中共河南省委和各地党的联络点连遭破坏。济源特支成员牛明俊、卫乃俊、史德秀先后被捕,特支已实际上不复存在。幸存的党员党继新、赵年芳以教书为掩护,隐蔽待机。

1930年5月,国民党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爆发,河南革命形势再度出现转机。省委将济源及豫西各县党组织划归洛阳中心县委领导。洛阳中心县委巡视员薛子中回到济源,与党继新会合后,先后介绍师范学生解玉川、张硕奇、苗既平、张汉三、张景禄、杨渐荣等加入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是年6月,他们又发动师范与附小师生开展罢课斗争,迫使反动当局罢免了反动教育局长王万年。在学潮的有力冲击下,县长唐瑛被迫离开济源,学生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930年8月,洛阳中心县委组织委员李锡珍莅济视察,在龙潭寺舍利塔召开党员会议,重新成立中共济源县特别支部。党继新任特支书记,张硕奇任组织委员,薛子中任宣传委员。

之后,中共济源县特支又先后成立共青团济源县特别支部、大河里团支部、中共孟县支部,进一步加强对农民运动的组织领导。


3.济源县委成立



济源县委济渎庙办公旧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各地掀起抗日反帝浪潮,济源也成立了由党继新任主席的抗日反帝大同盟。特支组织党团骨干分工包片,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反蒋宣传,使济源党组织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1931年11月,济源特支在孔山召开党员会议,将特支改建为中共济源县委,党继新任书记,薛子中任宣传部长,郝步伦任组织部长,解玉川任秘书。1932年春,党员已发展到57人。师范学校7名教师中,就有6人是共产党员。在此基础上,县委先后建立一个区党委和10个党支部(包括孟县党支部)。随之,共青团济源县特支改建为共青团济源县委,杨渐荣任书记。

之后,中共济源县委几遭破坏,几次重建,愈挫愈奋,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