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概况

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生地,位于豫西北、晋东南交界地带,全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72.9万,辖3个省级开发区、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525个村(居)、24个社区,是一座独具魅力的工业旅游城市,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城市、郑州“1+8”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唯一在全域规划建设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是河南省唯一在全域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2022年,生产总值完成806.22亿元、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1%;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00.8亿元、居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6.8亿元、增长13%、居全省第四,其中税收占比69.5%、居全省第五;市场主体突破10万户,创历史新高。

济源是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悠远厚重。黄帝祭天、女娲补天、盘古开天等创世神话和传说均发源于此。大禹治天下分九州,济源属冀州;夏朝曾在此建都称“原”;战国时期,古轵(今轵城)曾作为韩国的都城,位居“天下名都”之列;秦朝置轵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济源县。济源历史名人众多,有精研佛法、被誉为“宰相沙门”的唐代名相裴休,有与“茶圣”陆羽齐名的“茶仙”卢仝,有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等。“诗仙”李白在此写下了其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药王”孙思邈晚年在王屋山行医修道并终老于此。

济源是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土地革命时期,济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动济沁暴动、原大寨起义,成立了“晋豫边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济源属于太岳军区第四专区,创建了杜八联、王屋山、大河里等抗日革命根据地,也是朱德总司令带领八路军走出巍巍太行山、突破日军封锁线的地方;解放战争时期,济源人民组织葫芦队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136位济源优秀儿女响应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加入长江支队,南下福建、挺进八闽,为全国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济源是工业强市,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济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发展“五小工业”起步,到今天形成了以有色深加工、钢铁及装备制造、现代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工业化水平超过70%,铅产量占全国的15.9%,矿产银产量占全国的33%,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拥有豫光、济钢、金利、万洋、富士康、金马等6家超百亿企业,豫光连续多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4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3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入选数量均居全省第一,5家企业进入河南企业100强。

济源是旅游胜地,名山大川交相辉映。境内太行、王屋二山巍然屹立,黄河、沁河风光秀丽,唐代诗人白居易盛赞“济源山水好”,乾隆皇帝称誉“名山盛迹”。王屋山位列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首,被尊为道家“天下第一洞天”,济源也是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的南起点;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在济源,形成了273.3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和黄河三峡等壮丽奇观;历史上古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被尊为“北渎大济之神”,被历代帝王祭祀;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济源人民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猕猴王国五龙口、曲径通幽九里沟、原始森林小沟背等一批优质景区和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日益成为四方游客争相打卡的旅游目的地。

济源是宜居新城,人民生活幸福和谐。多年来济源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主要人均指标位居全省前列。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138.4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48.1元、增长7.1%。高质量发展考核居全省第2位。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47%,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5.58%,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2.24%、38.04%,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当前,济源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河南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重要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七个方面作示范”的目标要求,以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为主题,以创新引领、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工业强区、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为发展路径,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基本动力,以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牢记初心使命、践行为民宗旨、勇于担当作为,持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努力奋斗!